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与活字印刷术发展有关的代表性人物、事件和印刷品。(不少于1000字)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作单字的正反字符图案,然后根据原稿选取单字,排列在字模盘中,上墨,印刷后再去掉字体,以便下次排版时再次使用。北宋时期(1041-1048),中国的毕升(?-约1051)活字印刷术用泥活字的发明标志着诞生。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家,比德国的j .古腾堡印刷活字书早400年左右。

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他于清朝(公元1041-1048)在宋仁宗制作了粘土活字,并进行了排版印刷,从而完成了印刷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陶土做一个同样规格的坯,一端刻上反身字,字的高度与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高,然后用火硬化,成为一个单独的陶土活字。为了满足排版的需要,在同一个版本中重复出现时,通常会有几个甚至几十个常用词供使用。遇到生僻字,如果事先没有准备,可以配合系统使用。为了方便挑词,把泥活字按韵放在木格里,贴上纸条表示。排版时,用一个带框的铁板做底座,在上面涂一层松节油、蜡、纸屑做成的药,然后把需要的粘土活字一个一个挑出来,排在框里。一帧填完就成了版,然后用火烤。当药稍微融化后,用平板把字压平,等药冷却凝固后,就成了版。印刷的时候,只要把墨水刷在盘子上,用纸盖好,再加点压力就可以了。为了连续印刷,使用两块铁板,一块用毛笔,一块用排字,两块板交替使用。印好后用火把烧一下,用手轻轻一摇,活字就能从铁板上掉下来,然后按韵放回原来的木盒里,下次再用。毕升也试验过木活字印刷,但由于木质纹理不均匀,雕刻困难,木活字遇水后变形,难以与化学品分离,毕升没有采用。毕升用泥活字印书的方法,如果只印两三本,就不容易了。如果印几百份、几千份,工作效率极其可观,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还可以大大提高印刷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优越得多。虽然现代的凸版印刷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代毕升的活字印刷无法比拟的,但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一样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我国平民发明家毕升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然而,我们对毕升的生平事迹却一无所知。由于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的名著《孟茜笔谈》对此有完整的记载。但是除了少数西夏文字的佛经,推测是用活字印刷的,中原地区根本没有用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

雕版印刷可以印几百本甚至几千本,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要做到刚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大型书籍往往需要几年时间,存放板材也要占用大量空间,而且经常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不需要重印的小批量书籍就成了废品。此外,刻字中发现错别字,非常难以纠正,往往需要重新刻制整个刻字。

活字制版恰恰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提前准备好足够的单活字,就可以随时拼版,大大加快了制版时间。印刷完成后,活字可以拆卸,活字可以重复使用。而且活字比刻字占用空间小,容易存放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显现出来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发现的出版物《佛说观武守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傅园至崇宁(1100 ~ 1103)时期的活字书。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最早的历史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