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第一,深入挖掘历史课本中的爱国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与中学其他学科相比,历史课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充分挖掘历史教科书中的爱国史料,有助于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总结历史教科书中包含的爱国主义材料,我得出以下结论:教科书中的爱国主义材料有三种,显性的、隐性的和中性的。为祖国发展而献身于科学研究的杰出科学家的事迹,为丰富人民文化生活而努力的文艺工作者,为抵抗外来侵略而流血牺牲的民族英雄,为推翻反动统治、建立新制度而前赴后继奋斗的革命家,是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材料,为国家发展默默奉献的广大人民群众的事迹,思想家提出的理论,是隐性的爱国主义材料,是历史事件、历史图片、历史遗迹。根据以上分类,在历史教学中,我采用显性爱国材料直接展示、隐性爱国材料挖掘、中性爱国材料赋予情感的策略。通过挖掘历史教科书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倍增。

二、从历史文物中感受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优良传统,也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由于历史是过去的事情,学生缺乏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很难理解历史上发生的事情,给历史教学带来很多困难。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历史,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历史地看待历史问题的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历史素养。比如我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参观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就有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们从雄伟的军阵中感受到秦国吞山河、横扫六国的气势,从生动的兵马俑造型中感受到先辈们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从旅途中感受到祖国的辽阔和壮丽。目睹了广袤的黄土高原,来自江南水乡的同学们也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一种民族自豪感。爱国不是虚幻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应该是空洞的口号,而应该有实际内容。学生要从学习中走向广阔的社会,从接触历史文物中获得历史感,从历史感中升起民族自豪感,从而形成爱国情怀,这不是简单的课堂教学所能达到的。参观历史遗迹为历史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第三,从角色扮演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新课程改革由于教师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改变,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合作学习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了学习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感知历史到理解历史,从理解到体验,进而探索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角色扮演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有效方式,学生发言是角色扮演的方式之一。演讲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功能。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我在历史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讲授课本中的爱国材料。比如2011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我组织学生以“缅怀先烈丰功伟绩,90后做了什么”为题进行讲座。学生利用辛亥革命的史实查找资料,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这个演讲很有成果。学生不仅掌握和深化了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知识,也使爱国主义教育深入人心,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

第四,通过讨论明辨是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讨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是历史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它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合作意义和合作能力、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有效方法。比如学习洋务运动后,我组织学生讨论对李鸿章的评价。有学生认为李鸿章是民族败类,是汉奸,拿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为证。这些条约使中国主权残缺,中国经济更加萧条,人民生活极度贫困,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殖民地。有同学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李鸿章是英雄,他领导洋务运动的史实证明,他引进了外国先进技术,在中国创办了现代军事工业和现代民用工业,在中国创办了现代海军,创办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表现出一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李鸿章创办了近代历史上第一支海军部队和一些军民企业,促进了中国近代军事经济的发展。有学生进一步补充:李鸿章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是个人行为,他代表的是清帝,他的罪应该加在清政府身上,而不是由李鸿章承担。这场讨论增强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引发了一个关于历史和历史教学中评价人物的标准和方法的问题。学生增强了证据意识,树立了综合观,掌握了评价人物的标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讨论问题时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