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战的两个作用是什么?
地道战有两个作用:一是有效保护自己,二是有效打击敌人。
地道战的历史背景: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艰难阶段,日伪军的“扫荡”计划日趋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实力,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开始挖掘和利用坑道与日伪军作战。
初冬,庆元县冉庄民兵先在他们家挖了一个单口暗洞(俗称蛤蟆蹲),很快被日伪军破坏。民兵把一个单口隐地道改造成了可以进出的双口隐地道,但还是无法有效作战,大部分地道都被破坏了。
战术的产生:
1939年初,日军侵占冀中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后,经常包围村镇,一次次引发血案。惨痛的教训迫使澧县的抗日军民不得不想出一个好办法来躲避敌人的突然袭击。
战术的应用和推广;
战术应用:
从1943开始,地道战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冀中平原和冀南一些地方,逐渐形成了连接房屋、街道、村庄的地道网,形成内外防御,相互配合,攻击敌人阵地。地道战开始后,敌人也想尽办法找洞,放火,放水,放毒来破坏。
但是,党领导群众不断改进隧道,使之更加完善。为了使敌人难以发现洞口,除了对群众进行必要的秘密教育外,还把洞口巧妙地隐蔽起来,用墙壁、锅碗瓢盆、水井、土炕盖住。
战术推广:
地道战打响后,冀中军区政委程派工作组到澧县视察。随后冀中党委书记黄靖、司令员吕正操向时任政治局委员、华东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汇报了澧县地道战情况。
刘少奇称赞了地道战,并指示从当地实际出发,发扬地道战战术。1942年3月,冀中军区下发《关于开展地道战的指示函》,在冀中全境推广地道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