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札记
第一,中国早期的新闻事业
(一)报纸产生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报纸产生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源于生存所需的新闻传播。原始社会的口头交流。春秋战国时期,有组织的记笔记、搜集消息的活动。《春秋》曾被认为是一种“废报”,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时政资料,但它不是报纸。汉朝首都开始设立“地”作为传播封建王朝地方与中央之间信息和事件的中转机构,但官方的官报——地报尚未形成。
(2)中国最早的报纸——唐代官报。
中国古代报纸始于唐代。唐政府出版的第一份官报(内容为《宫廷动态》,读者为京城官员)。《开元杂报》出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是已知最早的官报。唐代孙桥的《读开元杂报》一文是这种古代官报的最早记载。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收藏的《敦煌府报》(内容是通知我们这个时代的使臣回义军在朝廷上求见杰夫),出版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1900。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
(3)宋代的“地宝”与“小报”
封建官报在宋代发展很大,当时称为“地宝”、“鲍超”、“地宝”、“晋剧院”、“包壮”,其中地宝是最流行的名称。迪堡的发行方是驻扎在首都的音乐剧院。“地宝”的分配制度:门下省编,颁给赛事,通过进入音乐厅的地方官“报天下”。“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和命令、皇帝的日常生活言行、封建政府的法令和公报、有关官员任免和奖惩的消息、大臣的奏章报(重大军务)。《邸报》的新闻发布受到封建政府建立的严密控制。宋代新闻审查制度:定本制度。(新闻审查制度。公元999年。为了控制新闻发布,音乐厅要把编好的样本送到枢密院审核,通过的样本称为“定稿版”。)宋代的地宝大部分是手写的,小部分可能是雕版印刷的。
“小报”始于北宋末,流行于南宋。当时被读者含蓄地称为“新闻”,是一份非官方报纸。“小报”的内容主要是大臣的笔记和官员任免的消息,“地宝”里没有,还刊登了一些抵御金兵入侵的言论。“小报”的发行者是一些表演者、中央部门的中下层官员和书店老板。它的出版当时被政府禁止了。
(4)明清官报和民间报纸出版的报纸。
明代官报由总政治部发行,清代官报由总政治部和提督官发行。官方报纸的内容通常由掌权的皇帝和大臣控制。清末,通过官书店等单位创办了一批近代政府官报,包括官书店报和政治官报。16世纪中叶以后,明政府允许私报自办。在封建政府的监督下,一些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手稿被出版出售。这些报纸大多位于北京。他们出版的报纸一般叫《北京日报》(有时和《地宝》混在一起)。报社在首都,是从首都发出去的。内容包括三部分:圣旨、政务和官员奏折。报纸室出版的《北京日报》有一个标题。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以后,活字印刷被广泛使用(明末地宝活字印刷是我国新闻传播技术的一大进步)。自明朝中期以来,出版和递送北京报纸已成为一种公开的职业。明末,《北京日报》曾刊登社会新闻。但在政府的严格控制下,清代的“京报”大多只能刊登一些官方允许发布的文件和消息。清朝入关后,北京有十余家报馆,他们出版的报纸仍叫《北京日报》。内容类似于明末的《北京日报》。(晚清鲍静与《金石报》有相似之处)
(5)古代农民起义军和90年代劳动人民的革命宣传活动。
早期农民起义军的宣传手段。明末李自成、张农民军中流行的旗报(布制)、帖报(轻便的方形木牌制)(内容宣传民流通政策,突破新闻封锁,宣传起义军“免税”、“均田”、“迎王不收粮”的政策和纪律,报道战况,起到安抚民心、瓦解敌军的作用)。近代反帝运动中出现的暴露海报、传单、时事海报。义和团运动期间暴露的海报和传单。太平天国时期,出版了大量《天父书简》、《救世歌》等小册子。太平天国时期的墙报(黄纸,手写或印刷。揭露罪行、号召起义、与地主决斗、法令、任免)(都具有传播消息和政治宣传的功能)。洪仁
建立“新闻厅”和发行“新闻篇”的设想,是在太平天国后期提出的。(《资政新篇》提出了办报的主张。标志着中国近代新报纸思潮的产生)
第二,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的报纸活动。
(一)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开始(1815-1839)
中国近代报刊的出现是与外国入侵同时开始的。中国最早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刊和最早用外文出版的近代报刊,都是外国人创办的(中国新闻史上俗称洋报)。外国人在华办报的目的(以传教名义侵华进行宣传)。1815——1842是近代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报刊。1815创办于马六甲的《Chasecular》月刊是历史上第一份近代中文报纸。它的出版发行(七年),它的创始人和主要编辑,它的内容和特点(“宣扬‘真理教’,介绍基督教教义和圣经文章,介绍各国的情况和科学知识——上帝赐予的。有评论,有记叙文,有故事,有诗歌,有对话,有章节,白话文有一点文言文成分。木刻,中书样式,每月一次,免费)。65438年至0827年,第一份英文版广州纪录在广州成立。商报、贷市、期)和1832在广州创刊的英文报纸《中国丛报》(这一时期最长——20年,最丰富、最有影响力的外文报纸,详细介绍中国,受到英美政府的重视)。(第一份外文报纸Bee China-Macau Church * * *,Weekly)这一阶段,几个有影响的外国人在中国从事办报活动:马礼逊(精通中文的英国传教士,第一个创办中国近代报纸的外国人,第一个在《查查》、《广州志》、《中国丛报》研究中国报刊史,主编兼撰稿人查提出了文章写作的四项原则,即文章要短小、通俗易懂、通顺生动)、卡尔·居茨拉夫(1833广州,根据《京华日报》的材料编写的第一份东西方研究月刊——外国人在华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和(美国派出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这一阶段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主要特点(宗教色彩浓厚、外国报纸公开宣传殖民政策、以洋文的态度和口吻讨论中国的各种现象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外国人无法在中国活动,所以报纸传播很小。中文报刊的出版中心在马来半岛,外文在香港、澳门、广州){1)目的是征服中国人的心——从宗教宣传到“知识炮弹”。努力成为中国。3)有从宗教类报纸向非宗教类报纸发展的趋势。
(2)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1840-19结束)
鸦片战争后,中国打开国门,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进一步发展。截至19年底,在华外国人办报数量接近200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外国传教士赞助的。外国传教士创办的几份主要中文报纸:远播的《关震》(教会报纸,但多为时政时评、商情、科学文化)、《六合丛谈》(上海第一份近代中文报纸,英国办事处,1857)、《中西新闻札记》(以介绍科学文化知识为主,宗教文字较少)、教会出版机关广学会的成立。广东学会机关报《世界公报》的出版(原名《中国教会报》,美国传教士林乐之自费创办的中文周刊,于9月5日在上海创刊,1868)。其主要内容(以时事政治为主,宗教宣传较少的综合性期刊)。保卫帝国主义侵略是对中国的“帮助”,介绍“西学”,鼓吹中国的“改革”——“新政”,其编辑出版情况及其社会影响(综合性时事杂志,发行网络覆盖4万个政府教育机构,在学者、知识分子中影响较大),主要编辑、撰稿人为林乐知、提摩西·理查德。对《万国公报》等外国传教士创办的报刊进行分析和评价。(不再像过去那样热衷于“解释基督教”,而是大幅增加时事政治,评论中国时事,推广不公平贸易,商业新闻和评论,广告更多。说明传教和办报是为殖民政策服务的,旨在殖民中国,使其成为西资商品的倾销地,使清朝成为外资国家的附庸。)
(3)多家外国人投资创办的中文日报(1872)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香港、上海、天津和北京投资创办了一批中文日报。这些日报面向中国读者,标榜“为中国人说话”,实际上不时维护外国资本家的政治经济利益。几家主要的外国中文日报。他们当时的影响力。《申报》的出版。它的政策和主要内容(主要是商业新闻,但也包括时政新闻和评论,文学作品和广告),它的创始人和编辑。这些外国人投资的中国日报的新闻业务改革。他们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872,上海,英国商人美查的合资企业,后来变成了一个人。前称申江新报。1949五月停。1913石头两天。很多商业新闻。挤掉《上海新报》:1)立足中国读者,聘请中国人担任主笔。2)降低售价。3)中国报纸史上第一次将新闻、言论、副刊、广告等基本要素合二为一,上下皆可阅,关注重大政治新闻,维护殖民地利益。4)做好配送。5)不要犹豫,用电报电话传递信息,招人交流记忆。7)附上各种补充。8)重视管理。(《新闻》1893二月英国商业丹佛斯,1899转美国商业福开森,关注经济新闻,关注商界,重视管理、广告和销售)
(四)外国人创办的外国报刊和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外国通讯社(1850)。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香港、上海、天津等地创办了大量供外籍人士阅读的外文报刊,使用英、日、葡、法、德、俄等多种语言,总数超过120种。几种有代表性的外文报刊。中国大陆出版的最早的英文日报:《子林西报》(北
中国日报
新闻)(英国商务Xi安门办公室,代表英国官方观点。1850上海,原名北华捷报,1864由紫林洋行接手,更名。由英国领事和工业部支持,代表英国官方观点,101年最长)。它的创立过程,它的政治背景和主张(上海。针对的是外地人和中国的知识分子,但并不迎合普通读者的口味。内容更加明确,煽动政府加紧侵略掠夺,公开支持清政府,反对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中外新闻和地方新闻栏目重视言论,对中外政治关系发表意见。在华教会有通讯员)、其传播网络及其对近代中国政治的影响。外国通讯社在中国的活动。第一家在中国设立分社的外国通讯社:路透社(1872)。外国通讯社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影响
第三,戊戌维新时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办报活动。
(一)中国资产阶级报纸的萌芽(1873-1874)
中国资产阶级的诞生和一些持资产阶级观点的知识分子的政治改革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对报纸作用的认识(论述报纸的各种功能,提出办报的目的是“立言”,强调报纸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要求言论自由,要求国人自由办报),他们的办报思想及其早期的舆论活动。
中国资产阶级报刊活动的开端。最早的中国资产阶级报刊:《赵文日报》(1873爱小美汉口,中国人在中国创办的“以轶事、诗词、杂文为主”的最早报纸)、《报告》(1874《上海容闳》,多次改名,反映资本的政治软弱)(广报改名反映资本)。
《循环日报》的出版及其特点和政治倾向(早期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1874 65438+10月香港。最早的宣传和改进思路。“循环”——改造和强化自己的方式,可以实现由弱变强。第一份以政治理论为灵魂的报纸。它不同于以抄录诏令、奏折为主的古代报纸和以传播教义、发布商业信息为主的外国报纸。未来,办报成为报业的传统。《循环日报》主编王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报纸政论作家(维新变法先驱)。他的主要经历、他的政治活动和他的政治写作风格影响了现代新闻业(政治论文直截了当、旗帜鲜明、不华丽、通俗易懂,突破了“桐城派”的束缚,开创了一种“报纸风格”供后人效仿)。(1828~1897。早期的改革派思想家。江苏常州。河马小厨师
不,钟,不..
花园老人。一个学者诞生了。我在上海圣公会办的莫海图书馆工作。在太平天国革命期间,他写了一封信,建议攻击太平军。1862因涉嫌向太平军献计被清政府通缉,逃亡香港,后辗转英法俄。1874,香港《循环日报》主编,主张改革自强,批判洋务活动抄袭西方皮毛,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工矿交通的主张。指出“今变者有四则,一则取师,二则练兵,三则上学,四则立法”。认为应该清除仕途,裁掉冗员,安置旗民,革除厘金。赞美英国的议会制度。政治上君民共治,经济上国家富强,外交上主权独立。)1884,他回到上海,仍然和洋务学堂交朋友。的作者
《园志外编》——最早的报刊论文集,及其他数十种。办报主张:1)关于报纸多重功能的四篇文章2)提出办报的目的是“发表声明”3)提出言论自由4)要求允许中国人自由办报)
2)强化社会时期的资产阶级报刊(1895-1896)
1895“在公共汽车上写作”活动与资产阶级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强学会的成立(标志着酝酿了几十年的维新变法从思想启蒙转变为上层阶级有组织的政治活动,资本主义政党的萌芽已经出现),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改良派为维新运动做了舆论准备。薛强学会机关报《中外新京报》的出版、主编和发行。中外新闻宣传的主要内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原名《世界通报》1895 8月北京。编辑梁和麦,都是清官豪绅,长期以3000份为单位,宣传变法思想,与《京华日报》形式相同。强社成立后是机关报,加了圣旨、外国新闻、报选,然后是《中国》。5个月)。
薛强上海分社机关报《薛强日报》的出版。它的主编和出版物。《薛强日报》的宗旨和政治倾向(1896印刷版,共5期)。许勤和何淑玲。“广才、护境、助变法、增知、除诈、达民”)。
薛强社的停刊,中外期刊和《薛强日报》的被迫停刊(引起顽固派的恐慌和嫉妒,指责康梁“栽党营私”,要求取缔,强行施压,光绪取缔)。中外期刊和强势期刊在资产阶级改良派办报活动中的地位(培养和锻炼改良派的宣传骨干,在媒体上崭露头角,积累办报经验,为改良派报纸的大发展奠定基础)。沉寂七个月后,改革冲向阻力,在更大范围内掀起了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份报纸的高潮。
③《泰晤士报》,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重要机关报(1896)
泰晤士报的出版。其主要负责人及其出版发行情况。(19世纪末维新运动中回鹘新派的重要刊物之一。1896/08/09在上海成立,总经理王·,主要撰稿人梁启超。作品有麦、许勤、欧一佳、章太炎等。平版印刷术。它包括诏令、奏折、评论、中外杂志、外国报纸翻译等。办报宗旨是宣传变法维新,救国强国。很多文章论述新颖,文笔生动,很受知识分子欢迎。几个月的时间,销售银行增加到一万多家,风靡全国,“国内有报道以来前所未有”。“戊戌变法”时,被清政府改为官办,派康有为监管。最后一期1898/08/08由王改为报)。
政治改革的一般讨论(政治理论。43期,涉及政治、经济、文学和军事。梁第一个关于改革和改革的综合性纲领性文件)和《时政》对改革和改革思想的宣传。时事报关于扩大民权、开议会(论开议会)、发展民族工商业(论商战)的宣传。《泰晤士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宣传(《论中国的力量》)和呼吁救国。
时代的社会影响力(以购买和阅读为时尚)及其与读者的联系。时代在维新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和全国各地维新派的支持。
洋务官僚对时局的干扰(阻拦顽固攻击、封禁书信、在追踪失败后试图排挤梁)与时局旗帜的变化。时事在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中的地位。
(4)在维新运动中兴起的其他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
戊戌变法前夕,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兴盛。
华南重要的维新派报纸《知信报》。它的主要编辑和作者,它的特点和它推广的主要内容。(澳门1897原名《石光五报》,2007年2月22日,作者何廷光、康、许钦仁。与“时代”政策一致,南北呼应,主张改革。不同的是在澳门出版,不清楚,加粗;多关注改革新政的报道;发布若干开放的文字和禁令,允许发布免费文章。1898年政变后,只有它存在,共133期)
《湖南日报》(唐·)和《湖南报》(谭嗣同)是华中地区重要的维新派报纸。它们的主要编辑和作者,它们的特点以及它们与湖南维新运动的密切关系。
华北重要的维新派报纸《国文集》发表的进化论翻译。(严复《国民报》,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日报)
上海、苏州、无锡、杭州、重庆等地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鼓吹政治改革的报纸。
1898的百日维新,以及光绪皇帝在百日维新期间对维新派报刊活动的支持。顽固势力对改革派报纸的压制和迫害。
(5)资产阶级改良派报刊活动的特点以及改良派报刊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办报的第一次高潮,外国报刊垄断中国报刊的局面,促进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所发挥的进步作用。
特点之一是报纸宣传与当时的政治活动密切相关,改良派非常重视报纸宣传。
第二个特点是非常重视政治理论的作用,涌现了大量的报纸政论家,创造了新颖的政治理论文体“时事文体”(影响了一代人的文风)。“时事体”是适应新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的要求而产生的(王韬的“报体”以前没有形成风气,报刊还是八股和古桐城文的混合体:古奥刻板、单调、空洞、枯燥。维新派的政治激情受到抑制,西方新知识、新名词涌入,旧文言文难以适应引进,于是新文体诞生。因为这些政论文章多为“时政”,梁在“时政”上的文章具有代表性,故称“时政体”。自由,怎么写;随和,半写半白,儒雅,通俗;逻辑性强,充满情感,充满煽动性),梁启超是“时事文体”的代表作家
维新派报刊宣传活动的进步意义如下:1,突破了封建统治者的禁令。2.用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读者,宣传救国思想(提高报人地位)。3.推动了改革运动。(4)新闻业务多方面改革,政论写作开创了“时事文体”,出现了政论家,最早的政论报纸)
第四,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早期宣传活动(1894 ~ 1905)。
1894年会在檀香山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依靠少数人的演讲和游说,重印带有反满思想的小册子和翻译印刷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进行革命宣传(效果不好。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因素尚弱,社会基础薄弱,改革思想较深,很多人对清朝抱有幻想,宣传反响不大,直到《中国日报》的出版。当时革命派以组织武装起义为主,尚未建立自己的官方机关报。只有在檀香山出版的《龙脊报》由钟惺同乡会成员把持,国内外的大部分舆论阵地都被改革派占据。
(二)资产阶级革命报刊的兴起1900(1905 ~ 1911同盟成立至辛亥革命爆发)
10月25日,钟惺回族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日报》在香港创刊。孙中山参与了《中国日报》的筹备工作。《中国日报》首任社长兼总编辑陈少白。《中国日报》早期的宣传内容及其作用(1)宣传了留学生的革命活动。2)报道革命者的活动。3)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政府官员的卖国罪行。4)呼吁反帝救国,展开保王势力论战。初创企业与康梁友好,然后攻击孙。1902与广州《岭南报》的论争,是报业史上第一次有影响的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争。1900后大量印制革命思想的小册子。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邹容《革命军》(揭批反动卖国,号召推翻清朝,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章前言,介绍《苏报》。在年轻人中引起了巨大反响。用通俗犀利的文字宣传自由平等和民族主义的思想。两万字。它起到了推动思想从改良到资本革命的作用。时代的阶级局限性不区分满人统治和满人)和陈天华的《突然回头》(用民间说唱文学表达革命思想,反帝侵略,呼吁推翻“洋人法庭”,建立民主共和国,影响很大)。留日学生在会时期创办的革命报刊:开译书汇编、国民报(章太炎《仁义仇人论》的发表是革命派最早直接批驳保皇派谬论的文章)、湖北学生圈、江浙潮(鲁迅第一部小说《斯巴达之魂》发表)。(3)郑主编的《启蒙智慧》一书,是第一份面向留学生的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上海、杭州革命报纸的兴起:大陆日报、国庆日报、警讯日报、中国白话报、杭州白话报的创办。
(3)苏宝和苏宝。
苏宝发展的三个阶段(1)0896年6月26日管理、邹
主要作者,文笔不佳2)1899陈蕃经营,亲保王党报3)陈蕃倾向革命,写张,一张新面孔,变成革命报纸)。苏宝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密切关系。“告报案”的起因、过程、结局及影响。(辛亥革命前著名的反清政治案例。1903年夏,张为上海《苏报》主笔,章太炎、蔡元培为执笔人,推荐邹容革命军,发表批驳康有为改良主义政见的论文,鼓吹革命。否定光绪帝为“载”
小丑。“清政府与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勾结,于六月底逮捕了章太炎、邹容等人。7/7苏宝被封。张、邹坚持斗争,在院狱混合中宣传革命。它表现了勇敢挑战封建专制统治的大无畏精神,使报纸成为宣传革命的阵地。清政府企图将张、邹押解到南京并加以杀害,遭到舆论的广泛批评。次年5月,张邹分别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和两年。1905/04,邹死于狱中,张于次年6月出狱,后赴日本。这个案件进一步暴露了清朝统治者的反动本质。)苏报总编辑张,重要撰稿人章太炎,有其早期的办报活动和理念(戊戌变法时加入上海强学会,但《泰晤士报》与康梁闹翻后,投奔杭州报,1899遇孙中山苏报案后任总编辑,以辩评论。文笔优雅,引经据典历史广博;思路清晰,逻辑严密。有错误的观点。
(4)1898年政变后,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海外办报(慈禧政变、光绪入狱、“六君子”之死、康梁逃亡),于是维新派不得不把宣传中心迁到海外,成立保皇派社团,在日本、南洋、美国、奥地利设立100多家分社,办了几十家报纸,形成了海外华文办报的第一次高潮。
《清议报》(荀刊。海外改革派的第一份机关报,梁主编,1898 65438+2月100。宗旨是“主张民权,传播哲学,宣扬明朝国耻”,拥护光绪,反对仁慈,主张君主立宪,同时发表民权、自由、破坏、改革的文章)和《新民丛报》(辛亥革命前维新派的重要刊物,1902/02,在日本横滨创刊,双月刊。梁启超,创刊时任主编,介绍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和思想,宣传变法,批判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积极倡导和宣传新文体,语言清晰流畅,文笔生动犀利,深受读者欢迎。最大的贡献是向读者介绍了世界各地的大量知识、新理论、新思想(“读啊读,读到差不多能背出来”——毛)。后来在革命形势高涨的情况下,他坚持君主立宪,反对资本主义革命。在与《人民日报》关于革命与保皇制、民主宪政与君主立宪制、“土地国家所有制”的争论中,他遭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严厉驳斥。发布于1907的冬天。共96期)成立。它们的主要内容、观点、特点和影响。保皇派社团的建立与海外保皇派报刊的发展。保皇党协会在海外出版的几份主要报纸。
:文星日报(旧金山)、新华报(檀香山)、日新报(温哥华)、天南报(新加坡)。梁启超在这一时期的政治活动。(1903反俄运动后,国内党禁放宽)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中国恢复办报。大公报(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是1902年6月,天津全是英敛之。主张立宪,敢于直言,报道认真,“为劳动群众说话”比时间重要,在华北影响很大。)北京方言日报是他们的创始人英国人创办的。
给彭。他们的政治倾向及其影响。《上海时报》及其创办和新闻业务改革(戊戌变法后中国第一份由维新派创办的机关报)。1904上海6月12。由狄宝贤主持。政治上没多大关系。在编辑和出版方面表现突出。第一期“时评”栏目安排了“突击救援”;第一次用1号到6号排版,体现事实的重要性;标题和评论的主眼被圈起来识别;彻底摆脱书式,改成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