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80%的安非他明滥用者停止滥用的时间最长()

即使80%以上的苯丙胺滥用者停止滥用的时间最长,他们仍然有一些精神病症状,甚至是精神分裂症,受到刺激就会发作。

苯丙胺类药物的具体介绍:

苯丙胺类药物,又称苯丙胺类兴奋剂,是由苯丙胺转化而来的所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的总称。这类药物属于精神类药物,一般分为传统类、瘦身类、致幻类三种。

这三种药物都会对人的精神和器官造成极大的伤害。因为没有明确的身体依赖性,苯丙胺类药物的戒毒治疗只能采取对症治疗和心理治疗。

发展历史:

苯丙胺类兴奋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世界上第一例安非他明类兴奋剂最早是由罗马尼亚化学家合成的,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安非他明”。

随后,另一种类似“安非他明”的兴奋剂“3,4-亚甲二氧基甲基安非他明(MDMA)”于20世纪中期由德国一家药厂生产,并作为合法药物推广。直到后来一项研究发现其严重的后遗症被世界各国政府禁止。

与MDMA同时存在的,还有另一种兴奋剂“甲基苯丙胺”(MA),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俗称甲基苯丙胺。“冰”在1920问世,很快被各国特别是日本和德国运用到二战中,分发给前线士兵,提高战斗力和耐力。

战后,“冰毒”在战败国日本被作为合法药物,用来安抚国殇,保持旺盛精力参与战后重建。这一国策使得“冰毒”在日本蔓延,并蔓延到世界各国。直到20世纪后期,发展势头才得到抑制。

根据联合国《2012世界毒品报告》,甲基苯丙胺(不含摇头丸)等苯丙胺类兴奋剂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流行毒品(仅次于大麻),2010年的年流行率为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