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CCCC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1991年,23岁的王走出我们的校门,到二航局二公司报到时,心里只有一个愿望,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做人。可以说,王的每一步进步都与这个“项目”密切相关。负责上海污水处理、汉阳码头、江阴大桥、肇庆大桥、娥皇大桥等工程。他在工地上从早到晚贪得无厌,从一个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现在的“一把手”。

“那是难忘的一天,和工人们在一起,几天几夜不睡觉,还和同事们就技术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王觉得自己在施工现场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提高了协调和处理日常问题的能力。

“江阴长江公路大桥是中国第一座主跨超过65,438+0,000米的特大型悬索桥。该项目获得国家建设工程‘鲁班奖’,这是二航局向路桥建设领域大步迈进的标志。当时我是主管项目的常务副经理。”王自豪地告诉记者。

34岁的王自2002年起一直担任第二航空局局长。他是二航局和中港集团历史上最年轻的董事。这个来自四川的山娃子,只用了11.000年,就成为了一个拥有1.65438万员工的大型国企的领导。1991、王从我校毕业后,来到二航局,在上海合流污水处理场做技术员。他和工人师傅们一起干活,有时一连三天三夜不睡觉,大家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瘦弱又勤奋的小伙子。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二航局从港口建设领域进入路桥市场。

江阴长江大桥是该局承建的第一座世界级桥梁工程。这座超大型悬索桥主跨1.385米,国内第一,世界第四。1995,27岁的王被任命为其中一个标段的常务副经理,他组织人员先后攻克了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爬模施工、梁支撑等重大技术难关。江阴大桥建成后,获得了国际桥协颁发的“尤金·菲戈”奖,“二航”的品牌也随之蹿红。1999,已任二航局局长助理的王出任鄂黄长江大桥项目经理。

鄂黄大桥位于黄冈和鄂州之间。江面深而急,水下地质有断层、裂缝、溶洞。专家评价:长江大桥建设的所有难点都集中在这里。

在长江上建一座特大型桥梁,通常要经过两个枯水期才能出现主墩。然而,这一次,业主要求主码头在旱季不能进水。

王大胆采用新技术、新工艺-

用带底钢吊箱的高桩钻井平台代替传统的钢围堰平台;非常规使用“三向定位船桩稳定施工技术”,一周内近两个足球场大小的建筑钢平台矗立在江面上;采用“套管二次打”施工工艺处理裂缝和溶洞,用99天完成了19根直径3m的嵌岩钻孔灌注桩。

王带领航电二公司攻克19项技术难关,完成19项科研项目,创造了惊人的“鄂黄速度”:

在一个枯水期,1主塔和4个深水墩将同时涌现,这在长江桥梁建设史上尚属首次。7个半月,172米高的主索塔封顶,创下了铁塔建设新纪录;大桥提前一年合拢,创造了同类桥梁最快的施工速度。

交通部总工程师赞叹:“地质环境这么恶劣,优良率达到100%,和龙段高程误差只有2毫米,真是奇迹!”

2002年,年轻的他走马上任,提出打造“百年第二航空公司”,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仅用一年时间,二航局就通过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安全健康国际一体化管理体系认证,拿到了参与国际竞争的通行证。在重庆、武汉、芜湖、镇江等地设有10多个分支机构,每年有10多个项目分布在全国各地和国外。王设于武汉,调集十万大军,运筹帷幄。

在与王的交流中,你可以从他柔弱的外表和平静的语气中发现他内心的惊涛骇浪和伟大的独创性。他不是管理出身,但熟悉现代管理,运用得很出色。

在杭州湾大桥的竞标中,王在国内外强手面前上演了一场“合作与竞争”的经典案例:

杭州湾大桥是世界上在建的最长的跨海大桥,是技术和设备的较量。王果断决策:与日本中西方公司合资,投资6543.8+0.6亿元,建造世界上最先进的起重船。此举使二航局成功中标两个标段,合同金额超过6543.8+0亿元。

不止于此,王还有更多考虑:“最直接的是分散投资风险,最重要的是加强与世界一流同行的合作,最深层的意图是探索重组二航局的路径。”

去年底以来,二航局新签合同价值70亿元,在长江上建成5座世界级桥梁,跻身中国桥梁建设第一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