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领域的发展历史

初夏,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各种住宅小区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晚饭后,他们经常看到一家人悠闲地在草地上散步。小区的公共设施无疑是大家都习惯享受的公共空间。

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是有形的公共领域,还有一种无形的空间属于公共领域的范畴,比如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权利甚至公共话语。公共领域是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与私人领域相对应的、由公民共享的空间。

无论是广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建设,还是公共秩序意识、公益思想的强化,都属于公共领域的一种固化。可以说,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共领域的构建会更加全面和完整,社会返还给公民的各种公共权利也会更加完整。这也是很多社会改革者所期待的理想图景。这一美好愿望的实现必须从对公共领域概念的充分理解开始。现在社会的一个标志是公共领域的清晰。当社会公民意识到自己与公共领域必须在这一领域共存共发展时,就必须建立并遵守一定的共同秩序,即公共秩序。如果没有公共秩序,就像拥挤在路上的汽车没有行驶规则一样,最终损害的是相关各方的利益。规则和秩序意识是公共领域概念的伴随产物。能够自觉维护公共秩序,遵守公共道德,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同时,在一个社会中,公用事业属于公益性质,是每个社会成员在道德上和法律上都应该享有的社会权利。比如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福利等等。但是,如果公共领域的划分不明确,或者对公共领域的重视程度不够,唯利是图者就会乘虚而入,获取利益。如果更多的人使用公共事业来盈利,那么公共道德就会下降,社会公益的观念就永远不会建立。在一个没有公益理念的社会,我们不能指望更多的人自发慈善,也不能乐观社会道德氛围。

就我国现实而言,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划分一直是缺失的。在封建社会的小生产方式下,家家户户都习惯分散生产,封建制度也没有给予农民足够的权利去关注。可以说很多公共区域都处于匮乏状态。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社会公共领域的建设逐渐成为必要。换句话说,社会要进步,就必须有一个清晰健全的公共领域。

所以,对于长期没有公共领域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强化公共领域意识可以算是一次补课。我们现在提倡的主体意识、公民意识、以人为本的理念,都与公共领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当公共权利明确,独立于个人事务,社会成员享有的权利明确,公民的“公共”二字也得到了强化,人们就会从社会成员转变为公民。只有开始把自己定位为社会公民,人的主体意识才能建立在基础上,才会有对人真正的尊重。公共领域的话题似乎是大家的事,与个人关系不大。其实每个人的利益都与之息息相关。我们付出的每一份关爱,最终都会回报给我们自己,所以培育公共领域,其实就是在为自己和后代构建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