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风景区的人文历史
唐武宗李严在会昌(841-846)统治时期,提倡道教,排斥佛教。此时的九华佛教正处于衰落阶段。
宋代时,九华佛教略有发展。除恢复唐代修建的佛教寺庙外,还修建了净居寺、圣泉寺等6座寺庙,使九华山的寺庙增至25座。
在元朝短暂的九十年时间里,九华山的佛教并没有很大的发展,因为祖师赤沃文碧烈信奉佛教中的喇嘛教,拜西藏为师。
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朝廷赐金修建花城寺,宣德二年(1427)、万历十一年(1583)、三十一年(1603),又赐金修缮主庙花城寺和体殿。明代建有天台寺、寺、德云寺、真如寺、华云寺、长生寺、龙寺、肇兴寺(即百岁宫)等30余座寺庙。
清朝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巡视江南,多次重金修缮花城寺,并赐“御笔”匾额。此后,九华佛教进一步发展。有许多寺庙和僧伽;
咸丰八年(1858),太平军与清军在九华激战,许多佛寺毁于战火。战后,清廷当局出于政治需要,支持恢复佛寺;
光绪年间,坎罗吉、百岁宫等寺庙三次获赠《龙集》(《藏经》)一册;
辛亥革命后,寺院此起彼伏,仍维持佛教名山的局面;到抗战前夕,原有佛教寺庙170座(小寺庙除外),除去已废弃的53座,共有117座;
抗日战争爆发时,许多古寺被放火焚烧,学宫、九莲寺、佛历、东亚寺等佛寺和寺庙玉斗化为灰烬,损失惨重。
解放后,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得到尊重,寺庙和名胜古迹得到保护,佛寺收藏的历史文物得到妥善保管,宗教活动正常进行;
1966年开始的“文革”十年间,九华山的佛教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寺庙、佛像和历史文物遭到破坏,宗教活动被迫停止。
21世纪,九华山对外开放,到景区游玩的海内外游客和九华山拜佛的佛教信徒络绎不绝。名胜古迹得到恢复和保护。现存古寺建筑78座,主要殿堂均已翻新。整座山佛寺供奉着1500多尊雕刻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