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带来的变化主要有哪些?
苏联成立之初面临民族问题的挑战,社会主义的苏联是在俄罗斯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14世纪以前,俄罗斯帝国原本是单一俄罗斯民族的莫斯科公国,到15年底,形成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在它所服务的几个世纪里,俄罗斯帝国不断向外侵略扩张,征服了周围100多个国家,从单一的民族国家扩张为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封建帝国。因此,它残酷地压迫和奴役外国人,竭力煽动大俄罗斯的沙文主义,煽动俄罗斯人蔑视、仇恨和压迫非俄罗斯民族。列宁曾愤慨地指出:“俄罗斯是各族人民的监狱。”“打破了民族压迫的记录。”1917年,列宁领导十月革命,摧毁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从1917到1921,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等独立苏维埃民族相继建立。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保卫年轻的无产阶级政权,实现各民族的团结统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提出苏维埃共和国应在自愿、平等、民主联合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联邦国家。
二。中央权威的丧失
(1)形式上的联邦制,实际上是中央高度集权,加深了中央权威与各国地方权利的裂痕。
革命后的最初几年,苏联领导人赞成民族自治。列宁从一开始就反对建立统一的国家,并明确强调支持联邦制。1922 12.30苏联建国宣言和条约规定,每个民族都有自治权,每个加入联邦的国家都有自由脱离联邦的权利。随后,1924年的苏联第一部宪法规定,苏联是主权苏联民族国家的联盟,以主权国家的身份加入* *共和国,加入* *共和国独立行使国家权利。苏联保护参加国的主权独立,参加国可以自由退出苏联。1936和1937苏联宪法也作了同样的规定。然而,在列宁之后,联邦制的原则成了纸上谈兵。20世纪中期到30年代,苏联被资本主义国家包围,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他违背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逐步强化个人集权的地位,形成党内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把党内高度集中的组织领导原则运用到国家体制中。结果破坏了联邦制原则,加入大韩民国的国家失去了独立主权地位,形成了高度集权的体制。其实就是建立一个绝对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在这种体制下,中央政府往往过分强调全苏统一的国家利益,而轻视民族地区的特殊利益。
1998年至1999年担任俄罗斯总理,后被叶利钦解除职务的叶·普里马科夫在分析苏联解体时指出:加入* * *共和国的一切事务或一切重大事务都服从莫斯科。中央政府领导一切。甚至各国一些企业的建设问题,也往往不是基于经济理性,而是基于各种政治原因。中央出台的干部政策,作为命令无条件执行。.....甚至想出了莫斯科要排除一些“全权代理人”担任各加盟共和国中共中央第二书记的主意。不时的,党中央的第一书记也被派到* *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
(B)人权危机----形式上的平等,事实上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形式与实践的脱节。
苏联决定以宪法的形式实行各民族平等,但在实践中积极推行俄罗斯化,对中国不同民族不平等对待,违背了合理解决民族问题的禁忌,激化了民族矛盾,进一步削弱了中央权威,在治理上失去了民心。阿斯特丽德·s·图米尼兹(Astrid S.tuminez)在论文中也论述了同样的观点:“民族宣言中的平等与实践中对各民族的不公平待遇和残酷压制之间的矛盾,是长期以来削弱中央权威的另一个因素。”[六]
1.语言政策-俄语实施
语言政策是苏联政府在民族问题上最早采取的行动,目的是通过平等发展语言来实现民族平等。苏联宪法规定:“苏联公民可以使用自己的民族语言和苏联其他民族的语言。”列宁曾经认为非俄罗斯人有一天会自愿使用俄语,因为他认为使用俄语很方便,也因为最初的政策允许这些人自由发展自己的文化。苏联政府最初的政策确实是允许和帮助大大小小的民族,甚至是最弱小的民族繁荣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2.苏联严重的民族歧视。
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在苏联建立之初享有与其他民族同等的地位,但二战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平等消失了,迎接他们的是残酷不平等的现实。从7月1957到6月196110,他们向各级党和国家机关提交了6份请愿书,每份请愿书的签名人数从6000到25000不等。这些请愿只有一个要求,就是与其他流亡民族同等对待,恢复他们的政治权利和民族权利。然而,苏联政府对这些集体团结的要求只字不提,还指责最活跃的成员煽动“种族仇恨”,并加以镇压。[x]犹太人也明显受到不公平待遇。1949 65438+10月,苏发起了批判“不爱国的世界主义者”的运动,矛头直指犹太人。一批科学家、教师和文艺工作者在这场运动中遭到毁灭性打击。1948 12,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被解散,其积极分子被逮捕;1949苏联人民演员Mikhoels被打压。后来,犹太文化机构——剧团、学校、报纸等。-被关闭了。这场运动在斯大林后期达到了高潮。一群在克里姆林宫医院治疗高倩的犹太医生被指控谋杀了高倩并被投入监狱。[xi]
3.单独附上
在后期的建设过程中,苏联领导人放弃了列宁根据民族特点划分民族自治单位和地区自治单位的主张,确立了自治区、自治州和地方自治的管理范围;在划分行政区域时,应认真调查当地居民的经济状况和民族构成,充分照顾民族历史和传统的界限,但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解决民族界限问题,给族际关系埋下了隐患,引起了许多民族的不满。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大清洗运动。二战后,这场大清洗依然没有被放弃。再加上后来的苏联,尤其是斯大林后期及以后的领导人,极力在大俄罗斯推行沙文主义,各民族平等实际上变得毫无意义。这些都为民族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也为西方势力干涉其内政提供了机会。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种分离倾向越来越严重,各民族更倾向于建立自己完全独立的国家。
三。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境内的俄罗斯族和非俄罗斯族之间的矛盾,苏联中央政府和加入苏联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相当激化的状态。探究一下之前没有爆发的原因,因为当时* * *共和国还是* * *生产党领导的,列宁在各民族中树立的一种社会主义* * *理想也普遍占据了人们的意识形态。葛上台后以“新思维”推行改革,主张“民主化”和“开放化”。不能否认他改革的大方向是对的,符合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但很可惜,他没有把握好权利异化的程度,公开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造成了严重的思想混乱,动摇了人们始终坚持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他主张政治多元化,动摇了* * *产党的核心地位。尤为重要的是,1990年2月,苏联中央全会通过多党制,同意修改宪法第六条。多党制的实行,废除了宪法赋予苏联的领导地位。
四。概观
苏联的解体是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考虑任何一个因素而完全撇开其他因素。苏联的民族问题一直与各民族的分离主义运动和苏联中央权威的丧失交织在一起。一个民族的形成、发展和灭亡有其自身的规律,会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只要有不同的民族存在,新的民族矛盾和问题就会不断出现。因此,解决民族问题必须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真正把平等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平等。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苏联最终在历史和政策上“失败”是必然的。苏联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思想和理论,违背了民族发展的规律,人为地加快了民族接近和融合的进程,以尽快实现俄罗斯化,导致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诸多失误和民族关系中潜伏的深刻危机。最终,苏联中央对地方的权威几近耗尽,在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诱导下爆发了大规模的民族分裂运动,一个曾经伟大的国家就这样走向了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