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康路的历史
清末洋务学堂大臣盛宣怀,受李鸿章委托监管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当他找不到熟悉现代大学管理的人才时,他碰巧遇到了福开森,并聘请他为“主管”(相当于20世纪的教务主任)。福开森上任后,为了方便师生出行,他用自己的工资修建了这条公路。起初,它没有一个确切的名字。后来由于法租界的扩大,与上海的宁波会“四明办事处”发生冲突,与英、美、俄等国也有冲突。福开森从中调整,最终以各方满意的方式解决了问题。为了感谢福开森,当地人把这条路命名为福开森路。由于福开森聘请的教授都住在市区,这条路建成后,老师们上班、上学都方便多了,因此深受师生们的好评。起初,武康路是一条土路,两旁是水稻、菜园、农家乐,河塘密布着许多坟墓。1914年,福开森路正式划入法租界。第一任法国驻上海领事明蒂尼按照当时西方最现代的城市建设理念,实施了武康路沿线的整体规划,并以武康路为中心逐步向四周推进这一规划。
1914年,武康路所在的西区正式划入法租界,也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法租界。由于来自法国的科学、技术、资本和文化的大力推动,一个以武康路为标志的法国社区很快形成。住在这里的都是西方派驻上海的官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中国人和狗不得入内”,在中国成为西方列强中的一个国家。1937年,淞沪战争爆发。经过三个月的血腥抵抗,上海终于被日军攻占,以武康路为中心的法租界进入了长达四年的“孤岛时期”。这个时候,在整个欧洲到处遭受德国法西斯奴役的背景下,在上海的外国人开始放下姿态。与中国战乱地区和日本侵略者烧杀抢掠的暴行相比,租界因为有庇护,相对稳定,各地商人和富豪带着巨款涌入这里躲避战乱。由于游资越来越多,市场异常繁荣,人口膨胀。一些富商开始投资建设,在武康路周围修建了大量新式里弄,武康路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视日本,侵华日军占领上海法租界,武康路沦陷。1943年,法国宣布放弃以武康路为中心的法租界,伪政府趁机宣布“接受”法租界,并将武康路所在的法租界改名为上海第八特区。王伪政府的“接受”,不为中国、国共两党和国际社会所承认,也不为国内民众所接受。汪精卫很苦恼,但又无能为力。他躲在武康路湖南别墅里生闷气。后来,周佛海、胡兰成、王伪上海市长等人提出对策,建议汪精卫将“公认”租界内以外国人命名的200多条道路全部改为中国省、市和部分县级行政区的名称。这有几个好处:第一,显示了王伪政府的独立、尊严和民族气节,可以摆脱汉奸的污名。第二,借助全国人民的反殖民怒火,通过改路名,赢得民心,制造“接受”的既成事实,堵住重庆的嘴。第三,这些路换成省市的名字后,这些路的名字将永远存在,载入史册。汪精卫喜上眉梢,立刻命令上海市长照此办理。
负责更名的店员找到了当时的全国行政区划图,给租界内的道路起了新名字。方案形成后,市长亲自送到暂时住在武康路周佛海别墅的汪精卫处审批。王只注意到几条重要的道路,如路。他告诉周佛海,武康的莫干山在山区,福开森路在大都市,但环境和氛围很像。不仅外国人喜欢,上海的政客和商人也喜欢去那里跑步。福开森路是以武康的名字命名的。武康路从此响遍上海。此后,这些道路的名称一直保持不变。甚至在席卷全国的文革时期,全国很多城市的街道都换上了与革命有关的名字,这里从来没有任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