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起源的历史故事,周村的传说。

你知道秦川、八百里和Xi安是黄土地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你知道五口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光十色的外国市场,连接湖海,丝绸运销海外;你知道苏杭胜似天堂,丝滑如吴越女子。......

但是,你不知道,在山东淄博的西部,有一个地方,北临黄河,南临泰山,西接省会济南,东临青岛、烟台。在这里,家家户户织布席地而坐,丝绸给人以厚重典雅的印象,与伊一江南相映成趣。千百年后,在齐鲁大地上,它像一颗被历史散落的沧海明珠。这是周村。

周村丝绸,是出自七仙女之手吗?

周村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虞陵侯国。这里是继古炎帝酷鸠家族之后,齐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史料记载,榆陵是我国蚕桑丝绸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榆林古城算起,周村丝绸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但周村丝绸成名的时间节点,不免让人有了另一种猜想。

在神话故事中,一个孝子董永为他父亲的葬礼触摸了天空中的七个仙女,这件事发生在那一年的郁陵城,也就是今天的周村。七仙女是王母娘娘的第七个女儿,是众多仙女中最心灵手巧,最擅长编织的。七仙女私嫁董永百年。婚后,他们织了十匹锦帛,赎回了董永。虽然最后玉帝大发雷霆,七仙女不得不回天,但她的织布机和纺织技艺却留在了周村。

董永的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董永死后葬于周村镇东南大埠山上的墓,至今未变。这不免让人猜测周村丝绸的逐渐繁荣与七仙女的奇迹有很大关系。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周村就开始形成家庭手工丝织作坊。“万”在成语“万奇禄茂”和“纨绔子弟”中,指的是古代周村生产的一种高级丝绸制品。与其说西汉董永的故事是周村丝绸繁荣的开端,不如说神话传说间接反映了当时周村人从事纺织的繁荣。

它从丝绸开始,成为一门生意,最后繁荣起来。

从丝绸开始,周村逐渐有了自己的故事和历史。

明清时期,周村成为全国丝绸生产中心,集蚕、烘煮、缫丝、制丝、织丝、浆染等专业手工作坊达数百家。民谣“桑植满田,家家养蚕;从机器一步步走来的声音和家家户户织绸缎,可以看出周村丝绸业的繁荣。也是在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版图北移,统治者更加重视山东的地理、经济、政治地位。清代关马路的修建,众多交通工程的完善,众多皇帝的视察,使山东南北交通线经过周村,成为连接济南府、青州府、泰山、沂蒙山区的重要转口港。

周村从一个专营丝绸的小村庄和一条只有几家商店的街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商人和居民。屌丝的力量就像火花,在交通和位置的帮助下爆发。烟花、春贝、繁华商业、百货云集。这样,周村内陆就有了“旱码头”的名号,甚至被称为“山东唯一的市场”。

放眼今天的周村,不难发现大大小小青砖灰瓦的店铺在三条主要商业街上一字排开。在丝绸的带动下,除了各种“香”字招牌的丝绸店,经营药材生意的“德字号”等许多商号、金店、银行也争相聚集于此,寻找商机。

全国闻名的大德通、大德诚、日升昌等山西银行纷纷在此开店。不到五米宽的银市街上,金光闪闪的元宝和叮叮当当的银币、铜钱被吞进吐出,算盘噼里啪啦的声音传遍大街小巷,可谓“钱如流水,闹市银铃响”。就连当年乔家大院的主人也需要在这里找个店面。外商蜂拥而至,白银市场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

如今走在周村街头看到大大小小的店名,百年老店瑞福祥,大染坊的拍摄地,古朴的状元府.....依然能感受到“东方之都”昔日的优雅。

带着血泪,看着今天婀娜多姿的身影,丝路源头重现。

也许是周村在国内外太出名了,太吸引眼球了,这种美丽和繁华也解除了侵华日军的野心。一战后,日本将周村列为经济、文化、军事侵略的重点对象。抗日战争爆发前,周村商埠有100多日本商人。

1937年,日军占领周村,将其作为驻军场所、物资储备供应基地和调度转运枢纽。周村民族英雄马耀南以民族大义为己任,组织人民成立抗日武装,与侵略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直到1945抗战胜利,周村终于回到中国人民自己的手中。

我无法想象,古往今来的丝绸商人都经历过怎样的枪林弹雨,盛产丝绸这种最弱小最娇弱的商品的周村人是如何拿起镰刀和斧头抗击洋枪的。总之,岁月流逝,血泪闪耀,周村不再那么漫不经心和单薄。

1949年,开国大典上,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在这样一个庄严而隆重的时刻,周村再次出现了。近代著名商人孟洛川,创办了知名的民族商号“瑞蚨祥”,被誉为“东方商人”,从周村出发,把这里的丝绸带到了全国各地,也让周村出生的“瑞蚨祥”成为了第一面国旗的制作者。

今天的周村,历史已死,无论是曾经的荣耀还是痛苦。当我漫步在这个百年商埠时,我被另一个全新的场景所吸引。旗袍女子穿行在这个古镇,像山溪间的小溪,细细流淌,润物细无声。那份优雅与恬静自不必说,是周村丝绸赋予他们岁月芬芳的气质。微笑着回首,依稀可以看到当年周村的繁华与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