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四月下旬,苏联文坛发生了什么?

1987年4月下旬,苏联文坛“内战”公开爆发。

在1986年举行的CPSU第27次代表大会期间,戈尔巴乔夫代表CPSU中央委员会作了报告,并讨论了在改革中重新评价历史的必要性。他说:认真分析过去有利于为未来扫清道路,而半信半疑、羞于回避矛盾,则妨碍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阻碍我们前进。

他还说:今天,我们有时用批判的眼光回顾我们自己的历史,以便更好和全面地考虑未来的道路。我们必须以历史责任感和历史真相来评价过去。现在我们可以遇到一些人,他们试图回避我们历史上的紧迫问题,避免谈论这些问题,摆出一副姿态——似乎没有发生什么严重的事情。我们不能同意这一点。这是无视历史真相的态度,也是对违法乱纪行为无辜受害者的极大不尊重。

戈尔巴乔夫特别强调了“改革需要重新评价历史”的意义,即它将帮助我们解决今天面临的问题:民主化、法制、开放和克服官僚主义——简言之,改革的迫切问题。

不难看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改革,迫切需要重新评价历史。正是在评价历史的过程中,苏联最高法院为布哈林和利科夫平反,随后又相继发生了1932-1933的“马列主义联盟案”、1935+0的“莫斯科中心案”、1936的“托托托案”。

苏联最高法院宣布,上述案件中的四个组织根本不存在,对他们的指控毫无根据、毫无原则,为卡梅涅夫、季诺维耶夫、皮达科夫、刘晶、叶多夫·基莫夫等78人平反。苏联历史学家认为,为这些人平反,是在深入研究整个苏联历史,特别是党内斗争史的基础上得出的客观、科学、权衡的结论。

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苏联历史学家及时修改了原有的研究计划,提出了以下10个新的研究课题作为自己的长远规划: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性和特殊性;革命和社会进步;社会主义建设史;民族历史与当代民族进程;苏联各民族文化史;苏联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史;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少数民族;亚非拉人民发展的历史轨迹;宗教在历史上的作用;世界文化史等。与传统的历史研究课题相比,这些课题涉及许多复杂的“敏感”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

在世界史研究中,注重历史研究的时代感,自觉注重现实问题的研究。如苏联科学院主持编写的《20世纪的世界》(两卷本),强调以新思维揭示和深入研究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和相互影响。苏联历史学家认为,研究20世纪世界的关键是提高历史研究的理论方法论。如果一些基础理论问题不解决,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就无法提高。

在他们看来,一些被忽视、很少涉及或根本不涉及的重要理论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这些问题主要是历史规律和一般社会学规律、历史分期、过渡时期、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时代和历史地域、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特点、社会革命理论、全球性问题等等。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当代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是由使世界经济联系国际化的科技革命的全面发展、信息和交通作用的加强、地球资源的现状、生态面临的整体危机和各国严重的社会问题所决定的。

这一理论成为许多苏联世界史家了解当代世界的理论基础。与20世纪世界类似的话题还有1939,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战后和解等等。这些话题缩短了历史研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人们越来越关注历史研究的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社会“改革”的推动下,苏联文学界开始了“文学改革”。在一些作家要求“创作自由”和“废除政治审查”的同时,各种各样的文学思潮涌现出来,表现出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相互攻击,“内战”由此而起。文坛出现了动荡,这与社会动荡是一致的,对当时苏联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56苏共二十大后,苏联作家克服了个人崇拜造成的严重后果,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学创作。与此同时,文学界出现了一股全面否定斯大林、否定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诋毁社会主义制度的逆流。诗人叶夫图申科说“不仅怀疑斯大林的价值,而且怀疑过去的一切历史”,就反映了这些人的观点。

同年6月下旬,苏联作协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有代表公开提出废除作品审查制度,改组作协,使其不再是“衙门”。会后,原本统一的苏联作家协会倾向于分裂,在文坛形成了“改革派”和“传统派”两大对立派别。“改革派”又称为“自由派”、“西方人”或“民主派”,代表人物有巴克拉诺夫、比科夫、叶夫图申科、沃兹涅森斯基、雷巴科夫、沙特罗夫、科罗季奇、维诺格拉多夫、萨尔诺夫。与这个学派关系密切的作家有艾特玛托夫和扎里金。这一派掌握的主要出版物是《旗帜报》、《星火报》和《莫斯科新闻报》。

“传统派”与“正统派”保持着密切联系,其代表人物主要有邦达列夫、别洛夫、拉斯普京、普罗斯库林、昆亚耶夫、沃罗宁、阿列克谢耶夫、克里诺等。传统派的主要刊物是《我们同时代的人》、《莫斯科》和《青年近卫军》。这两派在苏联文学的许多原则上有尖锐的对立。他们在自己控制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宣传自己的文学思想,并批评对方的观点。尤其是改革派,凭借自身各方面的优势,率先发起攻击,频频挑战传统派。

1987年4月下旬,全苏作家协会理事会召开全体会议,会上改革派和传统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如果说在此之前,苏联文学界只是对一些问题进行激烈的争论,那么在此之后,文学界的“内战”公开爆发了。这说明两派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两派在原则上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如何理解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苏联文学的成就;如何理解1985改革以来苏联文坛的状况;如何评价现代西方文化;如何评价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原则等。

在一些具体的文学问题上也有尖锐的分歧,如如何评价帕斯捷尔纳克、普拉东诺夫、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叶赛宁等作家;如何评价《阿尔巴特街的孩子》(里巴科夫著)、《日瓦戈医生》(帕斯捷尔纳克著)、《生命与命运》(格罗斯曼著)等轰动一时的文学作品?需要指出的是,他们的分歧不仅仅是在文学问题上,还包括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如如何评价苏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如何评价斯大林等历史人物?两派在政治观点上的分歧与文学问题上的分歧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