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原因及意义谢谢。

第一,原因:

1,政治因素。当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诸侯国纷争不断。各个诸侯国的君主为了在斗争中获得霸权,竞相招贤纳士,用不同的思想和学说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这为百家争鸣创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

2.经济因素。当时经济大发展,使得一部分人成为了休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3.科技因素。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等。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4.文化因素。当时“皇帝失了官职,学问却在外四国”,结果打破了“学问在官学”的局面,使原本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蔓延,下移至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产生了“私学繁盛”。

5.学术自由。学术团体相对独立于政治权力。虽然他们从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讨论时事,阐述哲学,但他们并不是政治附庸,依附于一个政治权力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则走。”

二、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它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各种学派相互争论,相互影响,取长补短,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扩展数据

各派代表:

1,儒教

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姓孔,字,春秋末期山东曲阜人,被后人尊为“万世楷模”。他的学说的核心是“仁”,他提倡“爱”,要求人们相亲相爱,和睦相处;要实现‘仁’,就要宽容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仁的制度或行为的准则是“克己复礼”。

孔子首创私教,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他认为每个人,无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同时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孔子主张统治者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以德治国”,“节财爱人”,使人民“吃饱饭”,国家“士卒”,取信于民。

他反对暴政和任意处决。这种思想包含着民本思想,也是他所倡导的道德伦理。重视道德教育,尤其是个人修养,强调关心他人,用社会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2.道教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二子永,楚国人,出生在一个和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没落贵族家庭。反映他思想的书是《老子》,又称《道德经》,是战国时期道家编撰的。

老子把“道”抽象出来,概括为普遍的、包罗万象的最高哲学概念。在他看来,道是万物高于天的本源。他还提出了“天道自然”的观点,消灭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老子哲学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转化的方式是“保持安静”。

3.墨家学派

墨家是墨子创立的。墨子名叫翟,战国初期宋人。墨子的思想与儒家思想针锋相对。反对石清仕禄制度,提倡贤能,任用官员时重视人才,打破旧的等级观念,做到“官无常贵,民不贱”

翟墨思想的代表是《墨子》,是他的弟子们根据课堂笔记整理出来的。他主张“兼爱”,消除亲疏贵贱之分,平等地爱所有的人。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