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石历史

中国,一个中华玉文化,是世界上主要的产玉国。它不仅开采历史悠久,而且地理分布广泛,储量丰富。

据《山海经》记载,中国有200多个玉石产地。

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一些玉矿已经枯竭,但一些著名的玉矿仍在被大量开采,为我国玉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

比如《山海经》里描写的东北的医巫闾山。千百年后,这个地名不变。现在辽宁营口产滑石。

中国最著名的玉石产地是新疆和田。

和田玉最丰富,颜色最鲜艳,质量最好,价格最高。是中国古玉的重要原料来源。历代皇室都爱用和田玉研磨机。古丝绸之路最初是玉石之路,后来向西延伸。

除了和田玉,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也是中国玉的常用原料。

中国人眼中的玉是独一无二的,已经超越了单纯分类学的范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

早在近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玉。

一般认为,古代人在制作和使用石器时发现了玉石这种矿物。

它比普通的石头更坚硬,所以人们用它来加工其他的石头制品。

它还具有与众不同的色泽,晶莹可爱,所以人们慢慢地把它作为一种装饰品,所以起初有“美石为玉”之说。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有些“美石”具有特殊的性质,于是从“石”中分离出来,称为“玉”。

玉雕也有独特的性能。在金属精工发明之前,玉石是用间接研磨法雕刻的,也就是用器皿带动玉砂研磨玉石。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由于玉器数量不多,加工难度大,只有氏族首领、祭司等少数族群中的头面人物才有资格佩戴和使用这种耗费劳动力的物品,进而使其逐渐演变为礼器、祭祀器皿或图腾。

正是在这个漫长而缓慢的演变过程中,玉从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石头变成了代表权力、地位、财富和神权的象征。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繁多,有玉琮、玉璧、玉玥、三叉玉器、串玉饰等。

以体积大而自豪的良渚玉,显得深邃严谨,对称与平衡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尤其是浅浮雕的装饰手法,尤其是线刻手法,已经到了后世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

最能体现良渚玉雕水平的是玉琮和兽面羽的描写,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人物高深莫测。

红山文化与良渚玉相比,方玉少见,但以兽形玉和圆形玉为特征。

典型的器皿有玉龙、玉兽形摆件和玉环形器皿。

红山文化的玉雕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雕工匠只需几刀就能熟练运用玉料,把握物体的造型特点,将物体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

“神似”是红山古玉的最大特点。

红山古玉,不求胜大,但求精美。

从大多来自大中型墓葬的良渚、红山古玉分析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玉器不仅有祭祀天地等几种用途,还可以辟邪,象征权力、财富、尊严等。

从一开始,中国的玉器就有一种神秘的色彩。

玉器

传说中的夏朝是中国的第一个阶级社会。

随着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传说逐渐成为现实,夏文化也在不断被揭示。

夏代玉器的风格应该是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向殷商玉器的过渡形态,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可以看出这一点。

二里头出土的七孔玉刀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多孔石刀,雕刻花纹有商代玉器双线轮廓的渊源,应为夏代玉。

商朝是中国目前发现的第一个有文字的奴隶制国家。

商文明不仅以庄严的青铜器闻名,也以众多的玉器闻名。商代早期玉器较少,切工普遍粗糙。

商代晚期安阳殷墟女墓出土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为礼器、礼器、工具、器皿、装饰品、杂项等六大类。

商代玉器工匠大量使用和田玉。

在商代,出现了一些实用的器具,如簋簋和蓝宝石簋,它们模仿了伊一青铜器。

动物和人物的玉器比几何玉器多得多,如玉龙、玉凤、玉鹦鹉等,表情各异,外形美观。

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态各异;很难分辨是主人、奴隶还是囚犯。

中国最早的美玉——玉龟出现在商代。

最神奇最成功的是商代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圆雕作品。此外,玉器工匠还利用双线平行的凹雕线(俗称双钩线),有意识地在两条母线之间呈现一条公纹,使公、母线同时发挥强而有力的作用,整个花纹变化得尽善尽美。

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阴线的单调,又增强了图案线条的立体感。

西周玉器在继承殷商玉器双线写生技法的同时,创造了用粗坡线或细阴线雕玉的雕刻技法,在鸟形玉刀和兽面玉饰上熠熠生辉。

不过总体来说,西周的玉器没有商代的那么活泼多样,反而有点死板,太正式了。

这也与西周严格的宗法制度和礼仪制度有关。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诸侯争霸,学术流派争鸣,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玉雕艺术异彩纷呈,堪比当时地中海盆地的希腊罗马石雕艺术。

东周时期,皇室和各路诸侯为了自己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

他们佩戴玉饰,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者君子。

“君子无故,玉不离手”,这让每个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饰,尤其是腰间的玉佩系列。

因此,当时的于佩特别发达。

大量的龙凤虎造型的玉佩能体现时代精神,呈S形,富有动感之美,具有浓郁的中国风和民族特色。

花纹中有隐谷线,镂空手法,地面施单阴线钩线或双阴线叶线,饱和和谐。

蛇头上的玉饰和鹦鹉的拱形头反映了春秋时期玉雕和玉佩的水平。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玉佩和河南辉县谷玮村出土的大黄佩,都是用几块玉拼成一个完整的玉佩,是玉佩战国时期难度最大的工艺。

玉带钩和玉剑饰(玉剑)是此时的新玉器。

春秋战国时期,和田玉大量输入中原,皇室诸侯竞相选择和田玉。故宫收藏的挂玉灯,是标准的和田玉。此时儒生将礼仪之学与和田玉相结合,用和田玉体现礼仪思想。

为了适应统治者对和田玉的喜爱,将传统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观念与和田玉的理化性质相比较,进而产生了“君子胜于玉”的理论,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

“提取玉的属性,赋予其哲学思想,进行道德教化;安排玉的形状,赋予其阴阳思想,使其具有宗教性;比较玉的尺度,给它一个衔级,把它政治化。

”(郭保军《古玉新解》)是对当时礼学、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论总结。

这是玉雕艺术在中国经久不衰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中国有7000年的玉器使用历史和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这为中国赢得了“玉国”的美誉。

中国古代玉器的历史之早、持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造型之多、工艺之精湛、影响之深,是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企及的。

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崇玉爱玉的民族心理,对玉的神化、灵物观念、特异功能观都根植于此。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文化本身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著名学者李约瑟甚至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对玉的喜爱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征之一,它激励着雕塑家、诗人和画家。”

玉在中国文化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内涵。

汉书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和石都是美丽贤惠的。

所谓五德,是指玉的五大特性。

凡是质地坚韧、晶莹光泽、色彩艳丽、组织致密透明、声音舒缓深远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

按照这个标准,古人眼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宝石等彩色石质玉。

所以,在鉴赏古玉的时候,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鉴别优劣,更要有历史的眼光。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道出了切玉的真谛。

事实上,自然界中出类拔萃的玉石并不是雕琢出来的,而是用金刚砂、应时、石榴石等硬度高于玉石的“解玉砂”,辅以水,打磨成设计好的成品。

所以用行话来说,制玉不叫雕玉,而是治玉,或者说是切玉、磨玉、磨玉。

切玉技术高超,但处理玉石的工具简陋。

直到现代,中国人一直使用传统工具,如线锯、钢和熟铁制成的圆盘、圆轮、钻孔机、半圆盘和木制车床来制作玉器。

在铁发明之前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大多数工具甚至是用木头和竹子、骨头和砂岩制成的。

如此原始的工具能制作出如此精美的玉器,真是奇迹。

我们看到的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刀、于夫、玉针等玉器。

然后出现了玉质礼器(礼器),比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戟,还有一些象形玉器,比如红山文化的玉龙、玉猪,应该是作为民族图腾制作的。

这一时期的玉器并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玉,可能是玉,也可能只是漂亮的石头,比如与变质大理岩矿石共生的透闪石矿石。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在我国主流文化区已经很难见到玉器工具,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玉器明器和玉器配件的出现,如商代木昊屏出土的玉龙、玉凤、雨荷等。

此时,软玉已被广泛用于制作器皿。

从秦汉到隋唐的第三代,玉器一直是皇帝和贵族的专属装饰品。

宋代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由于手工业的技术进步,玉器加工变得更加方便快捷,玩玉赏玉之风盛行。

这时,大量制作精美、加工精巧、构思奇妙的玉器和玉佩出现了。

明清时期,玉器的制作和鉴赏达到顶峰,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从玉头针、玉扣到整块玉屏、玉山、玉舟,应有尽有。

王公贵族经常用玉制作日常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壶等。

一般来说,白玉(尤其是新疆产的羊脂白玉)最好,其次是黄玉、蓝宝石、杂玉(如南玉、河南玉)。

玉在清初传入中原,其令人屏息的绿色立刻赢得了国人的心。

翡翠制成的翡翠饰品非常受欢迎,已经成为人们争相追逐的时尚。

但在传统中国人眼里,翡翠做的玉饰远不如古玉。

时至今日,如果我们拿起一块玉,只会评价它的颜色、质地和制作。

但是当我们看到一块古玉,欣赏它的形状,它的深颜色,它的材质,我们心中会感到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因,古玉蕴含着中国五千年文明的沉淀和中国人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