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古代,古代,现代,现代,当代的信息传递方式和缺点!

古代:口碑信息,结绳笔记;缺点——信息容易缺失,导致古代史中很多谬误和不真实的传奇,过于简单的记结和不完整的信息记录。

古代:起源于祭祀符号的文字比结绳笔记要高级得多,一开始比较简单,记录的内容大多是皇室的重要事件,不能反映时代和整个社会的整体特征。

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不断流入,使得东西方文化交流密切并相互促进,内容也逐渐从上层社会转向社会普通人的生活,勾勒出时代发展的整体轨迹。记录语言也逐渐从专有的书面语变成了类似口语的书面语。缺点是太宽泛,无法形成统一标准,影响交流。

在现代,无线电报和有线电话已经普及,提供了新的记录和传输渠道,进一步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输。但信息传播的范围、内容和速度还是比较有限的。

当代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提高了信息记录和传递的效率和规范,彻底摆脱了单纯依靠书面记录的方式,范围明显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缺点是信息来源和内容过于复杂,真情实感的可靠性更加突出。

中国最早的通信记录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朝,又称殷商。殷故都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朝光绪年间,在这里挖出龟甲和兽骨,刻上文字,后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商朝盘庚时期(约公元前1400年),徐变向皇帝报告军事情况,有“打鼓”二宅。经考证,“来古”类似于今天的侦察信号兵。在古籍《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是刻有动物骨骼的官方应急文书,由信号兵传递。“简书”起源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是邮政的前身。

邮局与烽火台之间的通信起源于奴隶国家的政治和军事需要。据史料记载,在2700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进行通讯的方法。有一个关于烽火通信的故事,叫《女儿笑》。故事的中心思想是:周幽王有一位赞美她的可爱的公主。虽然她很漂亮,但她拒绝轻易微笑。为此,周幽王做了一个悬赏:“谁能让娘娘笑,就赏一千斤黄金”(铜当时叫黄金)。于是有人想出了点篝火的办法,希望得到皇后的一笑。一天晚上,周幽王带着一位可爱的公主登上了这座塔,并下令在各处点燃篝火。邻近的诸侯见了篝火,以为西戎(当时西部的一个部落)正在进攻,就领兵到城门口营救,却见灯火通明,鼓声震天。我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周幽王拿皇后开玩笑的可笑事。每一个诺侯都敢怒不敢言,只好愤然撤退回营。大姐看到了,真的淡然一笑。但是不久之后,西戎真的进攻了。虽然点燃了篝火,但没有援军到来。事实证明,州长们认为周幽王又在做同样的事情了。结果,西戎攻占了城堡,杀死了周幽王,从此破坏了周围地区。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使用信标通信的情况,也警示后人,无论企业是谁,什么时候,都不要把通信当回事。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速度更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难以满足掌握敌情和指挥作战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从商朝的“莱古”到周朝,逐渐形成了较为严密的传递政府公文的邮政系统,并与烽火台相辅相成,相互配合。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在全国各地实行驰道,“车在同轨,书在同语”,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络,并制定了驿法,如竹简如何装订、用墨封缄、盖章保密等;如何为邮政人员供应粮草;如何接待过往的官员、仆人等。到了1960年,邮政已经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邮政法.

汉代的邮政继承了秦朝的制度,统一名称为“邮”。规定五里为一,十里为一亭,设三十里。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邮政服务也到达了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家。到了唐朝,邮政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有65,438+0,600多个陆邮局、水邮局和水陆邮局。还规定了行程,有绩效考核和检查制度。执行任务时,邮政部门随身携带“邮卷”或“信卡”等身份证件。

到了宋代,由于战乱频繁,军事紧急公文大量,要求又快又安全。于是,由民夫担任的邮差改为军人,并增设了“急送店”,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天走500里,银牌400里,铜脾300里。进行每站换人换马的接力传递。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的扩大,仅全国就有1496个驿站,驿站改名为驿站。

到了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益发达,有了本部和七下西洋,还开设了海上邮局。清初官方驿站1600余座,驿卒7万余人,驿马4万余匹,归兵部掌管。19世纪中叶以后,邮局的经费多由官员贪污填补,邮局行政被废弃。到了清末,现代邮政逐渐兴起,驿站的作用逐渐消失。所以在1913,1,北洋政府宣布取消所有驿站。

邮政制度起源于奴隶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而终结。邮政与烽火台的通信虽然是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也是中国有组织通信的开端。它不仅在中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且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古代的民间传播组织

邮局是政府的通讯机构,只传递公文。普通人只能通过请人转达的方式来传达信息,但是很慢,容易延误和丢失。中国古籍中有很多关于“鸿雁传书”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沟通有多难。时至今日,人们仍将鸿雁视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可见民间对邮政通信寄予厚望。

民间传播组织的形成始于唐代。当时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和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有一条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方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卖货得来的钱,存入长安地方政府的办事处,然后凭收据返还给地方政府,这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直到明朝才出现了人民信息局。在西南各省,也出现了“马相约”探亲带信。相传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居四川垦荒的农民,思念家乡,约好每年派代表回老家看看,带些土特产和书信来回,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民信局。

人社局开始出现在交通便利、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后来逐渐发展到内地。人民信息局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机构。一方面,他们在有利的地方做,偏远地区没人管;另一方面,为了招揽生意,他们互相竞争,为客户提供方便,比如派人代收信件和汇款,收费也可以收费,促进了人社局的快速发展。清朝同治年间(1821至1874),人民新闻局达到顶峰,全国有数千个人民新闻局。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立总部,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机构,人民信息局相互关联,形成民间交流网络。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的一些穷人为了谋生,被拐卖到国外做苦力。这些侨居海外的华侨,不得不与祖国的亲友通信,或者将货物、汇款寄回祖国,“侨批局”便应运而生。其实侨信局就是侨信局。因福建方言称“信”为“批”,故称侨信局,为海外华人通信服务。由于对华侨服务周到,声誉卓著,侨批局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汇款的业务。

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来,封建统治阶级允许侵略者夺取中国的邮权,并与外国人勾结,利用他们做官和做外国人的特殊权利,强迫人民新闻局登记,接受海关邮政的领导,限制人民新闻局向船只发送邮件,采取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使大多数人民新闻局处于无法运作的地位。到1935,人民信息局已被国民党强制关闭,而直到解放前夕还有100多个华侨批准局。

第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邮政事业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在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岁月中,中国的邮权同时丧失,造成了邮路、人民信息局、侨批局、客运站、海关、大清站相继并存的混乱局面。

(1)“客人邮件”

自1840年,中国封建王朝封闭的大门被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是英国在中国设立了英国邮局,随后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等国也在中国设立了自己的邮局,清政府将这些抢夺中国邮权的外国邮局称为“客邮”。这些所谓的“客邮”几乎遍布全国,从沿海到内陆,甚至到新疆、内蒙古等偏远地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客邮”的目的,不是为了方便我国人民使用邮政,而是为对我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侵略服务的。一些国家还利用“客邮”大量贩运鸦片、吗啡等毒品,走私逃税。“邮政住宿”其实是一个掠夺我们财富,毒害我们人民的地方。直到1921,才在美国召开的九国太平洋会议和军备限制会议上取消了“中国客邮案”。而日本在东北的“客邮”和英国在西藏的“客邮”都依赖于此,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西藏的“公差邮”,直到1954年4月1。

烽火台它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功能是作为传递军事信息的设施。Beacon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由来已久。长城刚建的时候,利用得很好,逐渐完善,成为古代传递军事情报的最佳方式。传播的方法是白天烧烟,晚上升火,因为白天太阳很强,火不容易看到,晚上很远就能看到火。这是一种非常科学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为了报告入侵的敌兵数量,用烟和火的数量来区分。明代还增加了香烟和火把的数量,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事信息瞬间传递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事信息的方法可以说是非常迅速的。烽火台的布局也很重要。重要的是安排在高山险要的地方,或者峰峦转折的地方,而且必须是三个站都能看到对方,以便于看到和传输。烽火台汉代曾称亭、亭隧、烽火台等名,明代称烟墩。除了传递军事信息,还保护外交使节的安全,提供住宿,补给马匹等服务。长城有些地段只有烽火台和楼阁没有城墙,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最近二三十年,是历史上科技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各种高新技术如雨后春笋,其中信息技术最为突出,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最活跃的领域。信息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组成的综合性高新技术。它是所有高科技的基础和核心。它的发展是基于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对其他高科技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其他高科技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信息技术的更快发展。一般来说,其他技术作用于能量和物质,而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对空间、时间和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充分挖掘人类的智力资源,并将对包括能源和物质资源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绩效起到催化和倍增的作用。

由于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信息定义,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信息技术定义。一般认为,所谓信息技术是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一切手段的总和。

信息技术不仅包括信息的产生、收集、表示、检测、处理和存储,还包括信息的传递、转换、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和利用。可见,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它的历史几乎和信息一样长,因为只要有信息,它就会发挥作用,不能发挥作用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而各种让信息发挥作用的技术,不仅现代有,古代也有。就信息传输而言,它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是靠手势来完成的;古代是用烽火台和驿站进行的;在现代,它是通过电话、电报、电视、传真、微波和通信卫星来实现的。虽然三个时代的功能和效率不可同日而语,但它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尽可能准确、快速地传递信息。信息传输技术如此,信息技术的其他组成部分也是如此。虽然信息技术的雏形早已存在,但人们真正把它作为一种技术来关注,并系统地研究、开发和利用,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信息技术的发展几乎和信息的发展一样。20世纪60年代以前,计算机技术主要用于军事。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计算机技术已逐渐用于信息处理。20世纪7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处理技术仿佛插上了有力的翅膀,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信息技术发展史。

古代信息管理思想

万里长城修建的主要目的是防御敌人的入侵,因此及时传递信息、掌握敌情非常重要,其信息传播技术和方法令人惊叹。长城上的烽火台起着“信息源”的作用,白天用烟,晚上用火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据明朝说,敌人来了100人左右,一烟一枪就显示出来了;500人,两根烟,两门炮;一千多人,三支烟,三枪;五千多人,五根烟,五门炮。这种信息传递是固定的(敌人会进攻),也是定量的(敌人来的数量)。在烟枪的配合下,光声并举,军事信息能在几个小时内准确传达到千里之外的指挥机关。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非常重视信息和情报的作用。孙子兵法包含:“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知彼,一胜一负;不知道他是不是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不仅在军事上,在经济管理上也是如此。唐朝时,柳岩建立了全国信息网络,迅速掌握全国各地的经济信息和物价状况。他用特快专递把公文送到朝廷,设置朝廷的官员,从四面八方收集各种农作物的品质、市场价格的变化、物资的余缺等信息发给被招募的“赶脚”,逐站传递。几天之内,来自全国各地的信息就可以迅速传送到柳岩,然后柳岩等人再综合全国各地的信息,做出决策。由于信息灵活,渠道多,市场多年保持稳定,国家掌握了足够的资金。尽管经历了几十年的战乱,但仍然保证了唐朝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安全。可见,信息管理在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一,中国古代的驿站是用烽火台通信的。

中国最早的通信记录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朝,又称殷商。殷故都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朝光绪年间,在这里挖出龟甲和兽骨,刻上文字,后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商朝盘庚时期(约公元前1400年),徐变向皇帝报告军事情况,有“打鼓”二宅。经考证,“来古”类似于今天的侦察信号兵。在古籍《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是刻有动物骨骼的官方应急文书,由信号兵传递。“简书”起源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11世纪),是邮政的前身。

邮局与烽火台之间的通信起源于奴隶国家的政治和军事需要。据史料记载,在2700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进行通讯的方法。有一个关于烽火通信的故事,叫《女儿笑》。故事的中心思想是:周幽王有一位赞美她的可爱的公主。虽然她很漂亮,但她拒绝轻易微笑。为此,周幽王做了一个悬赏:“谁能让娘娘笑,就赏一千斤黄金”(铜当时叫黄金)。于是有人想出了点篝火的办法,希望得到皇后的一笑。一天晚上,周幽王带着一位可爱的公主登上了这座塔,并下令在各处点燃篝火。邻近的诸侯见了篝火,以为西戎(当时西部的一个部落)正在进攻,就领兵到城门口营救,却见灯火通明,鼓声震天。我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周幽王拿皇后开玩笑的可笑事。每一个诺侯都敢怒不敢言,只好愤然撤退回营。大姐看到了,真的淡然一笑。但是不久之后,西戎真的进攻了。虽然点燃了篝火,但没有援军到来。事实证明,州长们认为周幽王又在做同样的事情了。结果,西戎攻占了城堡,杀死了周幽王,从此破坏了周围地区。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使用信标通信的情况,也警示后人,无论企业是谁,什么时候,都不要把通信当回事。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速度更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难以满足掌握敌情和指挥作战的需要。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的需要,从商朝的“莱古”到周朝,逐渐形成了较为严密的传递政府公文的邮政系统,并与烽火台相辅相成,相互配合。

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后,在全国各地实行驰道,“车在同轨,书在同语”,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驿站网络,并制定了驿法,如竹简如何装订、用墨封缄、盖章保密等;如何为邮政人员供应粮草;如何接待过往的官员、仆人等。到了1960年,邮政已经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邮政法.

汉代的邮政继承了秦朝的制度,统一名称为“邮”。规定五里为一,十里为一亭,设三十里。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邮政服务也到达了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家。到了唐朝,邮政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有65,438+0,600多个陆邮局、水邮局和水陆邮局。还规定了行程,有绩效考核和检查制度。执行任务时,邮政部门随身携带“邮卷”或“信卡”等身份证件。

到了宋代,由于战乱频繁,军事紧急公文大量,要求又快又安全。于是,由民夫担任的邮差改为军人,并增设了“急送店”,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天走500里,银牌400里,铜脾300里。进行每站换人换马的接力传递。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的扩大,仅全国就有1496个驿站,驿站改名为驿站。

到了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益发达,有了本部和七下西洋,还开设了海上邮局。清初官方驿站1600余座,驿卒7万余人,驿马4万余匹,归兵部掌管。19世纪中叶以后,邮局的经费多由官员贪污填补,邮局行政被废弃。到了清末,现代邮政逐渐兴起,驿站的作用逐渐消失。所以在1913,1,北洋政府宣布取消所有驿站。

邮政制度起源于奴隶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而终结。邮政与烽火台的通信虽然是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也是中国有组织通信的开端。它不仅在中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且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中国古代的民间传播组织

邮局是政府的通讯机构,只传递公文。普通人只能通过请人转达的方式来传达信息,但是很慢,容易延误和丢失。中国古籍中有很多关于“鸿雁传书”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沟通有多难。时至今日,人们仍将鸿雁视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可见民间对邮政通信寄予厚望。

民间传播组织的形成始于唐代。当时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业和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有一条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方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卖货得来的钱,存入长安地方政府的办事处,然后凭收据返还给地方政府,这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直到明朝才出现了人民信息局。在西南各省,也出现了“马相约”探亲带信。相传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迁居四川垦荒的农民,思念家乡,约好每年派代表回老家看看,带些土特产和书信来回,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民信局。

人社局开始出现在交通便利、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后来逐渐发展到内地。人民信息局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机构。一方面,他们在有利的地方做,偏远地区没人管;另一方面,为了招揽生意,他们互相竞争,为客户提供方便,比如派人代收信件和汇款,收费也可以收费,促进了人社局的快速发展。清朝同治年间(1821至1874),人民新闻局达到顶峰,全国有数千个人民新闻局。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立总部,在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机构,人民信息局相互关联,形成民间交流网络。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区的一些穷人为了谋生,被拐卖到国外做苦力。这些侨居海外的华侨,不得不与祖国的亲友通信,或者将货物、汇款寄回祖国,“侨批局”便应运而生。其实侨信局就是侨信局。因福建方言称“信”为“批”,故称侨信局,为海外华人通信服务。由于对华侨服务周到,声誉卓著,侨批局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汇款的业务。

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来,封建统治阶级允许侵略者夺取中国的邮权,并与外国人勾结,利用他们做官和做外国人的特殊权利,强迫人民新闻局登记,接受海关邮政的领导,限制人民新闻局向船只发送邮件,采取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使大多数人民新闻局处于无法运作的地位。到1935,人民信息局已被国民党强制关闭,而直到解放前夕还有100多个华侨批准局。

第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邮政事业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在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岁月中,中国的邮权同时丧失,造成了邮路、人民信息局、侨批局、客运站、海关、大清站相继并存的混乱局面。

(1)“客人邮件”

自1840年,中国封建王朝封闭的大门被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是英国在中国设立了英国邮局,随后法国、美国、德国、俄国、日本等国也在中国设立了自己的邮局,清政府将这些抢夺中国邮权的外国邮局称为“客邮”。这些所谓的“客邮”几乎遍布全国,从沿海到内陆,甚至到新疆、内蒙古等偏远地区。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客邮”的目的,不是为了方便我国人民使用邮政,而是为对我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侵略服务的。一些国家还利用“客邮”大量贩运鸦片、吗啡等毒品,走私逃税。“邮政住宿”其实是一个掠夺我们财富,毒害我们人民的地方。直到1921,才在美国召开的九国太平洋会议和军备限制会议上取消了“中国客邮案”。而日本在东北的“客邮”和英国在西藏的“客邮”都依赖于此,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西藏的“公差邮”,直到1954年4月1。

烽火台它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功能是作为传递军事信息的设施。Beacon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由来已久。长城刚建的时候,利用得很好,逐渐完善,成为古代传递军事情报的最佳方式。传播的方法是白天烧烟,晚上升火,因为白天太阳很强,火不容易看到,晚上很远就能看到火。这是一种非常科学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为了报告入侵的敌兵数量,用烟和火的数量来区分。明代还增加了香烟和火把的数量,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事信息瞬间传递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和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事信息的方法可以说是非常迅速的。烽火台的布局也很重要。重要的是安排在高山险要的地方,或者峰峦转折的地方,而且必须是三个站都能看到对方,以便于看到和传输。烽火台汉代曾称亭、亭隧、烽火台等名,明代称烟墩。除了传递军事信息,还保护外交使节的安全,提供住宿,补给马匹等服务。长城有些地段只有烽火台和楼阁没有城墙,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最近二三十年,是历史上科技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各种高新技术如雨后春笋,其中信息技术最为突出,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最活跃的领域。信息技术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组成的综合性高新技术。它是所有高科技的基础和核心。它的发展是基于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对其他高科技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而其他高科技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信息技术的更快发展。一般来说,其他技术作用于能量和物质,而信息技术改变了人们对空间、时间和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充分挖掘人类的智力资源,并将对包括能源和物质资源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绩效起到催化和倍增的作用。

由于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信息定义,所以也就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信息技术定义。一般认为,所谓信息技术是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一切手段的总和。

信息技术不仅包括信息的产生、收集、表示、检测、处理和存储,还包括信息的传递、转换、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和利用。可见,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它的历史几乎和信息一样长,因为只要有信息,它就会发挥作用,不能发挥作用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而各种让信息发挥作用的技术,不仅现代有,古代也有。就信息传输而言,它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是靠手势来完成的;古代是用烽火台和驿站进行的;在现代,它是通过电话、电报、电视、传真、微波和通信卫星来实现的。虽然三个时代的功能和效率不可同日而语,但它们的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尽可能准确、快速地传递信息。信息传输技术如此,信息技术的其他组成部分也是如此。虽然信息技术的雏形早已存在,但人们真正把它作为一种技术来关注,并系统地研究、开发和利用,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信息技术的发展几乎和信息的发展一样。20世纪60年代以前,计算机技术主要用于军事。自20世纪60年代初以来,计算机技术已逐渐用于信息处理。20世纪70年代以后,特别是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处理技术仿佛插上了有力的翅膀,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信息技术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