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讲一些关于春节的习俗和典故。

自定义:

1,年夜饭

除夕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每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顿饭。十二点一敲,我们就开始吃饺子,所以这是一年的时间,这意味着新旧交替,一天的时间到了。

2.守岁

守岁是旧年最后一夜熬夜迎新年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忍年”。在古代,守岁有两层含义:老人守岁即“辞旧”,表示珍惜时间;年轻人保持年龄是为了延长父母的寿命。

3.新年快乐

据明代陆容《园杂记》记载,迎接新年的习俗最早于明代在京都实行。和官员打交道,不管认识不认识,都要拜对方,而百姓拜的是自己的亲朋好友。在清代,春节时流行送“拜盒”,即把新年贺卡装在精致漂亮的装饰盒里送给亲朋好友,以示庄重。如今,民间“拜年”已经成为一种传统习俗。亲爱的朋友和同事互相拜访,互致问候。

4、压岁钱

在春节期间给孩子们一些压岁钱是中国的传统民俗。压岁钱里都是长辈对晚辈的祈福。粤语中“送红包”叫“派礼是”:“派”指定送,“礼”也是红包,表示给后辈带去祝福和好运。

典故:

符涛传奇

《玉烛集》和《燕京岁志》中记载,门神的原形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关于符涛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独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棵巨大的桃树,枝繁叶茂,蜿蜒三千里。桃子又大又甜,如果人们吃了树上的桃子就可以成仙。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个蓝脸獠牙、红头发、绿眼睛的幽灵试图偷走仙桃。桃林的主人申屠和雷宇用桃枝打鬼,用草绳绑鬼,喂老虎看山。从此两兄弟的名字吓鬼,死后成为专门惩恶扬善的神仙。

后人在一块一寸宽、七八寸长的红木板上,画了申屠和雷宇两个神仙,以驱鬼辟邪。这种红木板被称为“符涛”。随着时代的变化,符涛本身也在变化。后来,人们在符涛上写下了两位神仙的名字,而不是肖像。后来发展为“题写符涛”,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义对应的短诗题写在符涛上。据说这就是春联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