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电视剧《商鞅变法》有没有不符合历史条件的地方?

2014、10央视黄金时段播出的电视剧《大秦帝国的裂变》,全面讲述了商鞅在秦国变法的历程。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难得的政治家精诚合作,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彻底的改革。这对夫妻虽然英年早逝,但他们共同缔造的秦国法律体系,为一百多年后秦国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切历史文学都是对真实历史的艺术加工。文学作品相对于《史记》的几句话,涉及大量的想象和虚构。那么历史上《大秦帝国裂变》和商鞅变法在细节上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区别一:重大事件的时间点。

《大秦帝国的裂变》改编自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第一部历史小说《黑色裂变》。看过《黑色裂变》的朋友会发现,原著的叙事节奏极其紧凑,仿佛弹指一挥间就完成了改革。电视剧的叙事节奏比较慢,但也是大事跟着大事。古人常说“秦之急”,电视剧如实还原了人们对秦的刻板印象。

但在现实历史中,商鞅变法持续了20年,分为两个阶段。这比之前的楚国吴起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7年)、明朝张变法(10年)都要长得多。从数据来看,商鞅变法的节奏比较悠闲。

我们结合《史记·秦本纪》来看商鞅变法的几个时间线;

秦孝公元年,秦国颁布了求德令。魏阳从魏西行入秦。在景健的推荐下,他谈到了秦孝公,并通过了面试。电视剧生动地还原了这一情节。

孝二年,秦国唯一的大事就是“皇上传话给皇上”。祭祀结束后,周天子把祭祀用的肉送给群臣,以示礼遇。这就是“天子为天主”的传统。魏阳在做什么?史书上没有记载。电视剧的设定是秦孝公把魏阳藏在雪地里,让他安心准备变法。

孝宗第三年,庙里开会讨论秦是否要改革。两位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挚反对改革,但他们遭到了魏扬的驳斥。于是决定改革,任命魏阳为常,并主持改革计划。

剧中,秦孝公只在雪地里藏了魏阳一个冬天。真实情况是,魏阳在雪地里藏了整整一年。为了让故事更加紧凑,作者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做了很多类似的调整。大部分观众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一个接一个发生的。事实上,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可能相隔几年,时间顺序与文学作品不同。

区别二:河西之战不是秦国变法时期唯一的一场战争。

即位第一年,就曾“派兵东围陕西城,西伐戎王”。剧中提到了这一点。《大秦帝国裂变》说秦国从此沉浸于变法,不与六国交往,也不再发动战争,直到河西之战一举收复失地。这和真实的历史大相径庭。

无论是在文学作品中还是在现实历史中,秦孝公都是一个冷静深思、胸怀大志、坚韧隐忍、心胸开阔的人。但不同的是,《大秦帝国的裂变》把秦孝公刻画成了一个后击高手,类似于越王勾践。事实上,真正的秦孝公是一个非常善于抓住机遇并采取主动的人。

七年孝,正好是商鞅变法的四年。与旧敌魏进行外交,并在杜平与结盟。萧公曾在《求德序》中痛心地说:“三晋攻取我前任以西之地,诸侯卑丑。”自从死后,鲁国一直歧视秦国。主要表现是不愿意与秦国结盟。可见商鞅变法确实让诸侯们开始对秦国刮目相看了。

然而,杜平联盟并不意味着秦魏放弃历史恩怨,而是奏响了新的战争序幕。

孝八年,商鞅变法第五年,秦军在元历之战中击败魏军。两年后,秦军包围了魏都安邑,魏惠王被迫投降。统一军队的将军不是别人,正是魏阳,他被提升到秦国的大位。

真实的历史有时比小说故事更有戏剧性。然而,应该指出,秦军赢得了这场战争,因为它俘获了一名非常有利的战士。在战争期间,魏国的主要军队围困了赵国的首都邯郸,他们的指挥官是大将庞涓。次年,孙膑指挥齐军在桂陵大败魏军,“围魏救赵”就是指此役。魏元气大伤,无力抵抗,只好投降秦军。

萧公逼她在安邑登陆十年后,十二年不打仗。孝二十二年,魏败于马岭之战。魏阳带领秦军攻打魏国,用欺诈的手段俘虏了魏将军的儿子。这是电视剧里的河西之战。魏阳又名尚军,从此世人称他为“商鞅”。

孝宗二十四年,秦军再次在雁门与魏军对峙。魏军战败,魏被误擒。

所以,历史上的秦孝公和商鞅并没有像越王勾践打败吴贵那样一战输赢,而是主动进攻当时的霸主郭玮。

当然,他们每次进攻都是抓住魏国主力不在老巢的空隙。强行登陆安邑后,秦一反常态没有继续出兵。这是因为秦国正在进行第二阶段的变法,而魏国是瘦骆驼比马大,秦国不足以全面对抗。于是秦孝公和商鞅耐心地等了十年,才一举打赢了河西之战。从此秦与魏的关系彻底颠倒。

区别三:商鞅死亡的过程。

很多观众认为大秦帝国的裂变把商鞅塑造的太高了。剧中,面对旧族的诬告和新君的怀疑,商鞅不仅没有为自己辩护,反而主动解除了秦孝公生前留给他的所有保护措施。最后,商鞅主动牺牲自己,换来了秦惠文、龚自谦等人对新法的支持。看过《史记·尚军列传》的朋友会认为这种情节设置不符合史实。

据史书记载,龚自谦等人诬告商鞅谋反,秦惠文王派人捉拿商鞅。商鞅逃到魏国被击退,回到自己的封地组织攻打郑,在郑太极杀了他。商鞅死后,尸身开裂,家破人亡。

商鞅虽曾在大秦帝国裂变中逃往魏国,回到封建城市,但并未出兵造反。这是作者歪曲真实历史吗?

其实关于商鞅之死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战国策·秦策一世·魏阳之死·魏入秦》:“萧公已死。在汪卉这一代人之后,他已经从政很长时间了,尚军也回来了。有人说,汪卉说,‘如果大臣太重,国家就会有危险,那些离他太近的人也会有危险。今天,秦朝的妇女和婴儿都在说尚军定律和莫言定律。是商王反主,王更臣。再说,我丈夫是个商界绅士,我敢肯定国王会怀恨在心的。我希望国王会这么做。"当回来的时候,把他的车劈开了,但是秦人并不可怜他. "

在这个版本中,商鞅在新王登基后主动辞职退位,秦惠文王听信谗言,将商鞅接回。也就是说,商鞅没有打,而是直接进了监狱,被执行死刑。战国策的说法与《史记》中的记载相矛盾,但与《大秦帝国裂变》的剧情设定基本一致。可以看出,剧中采用了《战国策》版本商鞅之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史记·尚军列传》中的一些事件。

历史剧和史记通常有很多不同之处,这是由文学创作的特点决定的。真实的史籍里有很多感人的传说,但更像是一本没有重点的流水账。文学作品为了制造矛盾,表达思想精神,往往对零散的史料进行很大程度的切割。文学创作规律是电视剧与史书不符的根本原因。艺术处理不是问题,而是作品能否再现那个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时代精神。只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就是成功的历史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