历史上的诸葛亮

(公元181)诸葛亮出生于徐州琅琊县杨度郡的一个官员家庭。诸葛亮也是汉校尉诸葛丰的皇后。父妫,字,汉末太丞,其父诸葛珏嫁入张家,生下三男两女。长子诸葛瑾,次子诸葛亮,幼子诸葛均。继大哥之后,诸葛亮还有两个姐姐。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年轻时专注于儒家经典,以孝顺著称。后来避免了江东之乱,受到孙权的重用,逐渐升任东吴最高军事职位——大将军。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史书记载不多,只说他一直跟随诸葛亮,后来在蜀中担任长水校尉。诸葛亮有个表弟叫诸葛丹。他在魏国拥有重要的军事和政治地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臣。这一时期,诸葛家族不仅人才济济,而且在敌对的三个国家都掌握着政权。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无疑是诸葛亮。

诸葛亮的童年乃至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后来他们兄妹由诸葛玄叔叔的好友刘表抚养。诸葛亮从小接受系统的儒家训练。年轻学生17岁的时候,他决定自立。他隐居在离襄阳城不远的地方,工作和学习。他住在襄阳隆中,读过很多书。首先,他读过儒家著作。比如:诗、书、礼记、春秋等。其次,他也看兵家的书,比如《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尤其是诸葛亮著名的八阵图,是在学习了前人的军事著作后演变而来的。诸葛亮只是吸收了这些理论的营养,但并没有盲目相信。他曾评论百家:“老子善育自然,不可危;商鞅善说理,善法律,不可教化。粟裕、张裕太狂妄,不能立盟誓。”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荆州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襄阳著名的学术领袖和大师庞德公,大学者和黄。黄尤其欣赏诸葛亮的人品和学识。有一天,他突然对诸葛亮说,我有一个黄头发黑脸膛的丑姑娘,但是她的才华和你很般配。诸葛亮听后居然答应了这门亲事。也许她并不是真的漂亮,但是诸葛亮在选择妻子的时候更看重她的才华而不是外貌。这就是诸葛亮性格的独特之处。所以人们评价诸葛亮,说他气质“高人一等”。据传说,他们的婚姻生活非常幸福。诸葛亮随刘备出山后,一直南征北战,黄月英在家辛辛苦苦养大孩子。传说这位女士极其聪明。她发明了一个可以磨面条的木制机器人。后来,在黄月英的帮助下,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虽然黄月英聪明贤惠,但她毕竟有点丑。古往今来,很多人一直为诸葛亮惋惜。然而,在黄月英的家乡湖北襄樊,这位才女在当地人建造的寺庙里一点也不丑,还有关于她的动人故事。

荆州虽卧虎藏龙,但荆州牧羊人刘表却始终没把诸葛亮当人才看。也许在他眼里,诸葛亮不过是好朋友诸葛玄的穷侄子。就算他听说庞德公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把诸葛亮叫做“卧龙”,他也不会相信。毕竟需要眼光。《三国志》作者陈寿评价刘表“外宽内讳,善谋而不决。”人才不能用,闻着香却接受不了。“这是荆州人才济济,而刘表却毫无建树的重要原因。

古往今来,很多人一直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找曹操。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政治优势。实力上,他统一北方,兵力众多,钱粮充足。就个人能力而言,他才华横溢,当时没有一个政治家能与他相比。尤其是在人才待遇上,曹操求贤若渴,三次发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英才。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具有双面性和复杂性格的人。一开始他有帮助汉朝的野心和抱负,后来有取而代之的想法,最后他做到了。曹操看到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就会流泪,出台政策安抚难民,恢复生产,稳定社会。但他也会因为父亲的死而迁怒于他人,屠杀数十万无辜的人。说到人才,他甚至可以不穿袜子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还会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翻脸,杀了跟随他多年的老朋友。诸葛亮绝对不会喜欢曹操。这与他的政治理念密切相关。史书一直把曹操和王莽放在一起,可见其人品之低。对于这种人,诸葛亮只想除掉,然后速战速决,但绝对不可能为曹操效力。

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找孙权?据史书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到东吴劝说孙权联合抗曹。当时东吴的大臣张昭想留住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了。后来有人问为什么。诸葛亮说:“当然,孙权是人中豪杰,但我想以他的尺度,他可能对我好,但不会顺从我。”所以我不能留下。”这是在诸葛亮投靠刘备之后。退一步说,孙权就算能听诸葛亮的,也不会背叛刘备,依附孙权。

诸葛亮后来在他的名篇《诫》中写下了一句名言:“淡泊则志不清,静则行不远。”但是,当一个人雄心勃勃,却没有办法去服务的时候,真正做到“淡泊宁静”是很难的。诸葛亮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跪地惨叫”,可见他很难做到这一点。但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诸葛亮也是一个有悲欢离合的普通人,而不是《三国演义》中描绘的那种半人半神的超人。

关于“三顾茅庐”的故事,三国演义很精彩。在终于见到诸葛亮之前,小说做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刘备如何带着关羽和张飞,如何在下雪天去看望他;如何一次次见到诸葛亮却只有他的朋友和家人;第三次去找诸葛亮让刘关张等了好久才看到上面的,怎么午睡,等等。这些编出来的故事,除了渲染刘备的下士李习安,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像“众星捧月”一样,一步步介绍不朽的诸葛亮。但在权威史书《三国志》中,上述内容均无记载。关于这一段,书里只有五个字“隔三差五见”。所以后人评价《三国志》:惜墨如金,过于简略。

《三国演义》在见到诸葛亮后,是这样描述主角的长相的:头戴黑丝围巾,头戴仙鹤,手持羽扇,有时乘坐四轮车。生活在明朝的《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离开三国时期已经一千多年了。他描述的依据是什么?晋代的裴琦在一本名叫《林玉》的书中记录了诸葛亮的长相。书上说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五丈原对峙的时候,司马懿曾经派人暗中观察诸葛亮。那人报告说,诸葛亮坐在一辆不加装饰的车上,戴着格布做的头巾,拿着一把白羽毛扇子,指挥三军。司马懿听后叹了口气说,诸葛亮真是名人啊!这是魏晋南北朝文献中关于诸葛亮出场的唯一记载。可能是罗贯中塑造诸葛亮外貌的基础。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张飞在《三国演义》中总是被描述成一个脾气暴躁的大老粗。其实这和历史很不一样。据史书记载,张飞是个富家子弟,字写得很好。他生活中还有一大爱好,就是爱画美女。当然,他的武功也很好。

《三国演义》说,诸葛亮跟随刘备出山后,刘备以对待老师的礼遇对待诸葛亮,任命他为军师。后来曹操的军队南下攻克荆州。诸葛亮第一次指挥刘备的军队,取得了“烧博望坡”再“烧新野”的胜利。可惜,历史完全不同。诸葛亮出山后,史书上没有记载刘备任命他为军师。其实那时候军队里还没有这个职位。刘备驻扎新野,他还是依附别人。他怎么能给诸葛亮任何官职呢?他只是一个客人,给刘备出谋划策。诸葛亮真的开始有立场了。正是在赤壁之战之后,刘备逐渐夺取了荆州的一些地盘。在他自己成为荆州牧之后,诸葛亮被任命为“武将”。在此之前,他根本没有任何职位,无法指挥刘备的军队,更谈不上“烧博望坡”和“烧新野”。

据史书记载,即使是十年赤壁之战之后,诸葛亮也没有指挥过任何战役,没有率领过任何军队。诸葛亮之所以伟大,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委以重任,然后一帆风顺,捷报频传。相反,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他一直从事一些不起眼的基层工作,并且做得很出色,以其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刘备和所有人的尊敬,最终坐上了蜀国宰相的重要位置。

诸葛亮与东吴结盟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刘备帐下真的没有文官,诸葛亮的弟弟诸葛瑾是为东吴效力的。《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一到吴栋就被以张昭为首的谋士刁难,但历史上并非如此。张昭已经是当代名人了,没必要和一个初出茅庐的少年争得面红耳赤。还有周瑜的智力刺激。在《三国演义》中把周瑜描述成一个嫉妒心强、心胸狭窄的人是多么不公平,而历史对周瑜的评价却是心胸宽广、气度不凡。还有,当时有人说:周郎听错了歌,可见周瑜是个乐于助人的人!还有,周瑜本来就是鹰派,不需要诸葛亮的刺激。

据史书记载,诸葛亮在完成与东吴的结盟后立即返回,而不是像《三国演义》中所描述的留在东吴与周瑜* * *破曹操,也就不会有“借草船之箭”“借东风”之类的故事了。赤壁之战曹操大败孙刘军没有追击,当然不会有华容道之类的故事。曹操撤退后,周瑜攻占了荆州、江夏、南郡、刘备泽等战略要地,并率军攻占江陵、武陵、长沙、桂阳、零陵等地。曹骏继续守襄阳。刘备攻占五郡后,任命诸葛亮为军事统帅,管理五郡的税收。此后,刘备借吴栋南郡下西洋。刘备攻占西川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兼将军,主管西川的政治和物资工作。

公元222年,刘备建立蜀国,封诸葛亮为丞相。公元223年,蜀后刘禅继位,诸葛亮被任命为武乡侯,掌管益州。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实行屯田政策,改善了西南各民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诸葛亮也修补了与东吴的关系,但在东吴的《和书》中,没有赞扬已故的统治者刘禅。总的来说应该是有文字的,这说明了当时诸葛亮在蜀中的权利!蜀国放弃了一半国土(荆州),这是要承受的压力!可见诸葛亮当时在蜀中的权利!

修复与吴栋的关系后,你可以放心平息南方的叛乱。公元225年,诸葛亮率军平叛。《三国演义》中写到诸葛亮率领50万大军南征是不现实的。蜀国人口只有几百万,不可能出动如此庞大的军队。而且云南贵州都是交通不便的地区。根本不可能给50万大军提供粮草。历史上诸葛亮只率两万人南下。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不可能在蛮王中活捉孟获,即使要赢得民心,但伤亡太重。在那个冷兵器时代,杀一万人,损失三千人,已经很了不起了。不可能为了一个人赌上两万士兵的生命。历史学家认为诸葛亮的军队所向披靡,一路攻城掠地,攻破孟获七城。这对于拥有当时最先进武器如洗车器、弹射器的蜀军来说是比较简单的。攻破孟获木竹筑成的城池相对简单,孟获被抓一两次也无可厚非。最终,孟获投降南方,定居下来。诸葛亮并没有像《演义》中所说的让孟获永远帮助城南,而是把孟获和支持叛乱的士绅转移到成都。

诸葛亮平定南方,就可以安心北伐了。但后人一直质疑,不采纳魏延的,只出祁山是出伍兹谷的好计。不过长安城的实力不是一个小分队能破的,就算长安安微的援军破了,也能马上到达。蜀军不可能一下子就到了,攻长安的蜀军一定会死。诸葛亮不想将来冒很大的风险,这在蜀国是肯定的,蜀国已经死了一个又一个将军。如果离开祁山,可以攻占关中,补充蜀国的实力,但可以留在汉中。可以说没有太大的危险。

就在诸葛亮捷报频传之际,在天水等城遇到阻击,牵制大军主力。此时魏国援军赶到,诸葛亮派马谡镇守街亭,以拖延魏国援军。根据演义,马谡率领654.38+万大军镇守街亭,但历史上诸葛亮只派了3万人镇守街亭,是诸葛亮在牵制主力时能派出的最大兵力!诸葛亮在合适的地方扎营,不是没有道理的。依山而建的街亭,易守难攻。天然的地质裂隙如同城墙,但马谡为什么选择了山而不是城?原因可能是地质裂隙中有很多漏洞,魏军可以轻易突破这些地方,但蜀军来不及修补,于是马谡在山上扎营。蜀军以步兵为主,弓弩手从山上射更容易!然而,魏对张颌的包围导致了蜀军的士气低落和失败。有很多人声称马谡不公,说胜败乃兵家常事,那就看看马谡都干了些什么吧!据史书记载,马谡被张颌包围时,弃军而逃,只身一人。这已经违背了一个军人的基本素质。也许他不应该被杀?言情中写道,街亭失陷后,上演了一场“空城计”,为后人所称道。但是,历史上没有这种事。原因很简单:魏军没有追击,指挥魏军的,不是司马懿,而是张颌!

第五次北伐,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峙,两军没有交战。蜀军主动退守引诱魏军,老练的司马懿没有追击,而是远远地跟着蜀军。这时司马懿部将忍不住了,力劝司马懿与蜀军决战。魏军战败后,蜀军因粮草不足而返回。这是诸葛亮和司马懿第一次见面!

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敢找魏军主力打,步兵为主的军队找骑兵为主的军队打是不可想象的!原因是诸葛亮发明的阵法和诸葛亮连弩是为了克制骑兵而发展出来的,就像今天的机枪扫射一样威力巨大!魏将军张颌被诸葛亮的弓弩杀死。可惜现在已经失传了。八阵图早就没了!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积劳成疾,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一生* * *二二七年。公元207年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成功后,没有北上投奔曹操,也没有南下归降孙权。而是辅佐“小有名气”的刘备。这当然是客观原田,但也不是偶然。他之所以选择兴汉之路,说明他是一个坚持封建原则,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至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认识葛亮、忠于蜀汉的阶段。无论是以前的师傅,还是后来的师傅,都非常信任他。他不遵守儒家教条。他尊敬国王,但不骚扰外国人。他入南巡,安抚洋人,实行三国中最好的民族政策。他知法犯法,正气凛然,与吴一起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最后一口气。他忠君利民的精神,生前深受蜀人爱戴,死后长期为后人所景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