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是什么药?
抗生素以前叫抗生素。事实上,它们不仅可以杀死细菌,还可以抑制和杀死其他病原微生物,如霉菌、支原体和衣原体。近年来,抗生素通常被更名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疗疾病的抗生素不仅是直接从中提取的;也有完全或部分合成的。一般来说,抗生素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药物。反复使用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这也是现在杜绝滥用抗生素的原因之一。科学使用抗生素是有针对性的。通常建议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极度敏感的药物,避免盲目性,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抗生素等抗菌剂主要是根据“细菌存在”的机制来杀死人(或其他高等动植物)。作用机制有四种:它们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在低渗透压环境下膨胀破裂,以这种方式发挥作用的抗生素主要是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哺乳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类药物的影响。与细菌细胞膜相互作用,增强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打开膜上的离子通道,让细菌中有用的物质漏出细胞外或因电解质失衡而死亡。以这种方式发挥作用的抗生素包括多粘菌素和杆菌肽。与细菌核糖体或其反应底物(如tRNA、mRNA)相互作用,抑制了蛋白质的合成,也就是说不能合成细胞生存所必需的结构蛋白和酶。以这种方式发挥作用的抗生素包括四环素类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氯霉素等。阻碍细菌DNA的复制和转录会阻碍细菌细胞的分裂和繁殖,阻碍DNA转录成mRNA会阻碍后续的mRNA翻译和蛋白质合成过程。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主要药物是合成的抗菌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编辑此策略计划
中国的现状
中国是一个使用和生产抗生素的大国:抗生素原料年产量约为210000吨,出口3万吨,其余为自用(包括医用和农用),人均年消费量约为138克(美国仅为13克)。根据卫生部2006-2007年全国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全国医院抗菌药物年使用率高达74%。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如此大规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仅为22%~25%。我国妇产科长期以来都是抗生素滥用的重灾区。据长宁区中心医院妇产科统计,青霉素的耐药性几乎是100%。在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率高达70%,其中几乎所有外科患者都使用抗生素,占97%。根据1995-2007年疾病分类调查,我国传染病占全部疾病发病总数的49%,其中细菌感染占全部疾病的18%~21%,也就是说其中80%以上是抗生素滥用,每年有8万人死亡。这些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政策建议
2065 438+01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首届合理用药大会在这一天召开,与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抵制耐药性: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没有药物可用”不谋而合。从有关部门获悉,北京协和医院、积水潭医院、宣武医院、人民医院、北医三院等首批20家三级、二级医院正在参与集中处方点评。重点监控内容是抗生素的使用。去年,市卫生局成立了北京市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专家委员会。委员会下设处方审核组、药事管理组、抗菌药物及细菌耐药性监测组、合理用药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组、中药组、药品质量管理组、临床药学组和学科建设与药学研究组等八个工作组。其中,处方点评组的专家成员每月会收集二、三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处方点评数据。每月随机抽取二、三级医院100张处方,进行数据分析,包括门诊处方中注射剂的比例、门诊处方中抗生素的比例、每张处方的平均用药金额、每张处方的平均用药金额。这些数据需要向专家委员会报告。本次集中处方点评的重点监控对象为抗生素,尤其是卫生部限制的特殊管理抗生素,如万古霉素。按照国家规定,处方需要由具有高级职称的医生开具,必要时需要院内会诊。因此,专家们将密切关注这次集中的处方审查。原则上,目前三级医院门诊处方抗生素用量一般占整个处方的15%左右。如果某些医疗机构的抗生素用量大大超过平均水平,就会进行公示和干预。此外,专家委员会还会定期对全市使用的各类抗生素进行排名。如果用于辅助治疗的抗生素或中药注射剂排名前十,说明医疗机构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将进行干预和调整。为了扭转滥用抗生素的现状,世卫组织今年推出了六项一揽子政策,包括与社会各部门合作并制定国家计划,加强监测和实验室能力,确保持续提供有质量保证的基本药物,减少食用动物使用抗生素,加强感染预防和控制,支持创新和开发新工具。同时,卫生部也将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作为考核医院业绩和工作的重要指标,并将组织全国范围的监督,对违规违纪的医院和医生采取严厉措施。如果部分医疗机构不执行卫生部相关规定,可能会被降级。编辑此发现历史记录。
很久以前,人们发现一些微生物对另一些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有抑制作用,这就是所谓的抗菌作用。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终于揭示了抗生素现象的本质,从一些微生物中发现了具有抗生素作用的物质,称之为抗生素,如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和灰色链霉菌产生的链霉素,都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因此,人们把抗生素称为某些微生物在生命过程中产生的,对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因为最初发现的一些抗生素主要是杀灭细菌,所以抗生素一度被称为抗生素。但随着抗生素的不断发展,抗病毒、抗衣原体、抗支原体甚至抗肿瘤抗生素被发现并应用于临床。显然,称它们为抗生素是不合适的,但称它们为抗生素更实际。抗肿瘤抗生素的出现表明,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不仅能抑制或杀死某些病原微生物,还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或代谢。所以现代抗生素的定义应该是:某些微生物产生的化学物质,能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细胞增殖的物质称为抗生素。
抗生素分子式
1929期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偶然从空气中落到培养基上的青霉菌所生长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青霉菌产生一些化学物质,并将其分泌到培养基中,以抑制细菌的生长。这种化学物质是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弗莱明和另外两位科学家努力提取青霉素,并将其制成一种药物,以抑制细菌感染。因为在战争期间,防止战伤感染的药物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因此,美国把研制青霉素放在与研制原子弹同等重要的位置。1943,消息传到中国。当时在抗日后方从事科研的微生物学家朱也从发霉的皮革中分离出青霉菌,并用这种青霉菌生产青霉素。65438年至0947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瓦克斯曼在放线菌中发现了链霉素,并使其用于治疗肺结核。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科学家发现了近万种抗生素。然而,它们中的大多数毒性太大,不能用作治疗人类或牲畜传染病的药物。后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抗生素都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有的能抑制寄生虫,有的能除草,有的能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有的能抑制人体的免疫反应,可用于器官移植。90年代以后,科学家扩大了抗生素的范围,给它起了个器官报的名字,叫生物制药。编辑此段落的使用历史
1877年,巴斯德和儒贝尔首次意识到微生物产品可能成为治疗药物,他们发表了普通微生物可以抑制尿液中炭疽杆菌生长的实验观察结果。1928年,弗莱明爵士发现了能杀死致命细菌的青霉菌。青霉素治愈了梅毒和淋病,在当时没有任何明显的副作用。从65438到0936,磺胺的临床应用开创了现代抗菌化疗的新时代。链霉素,第二种抗生素,1944从新泽西大学分离出来,有效治愈了另一种可怕的传染病:肺结核。氯霉素出现在1947,主要是针对痢疾和炭疽治疗轻度感染。四环素出现在1948,是最早的广谱抗生素。当时好像不需要诊断就能有效使用。如今,四环素基本上只用于家畜养殖。1956礼来公司发明万古霉素,被称为抗生素最后的武器。由于对G+菌的细胞壁、细胞膜、RNA具有三重杀菌机制,不易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喹诺酮类出现于1980年代,与其他抗菌药物不同,它破坏细菌染色体,不受基因交换抗性的影响。在1992中,这种药物的一个变种因引起肝肾功能障碍而被美国禁用,但在发展中国家仍在使用。编辑本段的目的介绍。
抗生素以前叫抗生素。事实上,它们不仅可以杀死细菌,还可以抑制和杀死其他病原微生物,如霉菌、支原体和衣原体。近年来,抗生素通常被更名为抗生素。抗生素可以是某些微生物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物质,用于治疗疾病的抗生素不仅是直接从中提取的;也有完全或部分合成的。一般来说,抗生素是用于治疗各种细菌感染或抑制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药物。反复使用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这也是现在杜绝滥用抗生素的原因之一。科学使用抗生素是有针对性的。通常建议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极度敏感的药物,避免盲目性,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编辑这一段的灭菌
作用机理
抗生素主要有四种杀菌机制: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
灭菌过程
抑制细胞壁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的破裂和死亡。以这种方式发挥作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哺乳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细菌的细胞壁主要是肽聚糖,合成肽链的细胞器是核糖体,核糖体是细菌唯一的细胞器。但频繁使用会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这种效应依赖于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蛋白质,通常称为PBPs (PBPs)。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与这种蛋白结合抑制细胞壁的合成,因此PBPS也是这类药物的作用靶点。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有些抗生素与细胞膜相互作用,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对细胞有致命作用。以这种方式发挥作用的抗生素是多粘菌素和短杆菌。干扰蛋白质的合成,干扰蛋白质的合成,就意味着不能合成细胞生存所必需的酶。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包括磷霉素(放线菌素)、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会抑制核酸的功能,从而阻止细胞分裂和/或所需酶的合成。以这种方式起作用的抗生素包括萘啶酸和二氯吖啶。编辑本段的说明。
使用原则
抗生素临床应用必须考虑以下基本原则:(1)严格掌握适应证,有无尽量不用;除了要考虑抗生素抗菌作用的针对性,还要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2)不明原因发热者不应使用抗生素,但病情危重、高度怀疑感染细菌者除外。不明原因发热者不宜使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的使用往往使病原微生物难以检出,并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诊断,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