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食蔬菜:五种菜的历史——吃的历史(11)

在中国的古典文化中,总有一些特殊的人物。比如阴阳五行,天上五星。地里有五谷,自然有五菜:葵花、韭菜、淫羊藿(huò)、洋葱(xiè)。如果《苏果》真的穿越历史,估计吃着吃着就想哭,因为在古代先秦时期,不像现在,逛菜市场就能买到各种各样的菜。那时候吃的东西很少,五个菜是主要的副食,依次过去吃。

战国时期有一本书叫《灵枢五味》。这本书作者不详,所以解释为:“葵甘、韭菜酸、活鲜、苦、葱白、辛辣”,大概还是难以理解。先简单说一下。

葱和韭菜很好理解,就是葱和韭菜,都是我国原产的蔬菜。我们的祖先很久以前就知道,在温室或地窖里种植韭菜可以使韭菜变黄。古人很聪明。班固在《赵涵·陈新传》中记载了官菜地冬季在温室中种植葱和韭菜的情况。这里的朝臣是西汉的一个大臣。有意思的是,史书记载了种韭菜这件事,却是因为赵写了一封信,反对冬天在大棚里种菜,认为这是浪费人和钱。反对特权阶层独享似乎是一件古老的事情。“苏果”想告诉班固,韭菜已经不在大棚里种了,都在股市里了。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个关于著名的石崇和王锴争夺财富的笑话。每到寒冷的冬天,石头家还能吃到青葱切碎的韭菜。王锴很纳闷,我拿不出这么多钱。石崇是怎么得到的?后来王锴用钱贿赂了石崇的仆人,才知道石崇的韭菜是韭菜根捣成泥,混着麦苗,有韭菜味,别人看不见。

“苏果”的偶像,大诗人苏东坡有关于吃韭菜的诗句:

渐渐觉得东风料峭,青蒿试春菜。

想起千里之外的庆州,云淡风轻,草长雪长。

屠呦呦大师的黄花蒿,也就是我们说的韭菜,不仅入药,还用在诗词里。

剩下的三种有点难,现在也不常吃了。

向日葵,或者冬葵。现在已经很少见了,在古代是重要的蔬菜之一。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其《齐·姚敏书》中将葵花列为第一道菜,而元代学者、农学家王镇则将此菜置于万菜之王的地位,可见古人对这道菜的认可程度相当高。《诗经》中说“七月,恒(熟)葵花,糯米(shū,即豆)。后来,向日葵逐渐淡出了蔬菜的范畴。唐代以后种植较少,明代进入入药范围。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将其列为药物。

啤酒花是豆类的嫩叶。这个词挺生僻的,特殊语境下才能出来,比如藿香正气水。有时候是这样的。只是拿出来看是看不出来的,但其实你已经看到了。

先秦时期蔬菜种类很少,大豆叶子嫩的时候被认为是一种美味的蔬菜。《战国策》中有“百姓吃的一般是豆饭和汤”的说法,可见豆和豆叶汤是老百姓的家常便饭。后来,豆叶不再是人类的食物,而是用来喂猪。但是随着水产养殖的产业化,猪改成了饲料,这种草药变成了连猪都不吃的东西。

说到豆子,不得不提历史上最著名的故事,那就是曹植写了一首七步走的诗。“煮豆子烧豆子,豆子在水壶里哭。这首诗是同根生,妇孺皆知,但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自古以来就有争议,七步诗的内容也受到质疑。因为这个故事出现在南北朝时期的《世说新语》,离曹魏时期也不远了,不容易否定。所以对这一事件真实性的判断只能是没有结论,并附上另一个版本的诗:

煮过的豆子被当作汤,发酵成汁。

蜂蜜在壶下燃烧,豆子在壶中哭泣。

本是同根生,何必急着互炒。

最后一个更奇怪。现在百合科有一种葱属植物叫焦,也叫焦,就是这种或者接近这种。像野蒜这种老百姓有时候能在地里挖出来的东西,应该算是这个吧。先是洋葱,然后是大蒜,听起来很混乱。这和它的味道有关系。它看起来像大蒜,但吃起来像洋葱和韭菜。唐代人编的《新修本草》明确说:“韭菜是韭菜的一种,其叶不像葱……”。

韭菜、葱、葱等在古代被列为荤腥辣菜。在最早的佛教中,不吃肉的要求其实就是不吃这种重口味的东西。你吃个脑补就明白了,这么多信徒聚在一起吃这些菜,一起念经,别说佛大概连他自己都受不了这味道。

至于佛教不吃肉,是南北朝南梁开国皇帝萧炎造成的。这位师兄信佛,为了实践大乘佛教的慈悲,积极倡导素食。而且我还亲自撰文劝说大众不要吃肉,甚至颁布法令强行推广。所以佛教不吃肉,大概是从南北朝开始的,但也仅限于内地的汉传佛教。比如藏族喇嘛,爱吃什么就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