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五观的内容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国家观。
2.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3.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4.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5.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数据扩展:
1.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一个阶级控制所有被统治阶级的机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这和卢梭揭示的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一样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必然代表统治阶级的意志。然后,中国把自己定位为无产阶级专政,永远压制资产阶级。
一个人人平等的完美世界,一个私有制和人类不平等已经消除的世界,还需要一个国家吗?这是马克思理想国中的终极政治形态。国家的起源在于分工和私有制。这个定义包含着深刻的智慧。柏拉图主义对公平的定义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分工的本质,即维护国家和社会存在的本质,这就是集体主义。
对国家概念看似简单的理解,隐藏着极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之前对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解读明显是反政府的,渴望组建一个绝对的小政府,让自由的人们团结起来,为所欲为。会有什么后果?很明显,干涉主义必然上台,国家越来越大,美国只能跟着干涉主义走。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1.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形成、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
2.民族和阶级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历史现象,民族问题和阶级问题是两个不同的问题。
3.民族问题是整个社会发展问题的一部分。
4.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平等团结各民族,反对民族歧视和压迫。
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理论或原理,由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发生和发展、宗教的起源和消亡条件、宗教的社会功能和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宗教的态度等组成。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后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在理论上,揭示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消亡的规律,分析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其与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在基本政策方面,阐述了工人阶级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提出了一系列处理宗教问题和宗教关系的策略和方针。宗教观的核心是如何看待宗教,如何对待宗教。前者属于认知的问题,后者属于方法的问题。与其他宗教理论的主要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和研究宗教的本质、根源、社会功能和发展规律,是我们认识宗教和宗教问题的科学理论。
研究证明,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活动始于他们对宗教的认识和批判,他们对宗教的看法散见于他们的诗歌创作和书信往来中。从他们当时形成的思想来看,主要是宣扬人的主体性和对自由的追求。他们认为,社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有自我意识,只有人的自我意识才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可以与人的自我意识并列的“神”。虽然他们的世界观从有神论转变为无神论,而且他们在当时也不是宗教和宗教问题的专家,但是他们能够很好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武器”,特别是随着《基督教的本质》一书的写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等,逐渐形成了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马克思在19世纪中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回答了“什么是宗教”(即宗教的本质)的问题。他在
马克思的挚友恩格斯对宗教的本质也有过类似的论述,从青年时代起就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宗教问题的论文。他分析,最初的基督徒来自哪些人?他认为,作为一种革命因素,最初的基督徒来自下层人民中的“受苦人”。他指出,宗教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直接反映经济基础,而是被一系列中间环节所模糊,采用了人类自我异化的反映形式——折射现象。即通过人们对“神”的敬畏和崇拜,更有利于宣传和传播,成为了一种社会文化,于是出现了宗教。他在《反都灵》一书中写道:虽然所有的宗教都以超人类力量的形式出现,但它们只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的幻想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6]这段话的内涵非常深刻:说明宗教世界是想象出来的,并不客观存在;指出宗教采取一种特殊的“超越世界”的形式,这些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力只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它揭示了宗教崇拜的对象不是一个超越经验的难以捉摸的神秘事物,而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密切相关并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这里,恩格斯一针见血地分析了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根源和社会功能,并将宗教这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区别开来,成为历史唯物主义。
第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俗称历史唯物主义。但这不是马克思自己用的名字。这个名字是马克思的朋友恩格尔在1877年首次使用的。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也被称为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他们称之为“唯物史观”或“唯物史观”。恩格斯在1892《社会主义从乌托邦到科学》英译本的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一词表达了这种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看法。在唯物史观诞生之前,人们总是从上帝的意志、杰出人物的思想或者某种隐秘的原因,即从某种精神因素来解释历史事件,解释历史的发展。其结果要么是对人类历史的曲解,要么是对人类历史的完全漠视。资产阶级历史观以“人”的观点来解释历史,这与中世纪以上帝的意志来解释历史的神学观点相比,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个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特定社会关系而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性的人,或者说是失去感性存在的神秘的“自我意识”。从这样一个抽象的人出发,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必然归于人性的善良或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和人们想象、思考的事物来解释历史,因此不可能正确认识历史和历史研究的对象。
历史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不同于以往所有的历史理论。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只是追求自己目标的人的活动。但是,历史唯物主义说,人不是处于某种幻想的孤立和孤独中的抽象的人,而是在现实中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只不过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的一切性质和活动总是取决于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只有从使人变成这样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来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上描述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其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具体的社会科学侧重于社会生活的某个局部领域和某个个别方面不同,它侧重于研究社会整体和整体的一般结构和发展规律。它的任务是为每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有其特定的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 * *资本主义社会。
5.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马克思对“文化”的定义提出了“扬弃”原则。文化与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密切相关。可以说,历史创造了文化,文化以某种方式展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