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日渐干涸的变化过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河底的沙砾裸露在外,覆盖了整个河床。大大小小的被烈日暴晒,变得干裂,在清澈的河水下失去了往日的光滑和光泽。几株枯萎的水草被硬生生地藏在沙砾中,干枯而充满黑色。只有几条曾经欢快嬉戏的鱼在滚烫的沙石上挣扎着,鱼的骨头满河都是。
汾河流域位于山西省中西南部,发源于宁武县东寨镇管涔山水母洞,全长695公里,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5.3%。流经全省6市45个县(市、区),养育了全省41%的人。从战国时期的秦穆公开始,历史上就有许多关于汾河水资源的记载。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农业用水和城市取水量的快速增长,使得汾河大部分用水量增加,河流实际流量迅速减少。
二、汾河保护措施:
恢复汾河,实现“奔流汾河”,对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重现昔日的美景?一是要保证水源,这可以通过汾河水库对水资源的调蓄、引黄入汾河工程、汾河流域的水源涵养、降水的自然补给来保证。二要保护和净化水源,关闭汾河流域所有破坏地下水层的工矿企业,减少工业污染物排放。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的决定,坚持“五排”,即无排放、减排、定排放(包括定时、定量、定点排放)、净排放、检查排放;要做到“五保”,即保护森林、草原、耕地、文物和水资源质量,同时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山西省已颁布的有关汾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工业污染治理的法律法规。
三、保护汾河的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始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如今,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紧张而对立,整个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因此,必须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文明。为了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护生态平衡,除了经济和法律手段外,还必须依靠道德力量,建立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形成人们坚定的内心信念和强大的舆论压力。生态环境道德是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时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既反映了新阶段道德建设的客观现实和规律,也反映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