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篇关于家族历史的文章。
陈
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是新时期作文教学的强烈诉求。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追求个性,创造性表达”正是这一诉求的基本体现。张文质老师指出:“教育最终通过完善学生的人格来实现整个民族和社会的创造力。"
作文是一种独特的精神创造活动,文章写作的个性是创造和创新。个性与创造力密切相关,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刘西庆教授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人格或人格的强弱决定了他是否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精神的高低;另一方面,一个人有没有创造精神,有没有创造精神,恰恰反映了他有没有人格,人格的强弱。“我们相信人类的个性和人类的主题总是统一的。一个有个性的人,一定是一个独立的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可见,性格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个性,要树立个性化教育的基本理念,个性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它面对独特的生命个体,通过采取适合每个独特生命个体的教学方法,挖掘个体生命的潜能,促进每个生命个体的自由发展。根据张建军教授在《生活与教育》中的论述,个性化教育具有以下特征。
1,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2.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使个性发展的过程成为独立自由的过程。3.创造条件展示生命的潜能,让生命的潜能得到自由而充分的开发。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格培养的前提应该是尊重差异和自主选择。只有获得尊重,学生的“生命潜能”才能得到发挥。我提出的“大语文作文”的教学理念是“立足生活,写作内容无禁区,写作形式无禁区,写作语言无禁忌,追求真善美为两翼”。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写作中有选择内容、形式和语言的自由。其实作文教学只有坚持这种自由人格的培养才有可能。
毋庸讳言,目前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培养有一种伪个性化的倾向:
第一,写作缺乏真情实感。我们说“个人化”的条件之一是“求真”,而能够表现自己作为公民的气质是实现个人化目标的前提。试想,一篇充满荒诞之词的文章,如何体现其个性?没有表现出它的真实观察,而只是凭想象;他没有表现出惊天动地的情怀,只靠装饰;他不表达他所知道的,他甚至不是他自己。他的个性如何体现?请读一篇题为《感受青春》的短文。
“青春——作为我们令人羡慕的资本,如果你一味地固守这种资本,沉迷其中,那么你注定会失去多彩的青春。请从现在开始放飞你的青春!毕竟“花开会再开,青春不再来”!我们输不起
青春就像波澜壮阔的大海。作为主角,我们应该像海燕一样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高高翱翔,而不是像蝙蝠一样在悬崖下瑟瑟发抖,眼神涣散。当风、雨、雷、电汇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要像黑精灵一样把激昂的号角吹向风中。即使雨水打湿了他们的翅膀,我们也要开辟自己的晴空。用自信和勇气写出一首震撼人心的歌!
青春就像一架钢琴。只有你刻苦勤奋地练习,沉浸在汗水和泪水中,才能奏出惊心动魄的优雅乐章!青春,作为我们生命中多彩的夏天,需要我们用沸腾的热血燃烧青春,在清澈的夏日天空下起舞,点亮我们的青春。让这场斗争成为我们记忆中永恒的美丽。
请带着信心和勇气努力吧!只有这样,你才能为青春画上最美的一笔,才能表现出你波澜壮阔的人生,才能奏出一曲激情澎湃的人生交响曲!"
这篇文章,写的是青春的感觉,一共四段* * *,整篇文章都用了比喻,可谓文采横溢。它是青春激情的产物,但只是一种“阶级”的体现,而不是真正的个性化表达。如果我们把它丰富多彩的文字和辉煌的形象拿出来,我觉得自己一无所有。从这样一句鹦鹉学舌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的只是一种空洞的宣言,而没有真正个性化的展示。真正个性化的表达,应该有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体验。没有“真”这个核心,就没有人格可言。
什么是个性?朱智贤先生主编的《心理学词典》将“人格”定义为“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的表现一定是个体独特的内在潜能的外在表现和提升,并且以真实为核心,真正具有人格。刘西庆指出:“个性化——构图是精神独创性的凝结。“而且原文一定是真的。
其次,缺乏主体性。主体性是人是主体的规定。主体性的内涵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英国学者迪尔登在《自主智力》一文中指出,自主具有三个特征:“做出独立的判断,批判性地反思,这些判断的倾向,以及根据这些独立的、反思性的判断整合思想和行为的倾向。”写作中的主体性是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适合表达该内容的文体形式和自己的语言。他们不仅是老师,是老师,也是考试,把写作当成生活感受的真正自然表达。只有这样才能是个性的表现。目前学生写作缺乏自我,失去主体。他们对事物没有独特的观察、思考和判断,没有独立表达思想、内容和形式的权利。他们只能遵从老师和考试的要求,文章成为一个充满虚伪、没有自我的空壳,无法表达和塑造自己的人格。但是,在我们的作文课上,在各大书店的众多写作指导书中,大多只从表现形式上谈“个性”的表现,这其实是对学生个性的绑架。哪里有什么主观性?请看西南师范大学以贾平凹为书名、阿来为顾问出版的《个性写作》一书中对“个性化语言的表现形式”的表述:一是栩栩如生,二是情景交融,三是具体生动,四是创新模式。我真的不知道这样的语言叫人格。文学语言的要求是什么,哪种文体不是?把一个普通的东西定义为“人格”不是严重误导吗?个性化语言是个体独特气质的展示,是个体独特生命精神的再现,是个性和品格的彰显。它与人最深处的东西紧密相连,学生永远不可能仅仅通过对学生指指点点来表现自己的个性。李白的清新淡雅,与他“污水出芙蓉”、“呵,我怎能庄重地向高官厚禄卑躬屈膝”的主体精神有关。杜甫的苦闷和失意是由他的漂泊生活和儒家思想的独特情怀培养出来的。只有准确、生动、场景交融,哪里能做到?
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要把握好“求真”和“自由”两个方面,我在其他文章里已经涉及到了,现在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