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在课堂反思中应该做哪些方面的工作?

课堂改革不应该被新技术束缚。

记者:有人说信息技术正在颠覆中小学课堂——“翻转课堂”就是最直接的例子。在你看来,目前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什么作用?如何评价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现状?

丁念进:近年来,起源于美国的“翻转课堂”成为推动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契机,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翻转课堂”的改革进程。例如,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提出了“信息技术是上海市仙霞高级中学的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正在开展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实践。然而,在我看来,能让课堂天翻地覆的不仅仅是信息技术。上海市徐汇区高安路第一小学校长滕平基曾指出,课堂上“何时使用”和“是否使用”新技术是我们当前必须关注的两个问题,希望我们的课堂不要被新技术束缚。

在教学创新过程中,“翻转课堂”是改革的一个方面。它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使师生关系转变为平等的对话关系,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推动者,并开始对学习的个性化有所重视。这基本符合学习规律和课堂改革的大方向。但是,不能简单的认为实现了“翻转课堂”就足够了。从历史长河来看,现在的“翻转课堂”多是还原古代教学的某些特征,比如中国的孔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他们的教学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都强调师生互动,这些特点非常鲜明。因此,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不能简单概括为“翻转课堂”,而应该是更全面、更深入的改革。比如充分调动学生的高度自主学习和高度个性化学习,学生的学习要超越课堂——课堂内外的学习很重要,注重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学习,等等。

当然,信息技术在课堂改革中的应用也很重要,但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今天,我们不妨以“翻转课堂”为新起点,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抓手,探索教学体系的重构。

是什么阻碍了教学改革?

记者:您对“翻转课堂”和课堂改革有一些观察和思考。你们也表达了对信息技术背景下我国中小学课堂改革的忧虑。请结合具体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丁念金:我观察了近两年几所学校的“翻转课堂”实践,发现类似的“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一起,已经形成了我国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这项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结合其他相关观察,在我看来,目前,以下三种情况对教学改革起着较为严重的阻碍作用:

第一,很多人的思维过于简单化,简单化到误以为可以把教学体系简化成一个僵化的教学模式,一个教学模式就可以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其实教学很复杂,需要因具体情况不同而不断变化。所以从科学上讲,教学是不能模式化的。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思维简单化、僵化的产物,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但很多人都逃不出“教学模式”的怪圈。

其次,有些老师过于崇拜实践而排斥理论研究,仍然保持着“摸着石头过河”的习惯。比如辅导计划,就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做法。在我看来,不适合普及:一是有好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补习计划多余;二是一节课的辅导计划是统一的,违背了个性化学习的规律;辅导案例把知识学习分解成板块,让学生的学习碎片化。一些学校在相关改革上取得了成效,本质上是自主学习带来的,而不是辅导案例带来的。实际上,真正有效可靠的课堂改革应该是“造船过河”和“架桥过河”,即各个学校充分学习和吸收各种相关的先进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这些研究成果。理论研究成果既有普遍性,也有局限性。学校只有学习这些成果,并结合具体实践创造性地运用,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三,很多老师的观念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有些老师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上,这些老师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目前一些所谓的“翻转课堂”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翻转”。很多时候明明学生学了,老师还是要讲解一段时间。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教师基本上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教师本身就是终身学习者和素质开发者。其中,教师自身素质的学习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能有效地提高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水平,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榜样。教师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来形成这些新思想。

个性化学习不应该只理解在技术层面。

记者:在您看来,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教学状况如何,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哪些问题?离理想的学习状态有多远?

丁念锦:长期以来,大众课堂效率非常低。最重要的两个原因是:一是教师主导和控制学生的学习,导致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展和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被严重抑制,学习兴趣淡薄,学习质量和效率低下;二是采取统一教学,导致某些学科学习快的学生被深度束缚,而学习慢的学生跟不上,适应不了中等学习的学生,因为同一层次的学生学习风格、方法不同,学习环节也不同。

近年来,个性化学习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对于个性化学习更是如虎添翼。很多学校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开发各种电子教材,比传统教材更适合个性化学习,主要供学生选择。一些学校的老师编写了各种各样的电子课件,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部分学校全面开放网络,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开展个性化学习。一些学校更全面地应用了信息技术设备设施,为学生全面开展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许多学校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相反,大多数学校只是碎片化地利用信息技术组织学生进行少量的个性化学习。在很多情况下,学生虽然应用了信息技术,但由于没有建立明确的个性化学习的概念,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学习。个别学校虽然应用了信息技术,但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控制学生的学习,仍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和学生被信息技术束缚住了。

促进学生发展他们的学习潜能

记者:您一直倡导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背景下个性化学习应该如何进行?

丁念锦:我们不能停留在信息技术层面去理解和开展个性化学习,而应该对个性化学习有更深更全面的把握,真正着眼于个性化学习本身的理念和运营思路。

人的潜力是极其巨大的。如果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进行个性化学习,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成功应对各种相关考试所需的时间会更少,也会有充裕的时间发展个人爱好,从而实现全面的个性化发展。比如辽宁张炘炀,10岁考上本科,16岁考上博士。当然没必要这么早提倡高考,但这个案例说明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是可以大大提高的。个性化学习的一个前提是摒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流行的错误观念。在当今时代,人的灵魂不是由少数教师塑造的,而是由个体在吸收社会文化的过程中独立地、个别地发展起来的,其中教师起着引导作用。按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观点,学生的自主性将会被破坏和压制。统一塑造思想是工业生产中工人制造产品的方式。导致个体内在的成长趋势和历程被严重压抑,师生非常辛苦,效率低下,这是现代教学体系的一个无底陷阱。

要真正实现教学的高质高效,就必须彻底摆脱上述陷阱。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真正实现个性化学习,一个前提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生自主的情况下,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自学、自我管理,只有极少数情况下需要老师指导。老师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指导不同的学生。所以,虽然一个老师要指导很多学生,但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指导是完全可以的。这一点已经付诸实践。我发起并主持的“素质学习体系”项目,其中一个重点就是个性化学习。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现在流行的所谓“分层教学”,其实是一种比班级教学更糟糕的教学模式。它并没有真正解决课堂教学的整齐划一问题,反而带来了一些新的严重问题。比如把同一个科目考试成绩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安排在同一个楼层就不一定合适。因为学习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等不同环节,这两个学生可能一个感知更快,一个理解更快。他们在每个具体环节的学习速度往往不同,所以不能以同样的速度进行教学。

在各种深刻的课堂变革中,信息技术既不是个性化学习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而是重要的促进条件。要全面深入地转变教育观念。无论有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我们都应该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促进、保障和指导。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大力推进个性化学习。

如何在薄弱区域“翻转”课堂

目前很多薄弱地区的学校和家庭都没有全面的网络支持,全方位“翻转”课堂是不现实的。薄弱地区要探索适合自己的课堂改革之路。

■张晓风

早春三月,乍暖还寒。在豫西一个小镇的教室里,济源实验中学的老师王妍妍正在教八年级物理课“巧用各种方法测液体的密度”。她先让学生自学教材内容,然后看“用各种方法熟练地测量液体的密度”的视频,再和学生讨论,师生互动,最后练习巩固。

“你在翻教室吗?”我问。王老师笑着说:“这是翻转课堂的初级版本。如果教室里外是大翻转,班里前后翻转是小翻转,那我的教室就是小翻转!”

为什么不把教室翻个底朝天?在与一些老师的交谈中,我发现当前的课堂改革受到许多困难的制约。首先是外部资源问题。这方面没有足够的优质学习资源。第二是师资问题。有的老师思想守旧,知识技能更新不及时,不能熟练使用电脑。第三是硬件问题。缺少先进的互动学习终端,很多学生在家都不会上网。第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监督。有些同学学习的自觉性不够,自习的时候容易贪玩,容易分心。所以只能根据现状尝试做一些局部的改变。

尽管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但由于“翻转课堂”的巨大影响和整体教育改革形势,一些教师正在想尽办法“翻转”课堂。

按照教育部减负的要求,学生周末不用补课,晚上不用上自习课,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查漏补缺的平台,如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成为教师首先要思考的问题。“翻转课堂”在这方面有优势。迷你教学视频的长度为几分钟,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高度集中。它能一针见血地解决问题。并且可以暂停回放,有利于反复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分片学习,满足了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但具体来说,薄弱地区的“翻转课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期待一个符合本地区学习情况的平台。要想真正实现“翻转课堂”,首要条件是学生在课前进行个性化的深度学习,这就需要一个符合当地学习情况的学习平台。这个平台要有“因材施教”的功能。“因材施教”是指能够了解学生的现状,也就是说平台要具备“在线评估”的功能,能够测试学生的适应能力,快速测量学生当前的能力值,分析评估结果,为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安排最合适的学习内容。“教”就是拥有科学系统的微课或海量开放的网络课程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最需要的学习内容。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安排学习,也可以通过软件向老师和同龄人求助。

期待素质更高的老师。如果真的要翻转课堂,核心意义不仅在于有一个合适的学习平台,还在于课堂上师生的面对面互动。课堂上的思维碰撞、情感* * *和动手实践,是促进知识内化和应用的必要过程。

在传统课堂中,教学过程是预设的,教师有计划;在“翻转课堂”中,教学过程生成。学生课前有充分的自习,大量的问题会在课堂上抛出来探究。教师要能从各方面预见学生的问题,要准备更多的教学资源,要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和更高的教学艺术,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才能应对新教室的周转。

(作者单位:河南省济源市教研室)

改造后的“翻转课堂”更加精彩。

■田英成

从2013,11开始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我的第一堂课是高二的历史课,“新文化运动”。我给学生录了两个视频:《基础概论》和《探究题与阅读指导》。

在“基础介绍”视频中,我用相对有趣的话题提问。“探索性问题”视频围绕重点提问。我提出三个问题:如何理解胡适、鲁迅、李大钊文章的价值;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能“动”?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文革”并列概括,认为其* * *性质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你怎么想呢?

由于没有方便的类似YouTube的网站,我决定将视频发送到学生的智能手机上。微视频可以通过手机影音播放器播放,也可以在电脑上使用。

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最大的优势是让交流更有效。课堂上有更多的交流时间,学生有备而来,更积极地参与讨论,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例如,学生问,“为什么毛泽东重视鲁迅?应该如何评价鲁迅?”"袁世凯那时是专制的吗?"“今天回头看胡适、鲁迅、李大钊,谁的人生选择更值得学习?”这些深奥的问题以前学生很难问。课后微信即时交流的便利性和参与人数之多也是以往课堂讨论无法比拟的。

在尝试中,我发现学生喜欢用手机看视频来学习历史。如果你愿意,可以在课前课后看。如果看腻了,还可以听。如果想看视频上的板书,可以暂停。如果再听不懂,可以再看再听。学生可以选择在自己最合适的时间,以最方便的方式上历史课。真的是随时可以调用的手机历史课。有效的课堂讨论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后用手机微信与学生交流,并上传相关文字到微信分享。

“翻转课堂”需要考虑技术的本地化和学科的实际教学需求。理想的“翻转”需要特定的网络环境、软件技术和设备的辅助。如果对现有技术进行适当改进,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比如老师自己录制微视频时,可以用设计好的PPT作为背景,放上相关的历史地图、图片、图表等。事先在PPT上,边讲边用鼠标指点。在我看来,这种效果比可汗学院的《从詹姆斯敦到内战》这一课要好。

具体“翻转”要看学习情况。我觉得不是所有的历史课都需要翻。目前就历史课而言,基础课、训练课、复习课的重点难点更适合“翻翻”。基础课的难度涉及到上面提到的对新文化运动的“新”理解;培训课程中的难点涉及到一些需要学员反复琢磨的问题。比如以苏格拉底案为例,介绍如何“提取……的本质特征”;复习课的重点一般是需要多次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的问题,比如如何“用文史考古互证的方法探索历史”。从反馈来看,高三参加历史考试的学生更需要专题复习课的“翻转”,而高一、高二的学生更希望重点难点题的“翻转”。

(作者单位:上海建平中学)

“翻转课堂”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韩涛

“翻转课堂”需要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我看来,一些学校和老师对相关问题的理解是片面甚至错误的,直接影响了课堂改革的顺利进行。

重视硬件设施建设,忽视师资培训。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许多学校把主要精力和财力花在购买电脑、配备多媒体和建立校园网上,但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相对较低。为了有效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对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迫在眉睫。

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忽视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多人认为,如果不使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一堂课就不是一堂好课。很多老师认为课件必须制作精美,颜色鲜艳,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很多时候适得其反,只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偏向课件的形式而不是课程的内容。还有一些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时没有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课堂改革只是走了个形式,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

重视“优秀”课件的展示和评价,而不是实用课件的制作。目前很多学校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准备一个高质量的课件参加评选活动,但活动一结束就不再使用,对课堂上经常使用的实用课件重视不够,缺乏开发。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需要精品课程的评选来示范和引领,但精品课程的评选只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样,“翻转课堂”也不可能只上一两节示范课就万事大吉。

过分注重信息资源建设帮助“教”,忽视信息资源建设帮助“学”。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仅为教师增加了有效的教学方法,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开辟了有效的途径。信息资源建设应以方便学生“学”为基础,而不是方便教师“教”。因此,在“翻转课堂”的视频制作过程中,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