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脑炎疫苗的历史

最早的乙脑疫苗是日本学者三田村在1936年用感染鼠脑制备的灭活疫苗。疫苗用甲醛灭活,通过病毒直接攻击小鼠的保护试验确定疫苗的效力。现场观察表明,该疫苗在非疫区免疫反应差,但在疫区效果明显。1946-1949年,美国和日本在日本疫区联合进行疫苗现场观察,统计结果显示该地区发病率由1/3下降到1/4。1954年,日本政府批准疫苗生产。此时的疫苗只是用5%感染病毒的小鼠脑组织悬液和甲醛灭活的简易疫苗。总氮含量是疫苗质量控制的唯一指标。同年,日本颁布了《日本脑炎疫苗条例》。

在中国,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于1951年研制出大鼠脑JE疫苗和鸡胚JE疫苗。由于小鼠脑组织疫苗含有脑组织成分,1957发生严重过敏性脑脊髓炎。1958生产的鸡胚疫苗,副作用明显改善,但免疫效果相当于前者的50%。1968乙型脑炎灭活疫苗研制成功。其生产方法是解剖仓鼠,制备肾细胞悬液,用15升转瓶培养成致密单层,然后接种日本脑炎病毒P3株,培养适当时间,收获病毒悬液,加入甲醛灭活,即得成品。这种用仓鼠肾细胞代替小鼠脑组织和鸡胚细胞的疫苗,大大降低了过敏反应的发生率,同时疫苗的免疫效果明显提高,解决了鸡胚疫苗免疫原性低的问题,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明显提高。因此,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