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的炎黄子孙是什么意思?黄帝子孙起源概论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因为颜地和黄帝是华夏人的祖先,所以他们的后代也被称为炎黄子孙。传说颜地和黄帝原本是同一个部落的成员,但后来他们发展成两个敌对的部落。在汉泉之战中,黄帝打败了颜地,然后黄帝统一了双方的部落,这个氏族被称为华夏。汉朝以后都叫汉族。直到今天,汉族仍然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人数最多。先说“炎黄子孙”这个古老的传说。有兴趣的话,来看看吧。

新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将黄帝和颜地定义为“古代传说”,其中还提到:

“后人尊炎帝、黄帝为中华民族最早的祖先,海内外华人也自称炎黄子孙。”

“远古传说”和“人类的祖先”是非常准确的。“炎黄子孙”理论的起源也是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黄帝”这个字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

春秋以前的文献,如《诗经》、《经》等,记载最老的皇帝是禹,但没有黄帝。后来的论语、墨子、孟子,最老的皇帝是尧舜,没有黄帝。①

到了汉代,出于“五德总说”的现实需要,司马迁父子综合了战国以来对黄帝的各种描述,将其作为第一位写入《史记》中的帝王谱系,并以其为祖,从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帝王血缘继承体系。尧、舜、禹是黄帝的后裔,被称为秦的“戎狄”和“蛮”②

史书开了这个先例之后,新兴的“蛮族”政权,在影响力渗透到中原之后,往往会选择放弃原有的祖业传承,提升自己为炎黄子孙。比如鲜卑慕容氏自称“莱文(黄帝之孙)后裔”;契丹,创建辽,自称“炎帝之后”,“轩辕子孙”。但金女真、元蒙古、清建国都无意自称黄帝皇后。这不仅是因为其强大的统治力量,还因为儒家的“中外之别”在于文化而非种族。③

以上所有的攀附和排斥都只是帝国游戏。

黄帝成为中国人的“人类始祖”,“炎黄子孙”全面进入普通中国人的意识,与清末梁启超等人对历史的重新发现有关。

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和梁启超试图将儒学改造为儒学,以与西方基督教文化抗衡。梁启超曾说:“我们这一代人的目的,是传道,不是从政;是为了拯救地球,拯救大千世界的众生,而不是拯救一个国家。一国之亡,取决于我。”——我们的核心工作是传儒学,不是搞政治;是为了拯救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大清国。④

1898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海外,眼界大开。他的理想从“拯救世界”退至“拯救中国”,救国法宝也从孔子、儒家逐渐变为黄帝、种族主义。

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梁当时的种族主义思想在今天看来是可笑的。例如,梁曾在文章中写道:

“彼得印度的繁荣仅限于物种。所有的黑人、红人和棕色人,他们血管里的微生物和大脑里的微生物有很大的不同。只有和白在不远处。所以,白人能做的事,黄种人也能做。日本的统治,肖西法,效果明显。日本的物种起源于中国。”⑤

他的老师康有为的思想在今天更是极端。他认为只有白人和黄种人才有资格谈平等。至于那些“脾气太坏”的棕黑,就该“喝断后嗣的药”。⑥

这些荒谬的言论属于时代的局限,今天的人们不必苛责。在这种思想背景下,黄帝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资源。1899年,康有为在加拿大向华侨发表演讲,他当即表示:

“我们国家都是炎黄子孙”。

革命党人还有清末“炎黄子孙”的种族身份。

当然,为了推翻清廷,他们把满人排除在“炎黄子孙”之外。比如章太炎认为,炎黄子孙并不存在于纯血统层面,炎黄子孙是指所有被中国历史文明同化的种族。他指责满族人冒充凌驾于自己之上的外来统治者,拒绝承认他们是“炎黄子孙”。⑦

当时维新派和革命党知识分子对黄帝情有独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也就是这些流亡的知识分子在日本接触到了Terrien deLacouperie的理论。

Lacubbery认为黄帝实际上是两河流域的君主Nakhunte,他后来带领部落东移,越过昆仑山,迁居中原定居。这种“黄帝来自西方”可以弥补当时深受种族主义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西方文明时的自卑心理。因此,在1903-1905年期间,章太炎、刘等学者甚至撰文“证明”黄帝的故乡是遥远的巴比伦。宋和梁启超也积极宣扬这一观点。

但在1907中,章太炎出于现实需要,放弃了这一观点。张解释说:如果承认黄帝来自巴比伦,中土本来就是苗族的地盘,那么汉人就充满了正义,苗族也同样正义,这对满清革命是不利的。⑧

其实黄帝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只出现在战国时期的文献中。讨论他是不是巴比伦人意义不大。而清末民初的“种族主义救国”思潮,真正重新发现了“黄帝”这一文化符号的历史内涵,并使其走向“民族始祖”。陶亥文人陈天华在黄帝画像前痛哭流涕,就是这种文化发掘的典型成果:

“哭我公公,叫我公公,在天之灵,你能不担心被欺负吗?王对说,天上要降一个英雄给中国人。”⑨

1920年代,“种族主义救国”得到纠正,逐渐改为“民族主义救国”,于是黄帝作为“民族始祖”的身份得到更广泛的认同。

从65438年到0929年,顾颉刚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学中国史教科书被国民政府查禁。原因是他在书中以一个历史学家的严肃精神写道:

“黄帝的真实故事仍然模糊不清,...或许是后来人推断的古代皇帝。”

这一声明引起了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的愤怒。戴认为,在内忧外患之际,“中国之所以能万众一心,是因为人民相信自己出自一个祖先;现在没有了黄三和五帝,把团结全国人民的要求解散了,这还不错!”⑩

1937年清明节,抗战全面爆发前夕,两党派代表到陕西祭奠黄帝陵。“炎黄子孙”的身份成为中国人抵御外来侵略的重要精神资源。

(1)中富《于霞先秦三皇五帝资料集成》量化了73种先秦文献。据统计,“黄帝”在文献中出现950次,如果加上“轩辕”等其他同义词,则出现994次(包括《黄帝内经》中的497次)。具体从《逸周书》说起。这些文献都出现在战国时期。

②“五德总说”源于战国思想家邹衍。汉武帝承认这个朝代属于土德,就推导出秦乃水德,周乃火德,商乃金德,夏乃木德。在夏天到来之前,必须有一个属于土德的朝代来完成一个五行循环。黄帝成为皇族之首,史书称之为“黄帝因其德”。

(3)王明科,《论执著:近代中国国家建构的古代基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学报》,2002年第3期。

④丁文江、赵丰田/编。龙《梁启超年谱》,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P39-40。

⑤梁启超,《论中国的力量》。

⑥康有为,大同书。

⑦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一书。

⑧孙江,拉克伯里《中华文明在东亚的传播与文本比较》,《历史研究》,第010期。

⑨陈天华:黄帝画像后记。

⑩顾颉刚,商务印书馆与我的历史研究。

PS:《黄帝子孙》中的“颜地”在这个概念的演变中,长期处于从属地位,故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