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迫降》改编自真实故事吗?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什么?

《紧急迫降》改编自一个真实故事。改编自中国航空史上第一次成功紧急迫降的真实事件,发生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

在南部某城市,一架麦道客机起飞后发现起落架失灵,机组人员未能启动应急系统放下起落架。市委、民航领导及时赶到现场,指挥飞机脱困。飞机用各种方法都无法放下起落架,只好紧急着陆。

紧急着陆的背景:

电影《紧急迫降》里演的是飞机B-2174,真实的飞机号是B-2173。公司:(原隶属于东航)。

中国货运航空有限公司飞机型号:麦道MD-11发动机编号:PW4460备注:于9月1998日成功迫降上海虹桥国际机场,为中国民航首例。

这件事之后,被拍成了电影《紧急迫降》。B-2173迫降后改装成货机,属于中货航。现在光荣退休了。)?[2-4]?对于这部电影的剧本来说,首要的问题当然是电影叙事“类型”的选择。这包括两个层面:第一,要不要写一部类型片?第二,应该写成什么样的电影?

之所以选择第一种,是因为故事有其真实的物质基础,而处理这种真实的物质至少有几种完全不同的方法。

第一,要把它写成娱乐片,需要设计自己的体裁,按照娱乐片的叙事规律写剧本;二是将其编成宣传片,拍摄成专题片,宣传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挽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英雄事迹——善举。

除此之外,当然还有第三种选择,也就是前两者的折中。

进一步说,如果选择电影写作的体裁,还有一个选择什么体裁的问题。这个选择看似简单很多,其实也不一定。就此次事件的“类型”而言,也有多种选择:一是惊悚片类型,二是灾难片类型,三是中国特色的“抢险救灾”类型。

作为一部惊悚片,它没有像《生死时速》、《难以飞翔》等电影中那样明显的敌对因素——既没有在汽车上安装定时炸弹的恐怖分子,也没有被判死刑的劫机者;作为一部灾难片,它没有像大地震和龙卷风那样真实的灾难结局。看来只能选择“抢险救灾”了。

从已完成的影片来看,很明显《紧急迫降》想克服素材的困难,打破类型片的刻板印象,把这种有真实背景和感人故事的素材,写成一部既有纪录片特色又有可看性或类型片特色的影片。

它最终选择的——或者说“创造的”——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体裁。如果要命名的话,可以叫《颤栗》。

其中,有一些灾难片的因素(迫在眉睫的空难),但空难只是作为影片故事的潜在可能性和悬念,最终以想象的形式呈现在银幕上;同时还有一些惊悚因素,作为电影的剧情发展动机和叙事走向,结果是没有危险,过程是没有危险的。

纪录片中也有一些因素,对飞机上下减灾除险的具体过程进行了准确细致的描述;最后,当然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取向,即领导关怀、多方合作、同心同德、共同减灾,从而把一场可能发生的大灾难,变成一曲救灾颂歌和人间真情。

换句话说,《紧急迫降》这部剧的思路就是在体裁选择上全盘考虑,下大力气调和妥协,准备不同体裁元素的“鸡尾酒”。从好的方面来说,这是中西结合的风格。

扩展数据:

紧急着陆的故事简介:

秋天的机场很繁忙。各航空公司的客机正在这里有条不紊地起降。一架载有137名中外乘客的B2174 MD-11客机呼啸起飞,飞向北京。

机舱里,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充满了第一次坐飞机的新鲜感;一个业务员带着他随身携带的维持企业命运的满满一箱现金安然入睡;那位带着老花镜的书生模样的老人,静静地看着手中的线装书;吃奶的孩子通过空姐把奶瓶里的牛奶冷却后就不哭了。

乘务员微笑着热情地为乘客服务,机舱内充满了和谐温馨的气氛。然而,谁也没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危险正降临在他们身上。

飞机起飞后,机长李发现飞机起落架信号灯异常,飞机起落架无法放下,意味着客机将无法降落。如果危险没有及时消除,空难和死亡的悲剧可能会发生。李立即向地面塔台指挥员报告了这一情况,并请求返航。

蓝天飞行部总指挥让李穿过云层和后起落架着陆飞行,试图把前起落架扔下去。然而,李做了上述动作后,还是没能放下起落架。

在这关键时刻,市领导赶到塔台,与相关人员一起研究飞机降落方案和救援措施。刹那间,59辆消防车、20辆救护车、4座灯塔、25辆工程车赶到现场。

机舱内,机长和乘务人员沉着冷静,从容有序地带领乘客到机舱后部。以至于客机重心后移,试图减轻机头重量,紧急迫降。但此举的危险系数极高,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随着总指挥的分析和描述,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出现在大家的眼前:机头掉在地上,导致底部凹陷,冒出火花,导致爆炸;飞机失控,冲出跑道,撞上航站楼,机毁人亡,惨不忍睹...

客机缓缓向机场下降,机场周围警示灯闪烁,消防车一路跟随,跑道紧急喷洒泡沫,各种应急救援救护车辆待命;市长和机场指挥中心的总指挥正在机场跑道上等候和开会...

关键时刻终于到来了。客机能安全着陆吗?机上乘客能脱离危险吗?客机在迫降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紧急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