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冶枣园的历史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您的权利受到侵害,请联系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嘉庆年间,山东省淄博市枣园的农民在城东劳动。一个农民的铁稿掉在地上,碰到了一块石头。农夫以为是破砖烂瓦,准备用鹤嘴锄尖撬起来扔掉。可是,没想到,这块石头并没有动。乍一看它的体积应该挺大的,农民赶紧叫伙伴帮忙。
几个人同时铲稿子,过了很久才终于挖出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块很大的石碑,上面隐约刻着五个字,但大家都不识字,不知道是什么字。他们邀请村里的学者帮助他们辨认。秀才不知道,看到了,惊呆了。石碑上用隶书刻着“孔夫子文绍”四个字。原来这其实是孔子的石碑,读书人对孔子的尊敬是绝对真诚的。他赶紧跪拜,派人去报告县令。
当地县令得知此事后,不坐轿子,而是快马赶到。到现场后,县令二话不说敲了三个头,激动地喊了一声“终于找到你了”,并派手下迅速清理。
县令找来能工巧匠,重修石碑,安在村北,并设庙祭祀。为了表示对圣人的尊敬,孔子闻韶石碑出土后,枣园正式改名为袁绍村。
《孔子闻韶初》石碑之所以如此受重视,完全源于一个典故。公元前517年,圣人孔来到齐国都城临淄,被齐国大臣高所聘。他随高入宫时,偶然听到少乐,精通音律的孔子瞬间被音乐吸引,立刻陶醉,发出由衷的感叹。随即沉迷于学少乐,无法自拔。史记形容他学少乐“不知三月肉味”。
孔子闻韶石碑出土后,许多学者又来到这里祭拜孔子。只是此时的清朝已经走向衰落,动荡的政局和频繁的战乱也遭遇了灾难。到时,孔子闻邵处的石碑已经不见了,连当年修建的庙宇也成了废墟。
为了不让古迹被这么淹没,这个村的长辈们在1911筹集了农村银,重新立了一个孔子闻韶的石碑。
1982年,国家专门拨款将《孔子闻韶》石碑镶嵌在袁绍乡村学校的内墙上,并在《齐闻韶》中增加了乐舞图和孔子石刻,以赞美孔子教育世人。
孔子被誉为圣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是历代君王公认的正统思想。很多人可能觉得孔子只会读书。其实在礼乐盛行的春秋时期,孔子是性情大师,所以他能理解少乐的真谛和奥妙。
作为这样的圣人,如此执着于一件事,甚至师从邵乐,这是孔子勤奋好学、乐于奉献的宝贵精神,也正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学习的。
温岚海润工作室总编辑文秀才撰文:特约历史作家:常山赵子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