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秧歌的特点

山东秧歌到处流行,风格各异,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鼓秧歌”。

“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又称“山东三秧歌”或“山东三民间舞蹈”。

“鼓秧歌”流传于黄河下游的商河、阳新、惠民、无棣等县,与黄河中游的陕西、甘肃、山西等地的锣鼓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传说起源于北宋,是农民在打谷场上庆祝丰收的一种舞蹈。

舞蹈中有五个角色:伞、鼓、棍、花、丑。使用的道具有丝伞、圆鼓、双棍、丝巾。

“伞”的作用可分为“丑伞”和“花伞”。

“丑伞”,又名“头伞”,伪装成老人,是秧歌队的组织者和指挥。

而“花伞”则是女角,手持花绸伞与“丑伞”一起指挥舞蹈,让舞蹈队伍多姿多彩。

“鼓”是一只壮年的公角。武生盛装舞鼓。他们是舞蹈队人数最多的,动作复杂。激烈的舞蹈伴随着惊天动地的鼓点,所向披靡。

“梆”由一个小伙子扮演,双手拿着一根两端绑着彩丝的木棍,飞舞着,令人眼花缭乱。

“花”是由一个年轻女子扮演的,她被装饰成中国传统戏剧中的花旦,左手拿着一条丝绸毛巾,右手拿着一把彩色的扇子。她矫健大方,充满青春活力。

“丑”,又叫“外角”,可增可减。装扮成“傻小子”、“丑女”、“县官”、“* * *”,穿插在舞蹈队伍中进行幽默即兴表演。

鼓和秧歌以偶数人配合,队形对称,以一个圆为中心,千变万化。

一般两把“丑伞”扛着八个鼓,四根棍,四把花伞,八朵花。整个团队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二三百人。

传统阵型很多,比如“双石榴”、“剪刀股”、“牛鼻子钳”、“破王进京”。

“胶州秧歌”据说起源于胶州市北的东小屯村。

当时村里有两个人,一个叫马,一个叫赵。由于生活压力大,他们在农闲时去周边地方演出,多年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流传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胶州秧歌只有十个角色,都是两个传奇家族的成员:一对壮年男扮女装的鼓;一对“翠花”是“鼓”的妻子;一对年轻人扮演“鼓”的儿子“棍”的角色;一对“粉丝花”是“伟大”的妻子;一对“小曼蒂”是“鼓”的小女儿。

10个演员满场跑,边跳边演,引得上千人“听得锣鼓喧天,放下筷子,放下碗。”

听到秧歌,就把工作放一边。"

先跑后演,就是开场子吸引观众的舞蹈,有《大秋千》、《十字梅花》、《绳头》、《挖心》、《二门》。

话剧表演以传统节目最具地方风格,俗称“本剧”,有《大别离》、《小别离》、《拉磨》、《说媒》、《三怕》、《四劝经》、《缠足》等剧目。

“海阳秧歌”流行于胶东半岛的海阳、莱阳、乳山等县市,以海阳最为兴盛,几乎每个村都有秧歌队。

早年在海阳流行的秧歌叫“逗秧歌”,又称“小秧歌”。后来秧歌的舞蹈中加入了武术套路,称为“大秧歌”,外人称为“海阳秧歌”。

“海阳秧歌”角色众多,整个舞蹈团队由单人舞、双人舞、多人舞组成。

领头的是“药博士”,他穿着长袍,留着黑胡子,右手拿着马尾辫笔画,左手拿着一把平顶伞。

这是整个秧歌队的总指挥兼领舞,他的即兴表演往往绝对惊艳。

其他人物有霸王鞭、花鼓、彩扇、渔翁、樵夫、货郎、、相公、“大家闺秀”、“古炉”、“王阿姨”、“丑女”、“顽童”、“牧童”。

海阳秧歌的表演有过街、进村、演马戏、跑仗、表演、收尾六种形式。

跑位有单队穿插、龙尾、四门斗、扣心斗、牛平、花竹篮、六门斗、八卦斗、宝葫芦、葫芦带结、爆战、双队穿插、剪刀股、二龙吐珠、勾心斗角、大推磨、双八字、三龙柱、彩云遮月、牡丹盛开、四瓣。

秧歌经常在新年的第一个月表演。

农历正月去山东,可以一直在秧歌的海洋里。

赛乃姆,维吾尔族舞蹈,是* * *尔族最常见的舞蹈形式,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

它的音乐由许多歌舞组成,热情、明朗、欢快。

Sainaim舞蹈自由活泼,没有固定的节目。舞者即兴发挥,只是关闭音乐节奏。

一个人可以独舞,两个人可以结对跳,也可以三五人甚至更多人一起跳。这种舞蹈节奏时快时慢。

赛纳姆的音乐是在各地区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的歌舞音乐。曲调优美,深情,节奏分明。由于Sainaim的音乐和节奏特点,舞蹈动作抒情优美。

在十二木卡姆的形成过程中,吸收了民间长期流传的尔族古典音乐《赛乃姆》,成为各木卡姆的组成部分,但《赛乃姆》仍以其独立的形式广泛流传。

Sainaim的风格因地而异。和田、喀什、阿图什、阿克苏等地区的赛乃姆活泼、深情、优美,步伐轻盈、敏捷,身体各部位的运用更加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蹈的变化极为丰富。伊利塞那姆性格开朗,充满生活气息。它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一些舞蹈元素,动作奔放不羁,轻快利落,偶尔有突兀的静止和幽默的小动作。哈密赛乃姆精致简单,音乐缓慢,节奏保留着不寻常的节拍。它的舞蹈动作很稳,手腕变化不大。基本上是半握拳,在头上左右摆动,单步较多;库车、库尔勒等地的赛乃姆自然细腻深刻;多兰·塞内姆豪放不羁。

多浪舞:“多浪”一词是* * *尔人的自称,是舞蹈形式的名称。

多浪舞是一种历史悠久、形式完整、动作粗犷豪放的民间舞蹈,流行于叶尔羌河沿岸的买买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地区。

多隆舞是一种以二人转为基础的竞技群舞。

每当我们在婚礼和喜庆的日子里聚在一起,我们就跳哆啦a梦。

多兰舞蹈有完整的表演程序。

舞者必须从头到尾跳完整个舞,不允许中途退出,观众也不允许随便离开舞池。

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多隆舞蹈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其原始的草原生活和艺术特色。

多兰舞的伴奏音乐称为多兰木卡姆或多兰塞内姆。

与十二木卡姆不同,它是另一种类型的歌舞组曲,旋律结构简单,唱腔宽广豪迈,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和劳动气息。

现在保存下来的多兰木卡姆共有九套,每套都有不同的名称,很多带有地域特色的名称如“比亚湾”(意为戈壁草滩)都被用作曲名。

每套木卡姆由节奏不同的五个段落组成,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谐自然,由慢到快再到* * *,逐渐过渡。

萨玛舞:是一种古老而欢快的民间舞蹈,是尔族劳动人民在过年过节时集体跳的,动作简单有力。

主要流行于新疆南部的喀什、莎车一带。

除了新年的节日,萨玛有时在一般的庆祝场合也跳。

节日的一大早,人们去* * *庙祭拜后,* * *庙屋顶上的乐师就开始敲何娜鼓,吹唢呐。随着鼓声,大家随着嘹亮有力的萨玛调跳起了萨玛舞。

萨玛舞的动作与鼓的节奏紧密配合。

“咚”发生时,全脚着地,身体微微下压。抬步时双手随着身体的抬高而轻轻摆动,经常使用跳跃、擦地、空转等技巧。

Sama舞者多为男性。

陪伴萨玛的主要乐器是铁鼓和唢呐。

铁鼓是一组两个不同音高的鼓,发出“咚”“当”的声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的场合,有时会有两三组,再加上音色更丰富的鼓,以突出“咚”的音响效果。

鼓的节奏决定了舞蹈的速度和动作的和谐统一。

经验丰富的鼓手使鼓点变化多端,激发舞者和观众的情绪。

唢呐演奏的曲调更加灵活,不受鼓的限制。有时会拖两三个小节的长音符,或者中断三四个小节来突出鼓点的节奏。

夏缔安娜:“夏缔安娜”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快乐的舞蹈”。它是群众在节日和盛大集会中集体跳舞的一种民间舞蹈。参与人数不限。主要是小跳跃,两臂向上跳跃,左右摆动,手里外快速抖动,给人一种欢快轻盈的感觉。

Chardiana的音乐曲调很灵活,经常根据不同的场合而变化。

不同地区霞多丽的曲调差异不大。

喀什更加欢腾华丽;麦盖提的浑厚有力,进行曲的特点更明显。

夏的伴奏乐器也比较自由,乐器或多或少都有,有长短不一的唢呐,也有几对不同音色的铁鼓和铃鼓,还有弦乐和铃鼓。

纳齐尔库姆: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多由男性即兴表演,以二重奏为主,具有竞争性。

产于吐鲁番,流行于鄯善、托克逊、哈密等地区。

Nazir Qom是婚礼、喜庆节日和派对中最精彩的表演。

它大多在吐鲁番的赛乃姆或木卡姆后面举行。

步法以蹲跳为主,保持膝盖微曲,上身放松。舞蹈演员用幽默的动作模拟各种劳动或角色。

纳齐尔库姆的音乐具有独特的节奏和风格,可以配以各种乐器,主要是拨弦琴、热瓦甫、艾捷克、唢呐、铃鼓和铁鼓。

有时只用唢呐和铁鼓作伴奏,除了一组不同音色的铁鼓外,还常常加上一个音色丰富的大鼓,连续打出单一的节奏。

有经验的鼓手可以结合表演者的情绪变化。

有节奏地敲打情感的鼓点,为舞蹈表演做准备。

板舞:是一种表演道具舞,是* * *尔民族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源于古代库车,流行于新疆库车、喀什、伊犁、乌鲁木齐、买买提等地。

属于女性抒情舞蹈,动作优美动人。

舞者头上端着碗,一手拿着小盘和筷子,指的是竹筷。随着音乐的节拍,他用筷子轻敲盘子,随之起舞。

跳舞的时候,除了用手打盘子,有的人把茶倒进你头顶的碗里,有的人用嘴叼着勺子打你头上的碗。

还有一个* * * Er茶壶,上面放着两三个碗。

这种舞蹈难度大,有杂技色彩。

板舞的音乐一般是抒情民歌,节奏舒展,曲调悠扬,音乐和伴奏乐器与赛乃姆基本相同。

手鼓舞:手鼓舞是一种表演性的民族舞蹈。

它是20世纪40年代出现的一种舞蹈形式,在新疆各地都很流行。

表演大多由一名女子在铃鼓的伴奏下进行。

舞蹈的特点是动作敏捷,节奏多变,旋转和腰身技巧难度较大。

山羊舞:“山羊舞”,表演者用简单的道具装扮成山羊,悄悄地来到坐在地毯上的人群后面。他们先是“咩咩——”地叫两声,然后随着音乐跳进场地,表演吃草、喝水、磨角等动作,总会引起小骚动和笑声。

打石舞:也叫扎西舞,流行于新疆南部的阿克苏、喀什、莎车、和田等地。

“打石机”是一种* * *尔族的民间打击乐器。

每只手拿两块石头,夹在拇指和食指、食指和中指之间,通过弯曲手指和摇动手腕发出声音。

Sainaim的基本动作多用于击石舞中,步法有“三步一抬”、“向前向后一步”、“向前一步”、“单腿下蹲”等。

手的打击姿势包括两臂水平伸展,一手放在头上,一手放在胸前,或一手放在身旁,一手放在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