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以前的屈辱历史和现在的辉煌。
2.太平天国运动
3.晚清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民族危机的加深。
4.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5.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
6.民国初年北洋军阀的统治
7.五四运动与中国的成立。
8.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9.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0.南京大屠杀
11.第21条中国和日本
12.中国输掉了甲午战争。
13.中英南京条约和中日马关条约。
中国抛弃朝鲜。
15.《辛丑条约》
16.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
鸦片战争
18.七七事变
19.上海之战
历史有时候是令人心碎的。没有实拍,没有细节的文字,没有残破的遗物,我们很难相信中国过去的场景。历史终究是历史。历史虽然过去了,但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历史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堆资料、几个碑文和几个遗址。保留历史,你可以回顾过去,学习新的。人类社会日新月异。没有记录,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会从地平线上消失。但人们总是习惯于记住胜利、成功和荣耀,却常常忘记失败、伤痕和屈辱。历史总是沉淀的。历史是民族和人类的集体记忆。一个民族不知道“从哪里来”,就不知道“往哪里去”。
过去的历史,与其说是句号,不如说是感叹号甚至更多的问号,省略号要少用。100多年沉重而痛苦的回忆,给了人们太多的悲愤和思考。中国人不应该、不能、也不能忘记,近代以来刻在中国的镜头、侧面或片段,虽然斑斑点点,却历历在目: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直至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从旅顺大屠杀到南京大屠杀;从鸦片走私、抢掠、贩卖华工到火烧圆明园;从“猪”和“东亚病夫”到“中国人和狗不得入内!简直可以用恐怖和闻所未闻来形容!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爱与恨,和平与暴力,定格在这段屈辱的历史里。痛定思痛,永远是民族复兴的开始,永远警示每一个中华儿女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我们很多人似乎选择了沉默。我不知道沉默的原因是什么,但我希望不是因为麻木或健忘。按照一些中国人的观念,过去的事,尤其是痛苦,会被当成轻率的态度。这些年来,一些至亲仇人的现实,或者说“商界女强人不知死”的现实,常常让我们觉得“忘文化”在一些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有市场的。一些商家无视历史的伤痕,把“南京大屠杀”当成电脑游戏;以日本军刀、军装为卖点;一些艺术家甚至穿上军旗,在城市里游行。如果“集体失忆”太严重,人很容易变得越来越浅薄、轻浮、狂躁、偏激、急功近利。
在我们的同胞中,对战败的耻辱和赔款的痛苦不是太了解,而是太少。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自己的历史,其实就失去了记忆功能;一个失去记忆的民族是可怕的。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大潮中,会迷失方向,随波逐流,甚至重蹈覆辙。要么是在下沉中爆发,要么是在下沉中死亡。据说晚年冰心构思写一部反映甲午战争的纪实巨著,但每次动笔都“一个字都没留下”,“因为他哭了,因为他哭了,因为他拿起笔就忍不住哭了!我哭得很厉害,根本写不出来。只有眼泪落在纸上。”(贾:冰心的遗憾)。
“历史上所有的灾难都被历史的巨大进步所补偿”。只有我们才能揭露侵略者的罪恶,问问冷漠者的良心,唤醒无知者的心灵。绝不允许无耻之徒别有用心地歪曲历史,绝不允许屈辱的旧梦重现,绝不允许他们重蹈践踏人权、亵渎文明、破坏正义的覆辙。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和教育每个公民对国家、对历史、对祖先、对民族的认同感、自尊感、尊严感和羞耻感,即形成“民族意识”。历史意识构成了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关系到培养新世纪公民的伟大计划。历史认知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学习历史的意义主要包括充实自己、发展个性、减少错误、加速成长、承担使命、自觉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是塑造一个民族整体人格,表达其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认知的重要学术。道理、情感、思想、行为要融为一体,对人的启发、激励、鞭策、思考会长久。
然而,昔日的宠儿如今已失,历史危机的话题并非危言耸听。历史教育的迟滞、衰落、退化令人担忧,愿予以关注,探讨,与大家分享。我试图让历史教育不再尴尬,不再尴尬,不再轻蔑,于是我从犹豫到呐喊,从迷茫到觉醒;从怀疑到探索。我力求让历史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滋补品,让学生在成长中通过对历史的学习来唤醒自己、认识自己、宣传自己,塑造一个有血有肉、情理交融的“人”,特别是一个独立的人格。由此,我有了一个执着的信念,那就是我要在四十岁的时候重新开始,克服自己的懈怠、轻松或畏难情绪,努力做一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下定决心让课堂有味道,把历史教得深刻、宽厚、博大,展示其广度、生动、精彩,发掘真善美的内涵...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每个人都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到明天。作为古往今来的浪漫人物,无一例外都成了匆匆过客。触摸和反思历史的过程,就是文化沉淀的过程。历史是漫长而不间断的时间流。人们在现实中感知到的,只是这条发展长河中的一段,有些跌宕起伏,激起人们对变幻的星辰和看似与人不同的事物的感叹。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来看,正是司马迁所说的:“诉说往事,思考新人。”历史会给你一个制高点。历史有两种,一种是客观的历史,一种是记忆中的历史。客观的历史早已看不到了,但记忆中的历史还在。我们可以随时吸收它,随时揣摩它,感受它,反刍它,这对人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都是有益的。问历史,藏量太多了!这种情结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只是时间,但永远不会消失的是后人对后人的记忆。
时间的流逝或许会抹去人们心中的许多记忆,但充满“血与火”的往事历历在目,警示人们永远引以为戒。《论语》曾告诫:“无长远之忧者,必有近忧。”古希腊哲学家说过:“一个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不就是看着这个后视镜,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慢慢跋涉吗?描述和记录,记忆和解释,是人类永远不会放弃的权利。“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可以说,历史是人类进步的行囊,虽然可能很重,但旅途必不可少。
帝国主义强迫中国签订了1100多个不平等条约,大规模掠夺中国财富。据统计,近百年来,外国侵略者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掠夺的战争赔款和其他资金,高达6543.8+0000亿两白银。其中,《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八个不平等条约,勒索赔款1.953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政府收入的1.6倍。而日本仅通过《马关条约》就勒索了2.3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国家财政四年半的收入。侵略者在战争中的破坏和抢劫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估计。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期间(1937-1945),中国930多个城市被占领,直接经济损失62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国家主权的丧失和社会财富的掠夺,剥夺了中国人民最起码的生存条件。
为生命系上“安全带”
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监管的重点领域之一。《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国家安全监管体制的改革,以及对违法违规行为的严惩,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我国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煤矿等高危行业事故频发。根据安全生产的长远目标,到2007年,中国将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安全监管体系,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重点行业和领域事故多发态势得到扭转,工矿企业事故死亡人数、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和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有所下降。
孩子们能上得起学。
2004年,中国15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超过了1岁的世界平均水平。然而,教育从业者中只有7.2%的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教育投入仍然严重不足。2006年,普及和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将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增长将高于财政性支出的增长,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将逐步增加,办学条件差、经营困难、教育收费不合理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到2010年,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接近100%。
安心看病
过去五年,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突破了政府单一发展的模式,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然而,医疗体制和机制仍然存在许多障碍。公立医疗机构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严重,小病“大处方”“过度检查”,看病难、看病贵。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面积扩大到40%,因病致贫、返贫现象得到进一步遏制;国家落实必要资金,支持乡镇卫生院和县医院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将为城市低收入人群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放心喝水吃肉。
2005年,为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推进重点流域污染防治,着力解决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安全的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和大气污染,国家关闭了15家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实施了工业污染源限期达标排放。2006年,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国家已经明确,到“十一五”末,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架起一把“伞”
2005年前65438个月,中国城镇新增就业880万人,提前实现了“十五”期间城镇新增就业4000万人的目标。但我国已进入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高峰期,未来几年,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将达到13万~ 14万。今后企业不要集中把富余人员推向社会,国家也会建立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以就业为导向的指标体系。“十一五”期间,将新增4500万个就业岗位。一些歧视性的就业协议将被禁止。优化就业环境已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
房屋所有权
2005年,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下,多部门联手治理房地产市场,市场秩序有所好转。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商品房的价格依然“高高在上”。随着中央稳定房价政策的不断落实,房地产市场将朝着抑制投资、控制投资、引导理性消费、稳定房价的预期方向发展,投机性购买将得到遏制,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将得到更多关注,房价将在更大范围内与人民群众接轨。
老年人会得到适当的照顾
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退休人员社会保险费增长19倍。但目前我国公共养老的覆盖面仅占总人口的15%,部分退休人员生活窘迫,农村老人基本不享受社会保障。随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将逐步扩大,重点覆盖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国家将逐步实行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越来越多的人将过上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生活。
分享发展成果
中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目前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或消费份额仅为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或消费份额却高达50%。2006年,政府将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国家财政支出结构入手,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制度,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未来新增财力将重点投向农村、农业和农民,增速将远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速;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等战略举措也将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农民工及时拿到工资。
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各地纷纷掀起讨薪行动。截至2005年9月底,全国共清偿2003年以前竣工项目欠款1,41亿元,占欠款总额的75.82%。但忽视和侵害农民工利益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劳动环境仍需根本改善。2006年,让农民工按时足额拿到工资成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国家对企业的有效监管,业主行为将进一步规范,在建和在建新项目拖欠工资现象将得到遏制;农民进城打工的环境会更宽松。
生活更有品质。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城乡居民平均出行率达到84.8%,文化产品也大大丰富。但是,与人民群众日益上升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文化服务网点还很不完善,一些景区的高门票价格仍然让人民群众“望而却步”。2006年,普通人被允许欣赏风景,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给政府留下了更多思考和努力的空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人民将享受日益完善的文化服务;在农村,电影院、文化馆、图书馆等设施的普及将极大地拓展农民传统的日常生活观念。
中国1.1亿多人解决了近百年来遗留下来的生存问题——温饱问题,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成就。
2.中国人在低端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已经形成了挑战外界的能力,对外界影响深远。
在丰衣足食的基础上,我们正在扎扎实实地解决科技现代化问题。现在很多发达国家封杀中国的项目,很快就解决了;今天更可喜的是,我们以远低于其他地区这些发达国家的价格解决了这些问题。
4.说中国已经很强大是不现实的;但作为一个幅员辽阔、654.38+0.3亿人坚持社会主义的中等国家,谁也不敢小觑,因为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用举国之力应对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
我们中国人一个月能过上1000元的生活,不怕摔锅碗瓢盆,这在发达国家是想都不敢想的。
6.外界对中国人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