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是谁?

陈寅恪简历

陈寅恪(1890-1969 10.07),中国近代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者、语言学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江西伊宁(今修水)人,1890,湖南长沙人。其父陈,著名诗人,维新四子之一,曾任三江师范学堂总务长。我小的时候在南京的家校读书。我师从国学大师王伯昆。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我广泛阅读经典、历史和哲学。1902年,毕业于南靖矿道学校的大哥陈衡恪赴日,入巢雅弘文学院;同年,该校招收的中国学生包括鲁迅、陈师曾等人。1905因脚病休学回国,后就读于上海吴淞复旦学院。1910获得公费留学,先后就读于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一战爆发,1914回国。1918年冬,由江西官费补助,出国深造。他先在美国哈佛大学跟随兰曼教授学习梵语和巴利语。1921年转到德国柏林大学,师从Ludsch教授研究东方古文字,同时师从苗秦研究中亚古文字,师从黑尼研究蒙古语。通过留学,具备了看懂蒙古语、藏语、满语、日语、梵语、英语、法语、德语、巴厘语、波斯语、突厥语、西夏语、拉丁语、希腊语等十余种语言的能力,尤其是梵语和巴厘语。1925年3月回国时,吴宓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应清华大学之邀,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所导师。清华大学1928改制为清华大学,受聘为中文系、历史系教授,在北京大学兼职任教。在此期间,他主要教授佛经翻译文学、隋唐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及蒙古史料研究。1930后还担任过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第一组(历史)理事、故宫博物院院长、清代档案编辑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西南联大任教,主要研究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和白元诗歌。1939年,牛津大学聘请他为中国史教授。次年9月,他离开昆明前往香港,准备转机去英国。由于战争而未能成行,他成了香港大学的客座教授,后来接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41结束,香港沦陷,闭门求学。1942年7月去桂林,在广西大学任教。1943 65438+2月去成都燕京大学任教。1946清华大学教授续聘。1948年底在广州岭南大学任教。1952岭南大学并入中山大学。此后,岭南大学一直是中山大学的教授,给历史系和中文系教授三门课程,分别是《晋南朝史》、《唐史》和《唐代乐府》。1960年7月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1969 10于10月7日在广州去世。

作品及相关研究书目

陈魏晋南北朝史讲义

浅谈隋唐制度的起源

唐代政治史研究

“白元的诗和笔记”

论“重生”

刘传

金铭馆手稿的初步整理

寒柳堂收藏

陈学术文化随笔

陈寅恪文集

陈寅恪作品集?

陈寅恪先生年表(蒋天舒),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建东),三联书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