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演变
甲骨文,刻在龟甲上的字。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商朝。因为这些字是刻在龟甲上的,所以被称为甲骨文,也叫文琪。殷商时期,人们尊崇鬼神,遇事占卜。他们把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动物骨头的平面上,涂成红色表示好运,涂成黑色表示危险。这些字都是用刀刻出来的。大字约一寸见方,小字如粒,或简或繁,十分精致。
甲骨文的书写特点:
一、象形字性强,象形字和会意字占很大比重,会意字主要依靠部件之间的图案组合来表达意思。超重的概念还是比较弱的,比如:家,人品,识人品,上面有房下面有猪,有房有畜,表示家庭居住;
第二,写作没有完全定稿;
写作形式很自由,有证书,有反书。甲骨文,“宿”字,上面有宝盖表示房屋,下面有一个人躺在席子上表示晚上睡觉居住的意思。为了购买方便,人和垫子都竖起来了。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
甲骨文涵盖了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考古专家认为,这是因为殷商时期的商王几乎什么都知道。一些专家认为,甲骨文并不全是占卜的记录,而是王室日常生活的许多记录。因此,我们可以从甲骨文中了解到商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构成。
从阶级构成看,殷商时期有奴隶、平民、奴隶主、贵族和各级官员。奴隶和平民包括不同身份的人,如群众、村民、羌人、仆人、Xi人和嫔妃。奴隶主和贵族都有他们的前辈,国王及其配偶和子女,在甲骨文中记载为高从某、从某、穆某和子儒子某、多子等。殷商时期的官员有大臣、尹、史、狗、亚、马、弓箭手、侯、伯等多种级别和类型。
殷商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包括战车、弓箭和青铜武器。例如,许多史料和传说认为,商汤在夏天使用马车。据记载,西科索人曾用类似的马拉战车打败过古埃及法老。军队由师、旅等组成。,类似于现在的建制。
根据历史文献和传说,商汤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传说和史籍等历史文献记载,大甲执政初期,违抗商汤法令,被大臣伊尹流放到商汤陵墓通公。甲骨文证实商朝有非常完备的法律。根据甲骨文中的相关记载,商代就有监狱,用剜、割等方式进行处罚。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
军队是国家的基石。商朝因为军队强大,经常对外发动战争,不断扩张领土。如第一章所述,二里岗文化的分布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扩大,应该是商代向豫西地区迁移后的持续发展壮大。根据殷商的记载,所有被征服的国家都要向商朝进贡。甲骨文中也有很多类似的记载,记载着人们前来拜访马、牛、羊、龟。这一点在我国历史上一直延续。明清时期,朝鲜、越南等国也向中央集权的皇帝朝贡。
在甲骨文中,也有商代人祭祀仪式的记载,这一点已被无数考古发掘所证实。如1950年,新中国发掘的第一座墓,殷墟武官村,发现烈士79人,马16匹。据统计,安阳军官村殷墟发掘的十几座墓葬中,有5000多位烈士。1976年,在安阳市西北郊发掘的一座中型墓中,墓周围密布着1400多个人祭坑。再如,在河南鹿邑县太清宫太极殿尹喜山发掘的长子口墓中,还发现了商代末期1997、13殉难遗骸和一只殉难犬。人畜殉难等重葬习俗与古埃及如出一辙,严重阻碍了商朝的经济发展。值得注意的是,在美索不达米亚的苏美尔遗迹中也发现了殉道者。
商朝作为农耕社会,非常关注农业收成和风雨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此,甲骨文是丰富的农业生产。田地、庄稼等。都有记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作物的记载中,除了粟、黍、稻之外,还记载了小麦。
目前,考古界普遍认为,小麦的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土。考古学家在大约1万年前被野生二麦驯化。中国没有野生二麦,所以小麦一定是外国的。目前考古发现,中原最早的小麦出现在殷商时期。也就是说,小麦肯定是外来的,出现在商代,就像青铜器和甲骨文一样。
殷商属于农业社会。殷商时期畜牧业相当发达,用于日常生活、军事、祭祀和人祭。甲骨文中有大量圈养“六畜”的记载:马、牛、羊、猪、狗、鸡等畜禽,说明在殷商时期,我们的祖先已经不再是游牧民族,而是非常擅长畜牧业。这与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是一致的。例如,据说相土骑着一匹马,王海为一头牛服务。驯养牛和马作为交通工具。此外,商代先民非常重视祭祀,经常大量使用牛羊。相传,商汤曾将大量牲畜送给夏朝的属国博格祭祀。说明当时商朝的生产力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郭沫若曾在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感慨:当时商朝畜牧业发展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六畜皆作牺牲,一次300-400只有用。
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现代汉语中“牺牲”的本义来源于牺牲。其中“祭祀”是祭祀一整只纯色毛的大型动物,如牛羊;“祭祀”就是用一群纯色的皮毛来祭祀整个动物。和商朝类似,古埃及的祭祀是纯色皮毛的动物。
甲骨文的记载还表明,渔猎也是商朝重要的生产活动。甲骨文记载的猎物有鹿、麋鹿、貘、象、虎、狐、鱼和各种鸟类,说明商代河南附近应该有大象。殷商时期的狩猎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田猎、猎、追、陷、射等。其中,狩猎是商周时期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其目的是:杀死害虫,保护农作物不受动物侵害;向祠堂供奉祭品;驱车马,弓,骑,射,发动群众,军事训练。据说商汤也有规定,猎杀要围捕不一致,留有余地,不能一网打尽。
贝比和马来龟
商朝商业非常发达,甲骨文中有关于北、彭、爵的记载。在商代出土的文物中,重要的货币是货贝,一种生长在热带太平洋水域的珍贵贝类。殷墟傅浩墓出土6800枚北币。后来出土的钱币越来越少,开始出现石壳、蚌壳、骨壳、铜壳,说明商朝逐渐失去了钱币的供应来源。铜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金属货币。一种可能是,在商朝早期,与热带海洋岛屿的居民有贸易往来。还有一种可能是我们商代的祖先曾经生活在热带地区,积累了大量的北鼻。来到中原后,我们失去了北碧的供应,于是逐渐制造替代品。
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小:北币出土于二里岗时期,商代很弱,位于内陆地区。如果北碧是通过与热带岛屿的贸易获得的,为什么北碧在商业发展过程中变少了?
第二种可能性被甲骨文的文字材料龟甲所证实。商代甲骨文中的龟很多是来自热带的马来龟。考古学家普遍认为,殷商甲骨文中的马来龟甲来源于商代的海南岛。但历史上海南岛并不是马来龟的起源地,只是近年来马来龟作为宠物被引进。更重要的是,在商朝早期,其势力范围仅限于河南郑州,直到鼎盛时期才跨过长江。如何从海南岛得到大量的龟甲?仔细研究发现,殷商早期的甲骨主要是龟的腹甲和背甲。比如武定时代埋甲骨的YH127号坑,在17000多件甲骨卜辞中,只发现了8件牛骨,其余都是龟甲。其中有一只产自马来半岛的大海龟,长44厘米,宽35厘米。这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乌龟。但在后来的甲骨坑中,龟甲数量锐减,变成了以牛骨为主。对于这一现象,一些考古学家推测,贾布和甲骨文是在殷代分葬的。考虑到甲骨文的成分随着时代的变化,马来龟是我们的祖先在商代热带地区带来的,更有说服力。
总之,甲骨卜辞的突然出现,热带海域出产的甲骨中贝类和马来龟的比例逐年减少,都支持了我们的祖先在到达河南之前,曾长期生活在热带地区。
我的第一个信念是商朝的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图2)。从出现到发展成这样成熟的人物,需要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时间。所以商朝以前的中华文明历史很长。但后来的一些事实动摇了我的信念:很多文字都是在短时间内创造出来的,比如蒙古语借用了维吾尔字母。相传1204年,成吉思汗征服奈曼,奈曼被捕为封官,回纥塔塔汤加仍保有国玺。成吉思汗赏识他的忠心,不仅没有杀他,还任命他负责蒙古文书印刷,并命他教蒙古人用回鹘字母书写蒙古文。之后,大约400年后,清太祖努尔哈赤命令额尔德尼和嘎盖参照蒙古文字创制满文。再比如,现代德语剧本在1521年被马丁·路德翻译成德语,从而创造了语法严谨的现代德语。俄罗斯文字据说也是300多年前两位传教士为了宣传圣经而创作的。
当然,这些都是拼音文字,而且都是其他语言的字母,通过改造很容易创造出自己的书写体系。相比之下,朝鲜语,因为字母是自造的,所以耗时较长。据说朝鲜剧本是“人民的真实声音”,由“世宗大王”李茂于1443年创制,命郑林之、崔亨、朴彭年、沈等。三十多年来。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最让我震撼的是西夏文的创作。西夏文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创造出来了:西夏景宗李元昊用了三年时间,命大臣叶立人荣创造了近6000个汉字,并迅速推广开来。这可能是因为西夏人是党项人,属于藏语的一个分支。在语言上,西夏属于汉藏语系。他们对中国的象形文字有一种天然的适应性。
虽然西夏文字可能是个特例,但它动摇了我用甲骨文推断中国悠久历史的逻辑基础。我对中国是“文明古国”的信念开始动摇,有时甚至感到自卑。
甲骨卜辞被发现时,西方学者认为甲骨卜辞来自古埃及或巴比伦,遭到中国学者的强烈反对。但如果没有考古证据证明今天中国的地界上有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就不能排除“甲骨文是外来的”。有人说早期的文字可能写在一些易碎的东西上,所以看不到。然而,中国早期考古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是一种容易留下文字的物品,但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大量殷商以前的陶器上没有一个字。甲骨文真的是外国的吗?如果是外来的,我们的祖先是从古埃及带来的文字,还是像日本韩国借用汉字一样从古埃及巴比伦学来的?
扩展:甲骨文前世的故事
甲骨文又称为“文琪”和“甲骨文”。
主要指中国商代晚期王室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和东亚已知最早的系统商代文字载体。
昨天回答了古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我们的甲骨文和楔形文字,包括后来的古埃及文字和玛雅文字,都属于象形文字。也应该是楔形文字的衍生和延续,是古代人记录重大事件的标志。
在甲骨文之前,我们夏朝应该也有自己的符号和文字,但这些推论在考古学严谨的科学态度面前,都需要一系列的证据来证实。
1.为什么说甲骨文是最美的文字?
甲骨文,顾名思义,就是刻在龟甲、牛骨上的文字,是中国的古老象征,又称“文琪”、“甲骨文”、“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字”。
甲骨文的十二生肖书写方法
甲骨文是中国八千年文明史的组成部分,是中国正统的文字之一(岩壁图形、陶文、陶器符文、陶器铭文、甲骨文、甲骨文、铭文、金文、木简、木简隶书、木简小篆、石刻、汉代隶书)。
甲骨文的书写具有对称、稳定的特点。是目前中原中华文化中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就构词法而言,甲骨文的外形多为长方形或几个正方形,具有一个词的对称美或变化美。而且甲骨文还具有结合方圆、开字集的结构形式,有些文字还或多或少带有象形的痕迹,在文字的最初发展阶段是幼稚而生动的。
甲骨文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不仅是研究汉字起源最早、最系统的资料,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的重要财富。它符合汉字的“六字”原则,具有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用笔、构词、构图。汉字的书写特点都体现在甲骨文中。从用笔来看,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的,所以他刻的时候用的是直线,曲线也是用短直线刻出来的。笔画粗细也均匀;因为刀是直提直收的,所以大部分线条中间略粗,两端略细,细而结实,直而流畅,立体感十足。
甲骨文为什么是繁体字之一?因为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来看,甲骨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更加严谨和系统的书写,与早期的对应有很大的不同。甲骨卜辞已经系统地记录了重大事件和占卜的过程,这是符号无法完成的,但是甲骨卜辞的原始图画和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幼稚的,象形的意思也很明显,带有一种懵懂幼稚的书写线条。正因为如此,甲骨文才有了另一种回归自然的创作美感。“甲骨文书法”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开始流行,证明了它的魅力。
甲骨文写对称。
第二,甲骨文的发现
说到这,真的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王,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六月初八,酷爱金石学。祖父王是经魁、吉尔进士、翰林院编修,曾任陕西巡抚。他的父亲王祖远是著名的碑刻家和收藏家。历任兵部总监、四川成都知府、四川按察使袁外郎。发现甲骨文时,王五十五岁。在王发现甲骨卜辞之前,他已经写了30多种金石学著作,如《韩石村目》、《南北朝村目》、《浮山金石学》、《古泉经拓本》、《石渠瓦寨藏瓦》等。他还与翁同龢、余省、张之洞、孙玉文、刘鹗等人讨论了有关金石学研究的500多封书信。而这时,王已经三次出任国子监,称他为“太学”。
光绪二十五年(1899),他家从药房回收的中药有一个刻有符号和文字的“龙骨”,引起了王的兴趣。他以金石学为背景,以帝王学者的身份,立即将这块兽骨与汉文化早期文明联系起来,认为这是古代的一种书写符号,并将这种“龙骨”归为2类。王收集了约1500块有文字的兽骨,反复推敲、整理、拼装“龙骨”,渊博的金石学知识使他很快明白,这些“龙骨”是龟甲和兽骨,上面的符号是用刀刻出来的文字,而裂缝则是高温灼烧造成的。“细考证,才知是商代甲骨文,其字确在印刷之前。”最后,王证实,这些甲骨上刻的符号确实是一种文字,是我们的祖先在早期创造的,早于篆刻,也就是先秦时期的青铜器上的文字。这一发现让王大吃一惊,一扫连日来的疾病阴霾。追根溯源,证明这些甲骨多来自河南安阳,后被命名为“甲骨文”。
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进京,王被临时任命为驻京公使。危难之际,他不得不放下正在读书的甲骨文,叹道:“今且吾将亡!”
下午城破,他组团“与巷战,拒不投降”,没有丝毫畏惧,最后败下阵来。他的妻子谢云鹤和他的儿媳张投井自尽,壮烈牺牲。
第三,甲骨文的传承
安阳市西北的小屯村,是商代晚期“殷墟”所在地。
王殉难后,他的甲骨散落在全国各地。
为了还旧债,他的儿子卖掉了藏在家里的古董,大部分甲骨都转给了他的好朋友刘鄂(也就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铁云)1902。此外,刘鹗还从琉璃厂的古董商那里买了3000多块甲骨,从朋友方若那里收了300多块。他还派儿子去河南买了1000多件,收藏的甲骨增加到5000多件,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甲骨收藏家。在好友罗振宇的建议和帮助下,刘鹗于5438年6月+0903年65438+10月印制了《铁云藏龟》一书,首次公布了甲骨文资料。今天还把这套《铁云藏龟》六卷本送到西陵出版社拍卖。他们提出我没有底价,说明现在的市场冷漠已经到了。
作者自己收藏的《铁云藏龟》5月在西陵网景无底价出售。
本书使用了刘鹗收藏的1058片甲骨,由罗振宇亲自选编扩充。其中伪造5件,自重3件,倒置12件。甲骨背面有文字的有40件,臼上有文字的有4件,但仍有瑕疵。不久,学者孙诒让根据《铁云藏龟》的资料,写出了甲骨文的第一部专著《文琪例》。
在罗振宇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王国维、郭沫若、董作斌、、陈、、、余、、胡厚宣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证和研究,并形成了一门特殊的学问——甲骨文。罗振宇(没有。唐雪)、王国维(没有官塘)、董作斌(号唐嫣)和郭沫若(没有唐定)并称为“甲骨四馆”,其中罗振玉年龄最大,接触甲骨最早,居“四馆”之首。
最早发现于1899年的甲骨文中。据学者胡厚宣统计,出土甲骨154600余件,其中中国大陆97600余件,台湾省省30200余件,香港89件,全国共计127900余件。此外,日本,加拿大,英国和美国。
第四,甲骨文的未来发展。
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文献记录。现在,甲骨文已经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世界性学科,有500多名中外学者从事研究,发表了3000多部专著和论文。对历史学、文献学、考古学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