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喜欢李俊《西方历史50讲》的三个原因

一个好学的小伙伴,每天分享经验教训。多亏了他,我在这段时间听了李俊关于西方历史的50次演讲的音频课程。

李俊的《西方历史50讲》是中国的《西方历史50讲》的姊妹篇,概述了东西方文明的演变。就个人而言,李云先生的学术水平和演讲技巧仍然比展示老师差。

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

有独特的理论框架来讲述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变,比如“超尺度”,比如中原、草原、雪域高原、海洋的多元互动。从这一理论结构出发,重新解读人们所熟悉的中华文明演进和重大历史事件,令人耳目一新。

在一些细节上,可能值得商榷。比如中原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连片农业开发区,便于降低税收成本,为庞大官僚体系的形成提供了财政基础。而西欧山水阻隔,税收成本过高,财力不足,无法形成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从一个原因推断出全面的结果似乎没有说服力。尽管欧洲河流纵横,但广阔的农业平原并不小,征税难度被夸大了。

有些值得讨论的地方并不妨碍“超大规模”将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的理论创新和解释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审视中国历史的视角。

另一方面,李云对西方文明发展的阐释缺乏“超尺度”的原创视角,也缺乏阐释框架和分析工具的新颖性和独特性。整体剧情更像是大学生公开课。

李俊大概意识到了自己的创新不足,所以在解释重大历史事件时,他刻意强调自己与流行观念的不同。

可惜他对比的思路很老套,基本都是中学课本上的教条;他刻意强调的新奇解释,都是学者提出来的,几乎都是当今历史研究中的流行观点。比如中世纪的黑暗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比如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圣贤与教会的关系,这已经是普通人的普遍认识。刻意强调,却显示出理论创新的不足。

作者没学过西方历史,知道的都是零碎的。连我的观点都不新鲜,学过西方历史的大概会感觉更明显。

相比较而言,讲述中国历史有很多亮点。比如他对东汉皇帝“小人当道,高瞻远瞩为臣”的解读,对北宋辽金关系的解读,对清朝治理能力的解读,对退位圣旨的解读,都是独树一帜,令人大开眼界。

互联网时代,大家都是自媒体,“高手在民间”不再是理论上的猜测。翻看“知乎”上的问答,那些碎片化的见解让你心生敬畏。

知识上的平等应该是当今专家学者默认的态度。而李俊的讲述方式总让人觉得居高临下。

第39讲“幻觉:太阳之王路易十四真的风光无限吗?”,例如:

像“我会告诉你”、“我会告诉你”和“我告诉过你”这样的表达都写在李俊的故事里。一种知识上的优越感,一种受众完全无知的假设,总是让人感觉不舒服。

李俊可能意识到他讲故事的方式不合适,所以他在与音频同时推出的文本版本中做了一些更正。例如:

在文字版中,“我教过你”修改为“我分享给你了”,删除了“我现在可以告诉你了”。即便如此,“我已经和你分享过了”,那种居高临下的自我中心还是不自觉的流露出来。

大胆猜测一下:

显示,1995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10年后,先后就读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硕士)、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赴巴黎一中做访问学者。他目前在外交学院教书。

李俊,1998-2008,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理论专业学习,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他在母校中国政法大学任教。

从两位学者的经历可以看出,在四所大学任教的外交学院,从大学开始就有一种谦逊平等的氛围。从大学到教学,李俊都在同一所学院,经历单一,就职于一所典型的中国大学。

或许经历和环境的复杂,不同机构的学术氛围和风格,不同环境的碰撞和接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眼界、见识和个人风格。我们废话少说。

(李俊西方史50讲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