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麋鹿的信息!

麋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又名“四象”,是世界珍稀动物,属于鹿科。因为它有着像马一样的头,像鹿一样的角,像骆驼一样的脖子和像驴一样的尾巴,所以它被命名为斯米香。它原产于中国长江中下游的沼泽地,以草和水生植物为食。我是合群的,擅长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草为食。求偶发情期从6月底开始,持续6周左右。曾经广泛分布于东亚。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末几乎灭绝。到了元代,为了狩猎,剩下的麋鹿被捕获,运到皇家猎苑饲养。到19世纪,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只剩下一组。在西方被发现后不久就被八国联军俘获,从中国消失。直到1898被英国购买并繁殖到255,部分个体于1983被送回中国。之后,更多的麋鹿回到了家乡,其中一些被放归野外。截至2011年8月,江苏盐城大丰湿地麋鹿总数达到1789只;2013年6月,湖北省石首市天鹅洲麋鹿保护区麋鹿总数达到1016。

麋鹿是大型食草动物,体长170 ~ 217厘米,尾长60 ~ 75厘米。男性肩高122 ~ 137 cm,女性肩高70 ~ 75 cm,略小于男性。麋鹿平均体重120 ~ 180公斤,成年公麋鹿体重250公斤,新生约12公斤。【3】角度长,每年65438+2月脱落一次。母麋鹿没有角,体型较小。雄性的角像鹿一样分叉,有骆驼的脖子,尾端有黑色的毛。麋鹿角形状特殊,没有眉毛。牛角主干在牛角基部上方分为两个分支,前面的分支向上延伸,然后再分成两个分支,每个小树枝上还生长着一些小树枝。后枝笔直向后延伸,末端有时长出一些小分枝,最长的角度可达80厘米。倒置时,在鹿中独一无二。麋鹿脖子粗,背粗,四肢粗。主蹄宽而可分,肉质,趾间有皮膜,垂蹄发达,行走时敲击声大;侧蹄发达,适合在沼泽行走。夏季毛发呈红褐色,冬季脱毛后呈棕黄色;新生幼仔是橘黄色带白色斑点的。长尾是用来驱赶蚊蝇适应沼泽环境的。[3]

公鹿两岁分叉,六岁分叉角发育完全。头大,吻部狭长,鼻外露部分宽,眼小,眶下腺显著。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发育良好的悬蹄,行走时敲击声大。尾巴特别长,蓬松,灰黑色,腹部黄白色,尾部深棕色。夏季体毛为红锈色,颈背有黑色纵条纹,腹部和臀部为棕白色。九月以后,体毛被又长又厚的灰色冬毛所取代。[3]

2人居环境

根据麋鹿的宽蹄和蹄间皮肤腱膜分析,适合在沼泽活动;长而多毛的尾巴有利于驱赶飞虫;从养麋鹿泡水、泥浴的习惯来看,它们曾经生活在温暖湿润的土地上。和平原、沼泽、水域一样,长三角平原湿地显然是它的理想栖息地。[4]

3生活习惯

麋鹿是一种温顺的鹿。根据多年的人工饲养观察,麋鹿的奔跑速度不如梅花鹿、狍子快,发情的公鹿也不像梅花鹿、马鹿、白唇鹿那样攻击人,占了一群看到人靠近就跑的公鹿。在哺乳期,当人们呼唤耳朵,测量幼崽时,它们的叫声只能吸引母鹿远远地观看,而不像其他鹿为了保护幼崽而攻击人。雄性麋鹿之间为了配偶的争斗也比较温和,没有激烈的碰撞和大规模的运动。战斗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失败者只是转身走开,胜利者不再追逐,鹿与鹿之间几乎没有残疾。公鹿占领鹿群后,当其他公鹿偷窥母鹿时,占领鹿群的公鹿只是通过吼叫和追逐将对方赶走。这些特点决定了它们逃避敌人伤害的能力很差,容易被天敌和人类杀死。[5]

麋鹿是群居动物,擅长游泳。它主要以草、苔类和其他嫩草和叶子为食。人工饲养的饲料品种由三部分组成:“面米”包括麦麸、大麦、玉米、豆饼;大豆秸秆是一种“粗粮”,纤维化程度很高。将“面米”和“粗粮”分别粉碎,与水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发酵。同时,新鲜美味的胡萝卜、麦绿等“蔬果”被用来补充维生素。[6]

4分布范围

分布在中国。[7

麋鹿起源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沼泽地区,在10000 ~ 3000年前繁盛。麋鹿化石发现于长江中下游从山西省到西部的黑龙江省,以及朝鲜和日本。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狩猎,在汉末几乎灭绝。元朝时,蒙古士兵捕获了残存的麋鹿,运到北方狩猎。在自然界灭绝了。到19世纪,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只剩下一批约200 ~ 300头。1866年被法国传教士大卫神父发现,订购拉丁种。许多国家使用贿赂、盗窃和其他手段为他们的国家动物园获得一些。1894年,永定河泛滥,冲毁皇家猎苑城墙。剩下的麋鹿逃走了,被饥饿的人和后来的八国联军追杀抢劫,在中国消失了。[5]

虽然野生麋鹿灭绝了,但通过放养,麋鹿的自然种群最终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65438年8月至0986年8月,从英国五邦寺迎来20只幼年麋鹿,饲养在清代饲养廉价鹿的南海子,并建立了麋鹿生态研究中心和麋鹿苑。1987年8月,英国伦敦动物园免费提供39只麋鹿,饲养在大丰麋鹿保护区。到目前为止,这两个地方的麋鹿都长得很好,并且繁殖了后代。[7]

5育种模式

每年5月下旬,鹿自然保护区都是槐花飘香,绿草如茵,白鹭成群。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雌鹿散发出一种神秘的气味。在无风的日子里,这种气味在离地面5米左右的空气中相对稳定,横向弥漫在灌木丛和草丛中。成年麋鹿开始进入发情期。雄鹿被这种强烈的气味陶醉了。他跟在母鹿后面,深深吸了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歪着头一动不动,久久不动,然后慢慢呼出,一副心醉神迷的样子。之后,成年雄鹿开始打扮自己。他们在身上抹泥,用角戳草作为装饰。在麋鹿眼里,这是权力的象征。雄鹿希望赢得雌性的青睐。在麋鹿王国,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在麋鹿发情期,虽然有很多雄鹿在雌鹿身边徘徊,但不敢轻举妄动。因为所有的雄鹿中,只有鹿王拥有唯一的交配权。如果其他的雄鹿稍微越线,就会被无情的赶走,甚至被猛烈的攻击。所以很有可能大部分雄鹿这辈子都留不下一个儿子半个女儿。[9]

求偶发情期发生在5月底至8月。交配时,雄性与动物发生对抗或打斗,性情突然变得暴躁,发出阵阵叫声,用角挑地,眶下腺分泌液体,涂抹在躯干上。雌性的怀孕期约为270天,是鹿中最长的,通常在第二年的4-5月分娩。被灰白色胎衣包裹的小鹿一落地就能抬起头来,母性极强的大鹿迅速转身为孩子舔食胎衣并吃掉。刚出生的宝宝体重12kg左右,橘黄色和白色斑点。6-8周后白斑消失,出生3个月后体重会达到70kg。公鹿2岁性成熟,2岁有分叉角,6岁分叉角发育完全,理论寿命25岁。[6]

6亚种分化

麋鹿原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沼泽地带,约有两三百万年的历史。动物分类学家将其归为鹿科、麋鹿科和黄檀科。历史上有五种麋鹿,即二歧种、蓝田种、台湾省种、晋南种和达尔文种,存活下来的是达尔文种。[10]

7人口状况

麋鹿是一种局限于第四纪中晚期的动物。从65,438+090多个已知的麋鹿化石出土地点得到证实。历史上麋鹿的分布区域远至山西汾河流域,北至辽宁康平,南至浙江余姚,东至沿海平原和岛屿。晚更新世麋鹿种群发展迅速,全新世中期达到高峰,商周以后迅速下降。原始人由于人口密度低,生产力低,对麋鹿不构成威胁。商周以后,由于自然变迁、麋鹿自身原因和人为干扰,麋鹿数量不断减少。[5]

从自然因素来说,由于麋鹿是一种温暖湿润的动物,而中国近五千年来气温越来越冷,沼泽和水域也明显减少,自然环境的变化对麋鹿的影响很大。从自身因素看,麋鹿主要以水生和陆生禾本科和豆科植物为食,狭窄的食性也是威胁其生存的自身因素。[5]

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已经侵入了麋鹿的生活区域。人类的捕杀严重影响了麋鹿的生存。考古发现,1000年至4000年前人类遗址出土的麋鹿骨骼数量相当于家猪。可见,在当时,麋鹿是被人类当作食物猎杀的。根据甲骨文中的记载,古代猎杀麋鹿的数量达到348只。此外,麋鹿还被制成各种治病强身的药物。《本草纲目》中记载“麋鹿的鹿茸比鹿茸好...麋鹿的鹿茸滋阴,主治一切血液病,筋骨酸痛,腰膝酸软,滋阴补肾……”彭祖的《食方》、《甲藏经典》、《现代中医大辞典》中,麋鹿角、鹿角、骨为方子。麋鹿也因此成为人类追求治疗疾病的对象。[5]

自然因素和麋鹿自身因素是麋鹿分布面积和数量逐渐减少的原因,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是麋鹿在野外灭绝的决定性因素。[5]

麋鹿作为野生种群已经灭绝很多年了。1986年8月4日,在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林业部的共同努力下,来自英国7个动物园的39只麋鹿回到了它们的故乡——江苏大丰,被圈养在大丰麋鹿保护区。中国麋鹿主要分布在三大自然保护区,分别是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大兴麋鹿苑和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面积117万亩,是世界上最大的麋鹿保护区,麋鹿种群数量居世界首位,约占世界麋鹿种群的28%。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野生放养麋鹿的天然理想场所。适宜的栖息地和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精心管理,野生种群数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第一。经过复制和扩充,已经达到1000以上。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约有52只麋鹿在这里被放归野外。起初,世界上建立了一个自我维持的麋鹿野生种群,彻底摆脱了人类的依赖,结束了几百年来没有麋鹿野生种群的历史。[5]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I保护动物。

被列入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12)VER 3.1-野外灭绝(EW)。[7]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5]

9历史追溯

据科学家研究,早在3000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就有麋鹿。汉代以后逐渐减少。它在中国生活了几百万年。出土的野生麋鹿化石表明,麋鹿起源于200多万年前,约1000年前至约3000年前最为繁盛,数量达数亿只。无论是麋鹿化石的数量,还是中国某个化石点的标本数量,都极其丰富。[9]

野生麋鹿最后的栖息地是长江口附近的沿海地区。虽然麋鹿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和中部的长江南北,但主要分布中心仍在长江三角洲沿海地区。它们非常喜欢温暖湿润的沼泽水域,甚至喜欢触摸海水,吃海藻。从1967到1998,共出土12块麋鹿化石。考古发现表明,1000年至4000年前人类遗址出土的麋鹿骨骼数量与家猪大致相当。[9]

历史记录

从春秋战国到清代,古人在书籍中对麋鹿进行了描述。它不仅是祖先的狩猎对象,也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祭品。《孟子》记载“孟子见梁,王立于沼上,顾鸿彦麋鹿曰‘圣人乐之也’”,证明至少在周朝,皇家园林中就有驯养的麋鹿了。[9]

汉代以后,野生麋鹿的数量日益减少。元朝建立后,擅长骑射的皇族从黄海滩头捕获野生麋鹿,运到大都(北京)供皇族后代骑马射杀。野生麋鹿正逐渐灭绝。到清朝初年,在265,438+00平方公里的南海子皇家狩猎公园里,中国只饲养了一群大约200或300头麋鹿。[9]

灭绝了中原

1865年秋天,法国博物学家、传教士大卫在北京南郊做动植物调查,在南海子皇家狩猎公园偶然发现了麋鹿。他马上意识到这是一群奇怪的鹿,可能是动物分类学上没有记载的。大卫用20两银子收买了猎苑的守卫,得到两只麋鹿,并把它们制成标本。1866年,他把标本送到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确认是一个以前从未发现过的新物种,是鹿科的一个独立属。拉丁物种名称是由法国动物学家米勒·爱德华确定的。从此,麋鹿被称为“大卫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1866之后,清朝的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的使节和教友,从北京南海子猎苑带走了几十头麋鹿,关在各国的动物园里。[11]

1894年,北京永定河泛滥,猎苑城墙被洪水冲毁。许多麋鹿逃走了,成了饥饿者的食物。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强劫掠杀害,麋鹿在中国灭绝。[11]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一些动物园饲养的麋鹿陆续死亡,种群规模逐渐缩小。从1898开始,第11任贝福特公爵花了一大笔钱,将原本饲养在巴黎、柏林、科隆、安特卫普等动物园的18头麋鹿全部买下,饲养在伦敦北部占地3000英亩的武邦寺庄园。这18头麋鹿成为了地球上所有麋鹿的祖先。二战期间,这个种群达到了255只,由于害怕战争,五邦寺庄园开始将麋鹿转移到世界各地的一些大动物园。到1983年底,世界上共有1320头麋鹿。[11]

再引入

中国,麋鹿的故乡,希望麋鹿能回家。北京动物园在1956和1973分别获得了1对和2对麋鹿,但由于繁殖障碍和环境不适,一直未能复活种群。[11]

65438年到0985年,在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的努力下,英国政府决定伦敦的五个动物园免费向中国提供麋鹿。1985年8月,22只麋鹿被飞机从英国运到北京,当晚被运到南海子原皇家狩猎公园,怪兽回到了中国最后一个消失的地方。1986年8月,39只麋鹿从英国经上海抵达江苏省大丰市,麋鹿回到了其野生祖先最后生活的海滨沙滩。[11]

到2012年,我国已在北京、江苏省大丰市、湖北省石首市、河南省原阳县实施麋鹿散养计划,形成种群,我国现有麋鹿2000多只。江苏大丰国家级麋鹿自然保护区现有麋鹿648只,有效种群已达50只,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麋鹿基因库已在该保护区形成,麋鹿的遗传基因不会再丢失。2003年3月,世界上第一只纯种野生麋鹿在大丰麋鹿保护区诞生。[11]

注:麋鹿图册网站[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