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牌历史

明代王骥德的《曲律》说:“曲阜的曲名,今称‘字号’”。可见“曲牌”这个名字由来已久。在古代,词曲创作本来就是“选词选乐”。后来逐渐筛选出优美的曲调保存下来,按照原话和曲调的规律填入新词。这些保留下来的曲调,仍然大多沿用了原曲的名称,如《柘杨柳》、《后庭花》、《于美人》、《懒画眉》,从而成为“曲牌”。从汉魏乐府、唐宋曲调到金元散曲、明清歌谣、歌谣,曲调增减频繁。明代沈京《九宫词谱》有685种曲牌;清乾隆十一年(1746)编纂的《九宫大成南北词谱》,共有南北曲牌2094种(谐音* * 4466张),每种曲牌都有自己的专名。明代以前形成的戏曲,如昆山腔、益阳腔,以及明清时期由流行歌曲发展而来的戏曲,多以曲牌为演唱单位,一般称为“曲牌式”演唱。

曲牌牌名来源不同,如【凉州序】、【益州】、【福州曲】、【东瓯令】;有的以曲牌的节拍或节奏特征命名,如【长拍】、【短拍】、【急板序】、【渐增】。此外还有其他民族语言的音译,如“哲古”、“莫合罗”、“卓鲁苏”、“阿纳胡”等,歌手自创品牌名。

曲牌本来是原声音乐,后来在戏曲中由器乐演奏,再演变成器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