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博物馆建筑布局

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位于风景秀丽的越秀公园内,遗址为广州著名古建筑镇海楼。镇海楼曾名望海楼,因楼高五层,俗称“五层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当时的统帅朱良祖为了扩大城市面积,将宋朝的三座城市合并为一座,在城北的越秀山上修建了一座跨越越秀山的城墙,并在最高的地方修建了这座城楼。爬上楼,羊城尽收眼底。几百年来,诗人墨客从未停止吟诵。自清代以来,这里就是“羊城八景”之一。

五层展区分布如下:一层,广州地理模型,广州古城示意图;二层为新石器时代、秦汉、三国、晋南北朝(公元前4000年-公元589年)出土的历史文物;三楼陈列隋、唐、宋、元、明、清历史文物;四楼陈列明清尤其是清朝的历史文物;五楼展示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文物史料,说明广州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策源地。镇海楼西侧有1964修建的石碑和炮架。碑廊上有23处古代碑文;炮垒装备有明朝崇祯年间至鸦片战争时期广州铸造的城防炮,以及从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购买的钢铸炮。东侧有1986修建的特展室,经常举办各种临时性或纪念性的特展。

镇海楼里陈列的是广州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广州历史陈列。广州历史展聚焦城市建设与发展。通过700余件古今文物、照片、资料,从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等方面展示了广州2000多年历史变迁的轨迹,让人们了解广州的历史发展和文化特色。

博物馆展厅新建于1992,是一座现代化设施的新型展览建筑。建筑四面为白色浮雕,展览面积2197平方米。在展览楼的南面,露天陈列着鸦片战争时期抗击英国侵略的中国军民的三门铁炮和300多年前坠落在英德县的一块重8000多公斤的陨石。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位于广州市广元中路34号三元里古寺。三元古寺原是供奉北帝的道观,有两个入口和一个走廊。建有山门、香亭、正殿、两廊、一偏心间,占地1.025平方米,建筑面积446平方米。它有蓝色的砖石脚和坚硬的山顶。灰色塑料博古的屋顶用有色玻璃和鱼珍珠装饰,前廊和寺庙的四面墙上都绘有“福生传经”。150年前,鸦片战争的炮火打破了三元里村宁静的乡村生活。三元里人民在三元里古庙前宣誓抗英。村民们在打死打伤了一些英国士兵后,到三元里古寺商量反英对策,并联系了附近以三元里为中心的103乡。然后发生了惊天动地的牛栏岗战役。从此,这座始建于清初顺治年间的小庙便闻名海内外。写下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自发抗击外来侵略的第一页,并取得了胜利。三元古寺也成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遗址。

解放后,广州市人民政府对三元寺进行了多次修缮,较好地保持了原貌。1961年,三元寺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辟为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郭沫若先生题写馆名。该馆现为广州、广东及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馆内永久陈列着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史迹展,陈列着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三星旗、武器、海螺、飞柬、海报、战役文章等文物,以及抗英人民缴获的英枪、佩剑、制服,还有三元里农民在北皇像前高举三星旗的场景复原图,真实再现了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史实,永垂不朽。黄花岗起义指挥部旧址位于月华路应晓东5号,是一座具有岭南民居特色的大型青砖建筑。它南北向,占地500多平方米。在清朝,它是一个官员的住所,被称为“朝一帝”。几经易主,大屋依然保持着原来的四进三开间,单层地板,坡两边素瓦的格局。步入大门,可以看到院内每个入口都被天井隔开,木雕隔断简洁大方。1911四月,黄兴从香港到达广州,在当时离两广总督署最近的房子——小东(今省民政厅所在地)设立起义指挥部。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黄兴亲自率领100多名“敢死队”(敢死队)进攻两广监察部。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却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座大房子成了原广东省政府副主席、爱国民主人士李先生的财产。1956李之子李松岗,生前按照生父遗愿,将房屋赠与国家。1958年改建成纪念馆。1962,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