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笔记
从甘肃居延汉代遗址出土的两张麻纸可以看出纸的发明和物理面貌,最迟在汉高祖宣帝甘露二年,即公元前52年。(见《文物》第65438号+0978号第1号)据文献记载,东汉时的时尚人士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制成了一种“蔡侯纸”,逐渐取代竹简、帛书书写文书。叶凡《蔡伦传》:“自古以来,书、行皆以竹简为书,用帛者谓之纸。又贵又简单,不方便人。伦乃打算用树皮、麻头、布和渔网当纸。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奏,皇帝擅长,所以要用。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东汉的蔡侯纸是方上(皇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产量不多,宫中使用。晋代的纸经过改良和提高,有南北之别:“为北纸的横帘,其横纹,松厚,称为侧纸;竖帘用于南纸,其线条是垂直的。金、王的原作多为竹简纸,有竖线。”(明·龙图《考事》)陆瑾《中野纪》中记载:东晋十六国时,已故赵国君“史基龙与皇后在观,五色纸,凤在口,侍者放百尺绳,滑轮转动,凤凰飞落,称为凤圣旨。凤凰是木头做的。”石虎以五色纸为圣旨,可见当时的纸是有弹性的,而且已经用彩纸染过了。唐·王维《初代大明宫与贾治》诗中有一句“观众休庭——与五色诏”,指的就是石虎“凤凰圣旨”的故事。另外,东晋时期,南方出现了藤纸。南北朝时,陈编著《鱼台新咏》,序中有“三妙迹、龙伸曲书、五色文具、河北胶东纸”等字样,证实早在六世纪,文人笔墨之间就已广泛使用五色文具写诗赋文。因此可知,在我国文风鼎盛的南北朝时期,“花间”这个名称开始出现在南朝。唐代文人诗室大量使用彩纸笺,但没有在纸笺上刻山水花卉的理论。五代末期,后晋前大臣姚有个儿子,擅长制作五色文具,本质上是轻而紧的。砑光板上雕刻着沉香、树枝和花朵、狮子、凤凰、蠕虫和鱼,以及寿星钟鼎文。画面不一样,图案很薄,编号“压光小本”。
砑光纸是雕版刷印刷纸的前身。其方法是将薄而坚韧的彩纸覆盖在雕版画板上,然后用木棒或石蜡在纸的背面打磨,雕版上的图案就暴露在纸上了。直到清代,全国各地的南方纸铺还在压延这种压延纸。宋代城市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这是因为赵匡胤结束了五代十国朱盘分裂的战争年代,社会暂时稳定。造纸质量的提高和活字印刷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就文具而言,宋代有诚信堂的优秀文具,如绿云春树、龙凤文具、群文具、金花文具等,都是相当豪华的宫廷御用。
纸是元代制造的,有彩粉纸、蜡纸、花纸、黄纸、罗纹纸等。有白印章纸,观音纸都是江西的。彩印诗闻所未闻。只有在纸上画金的,才是元代内廷明仁殿的御品,可以刻成诗。清代有仿,特别是纸的左下角,有“仿乾隆明仁堂”的长方形印章,也是皇家的东西。一般市场都没有卖的,后来也有翻印的。回顾上述文献,截至元代,还没有刻印彩色纸币的消息。所以,只有到了明末中国版画艺术发展到黄金时代,才陆续出现了《罗璇变古笔记本》《石竹斋笔记本》等高雅精致的文具。明代是中国版画艺术发展的高峰期。当时无论文艺、启蒙读物、医疗气功、衣食住行、文房四宝,几乎都配有精雕细刻的插图。画卷、水墨画、神仙列传无需细说,其中彩印成书,极为典雅有趣,献给文人的“清玩”,不外乎“罗旋成古注”和“十竹斋注”。《罗璇变古钞》又名《罗璇钞谱》,明末罗璇编撰,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在吴发祥江宁(今江苏南京)出版。《罗旋编古鉴》中的“拱花”格式是版画史上的一大创新。它先用阴刻刀法把一个物体的轮廓刻在一个平面板上,然后用宣纸覆盖版面,在上面垫一层薄毡,用木棒用力按压或用木槌轻敲,纸面上的图像图案凸出,就像今天的公章一样。所以严继祖说:“有一些曲折,但又不尽相同。”明代刻罗旋笔记的很少。1981,上海朵云轩出版了复刻版,可以参考。继《罗璇变古钞》之后,又有一部刻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的《十竹斋钞》。《石柱寨》的命名与编者胡月的经历有关。胡,安徽休宁人,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生,喜爱收藏文物。相传胡爱竹筠,在寓所种了十余根竹竿,在竹窗下研究把玩古董。后来在南京鸡鸣山边上开了一家古玩店,故名“石柱寨”。胡月在南明时从未担任过书法家,卒于明朝。《十竹窟笔记》刊于南明弘光元年(公元1645),内容丰富,包括历史故事、诗词书画、山水人物、商周青铜器、古代陶器和汉玉等。它分为四卷,有280幅图。其中第三册有象征性的东西表达古代成语故事;有高尚的人,是现实主义的人物,绘画上德才兼备,俗不可及。纸币上的图片都很精致,印刷精美。除了“版”,他们还用“拱花”凸版印刷花瓣叶脉,设计花瓶花。优雅清新,今天很难再现。卷首有李《十竹斋注略》和李《十竹斋注序》。前言详细阐述了记谱法的发展和演变,板和拱门的雕刻和印刷。1940年郑振铎编著《中国版画史》,被归入其中。
盛青文具
清初战乱未平,中国社会反清统治运动不断。康熙帝执政后,研究中国文化,下令编纂《钦定书集》...与此同时,版画艺术在晚明与徐雨结缘,开始逐渐繁荣,但受到更多的推崇。然而,关于记谱法系统的新闻却很少。只有在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才出现了单页邮票。此后,苏州、南京、上海、北京、安徽歙县等地都有刻诗,多为阳线印,浅色印在彩纸或素纸上,少数用朱砂套印。在内容上,除了传统的山水、花鸟、昆虫、人物,还有戏曲小说。如《西厢记》《红楼梦》。显然,清朝中期以后,沿海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文具常被商人用作书信往来的文具。古代的诗词和笔记,本来就装着文人的诗词,名人的书信,甚至是诏书。它们属于文人雅士的玩法,似乎与商人讨论价格和货币交换毫无关系。随着晚清工商业的发展,开明人士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和国家腐朽状况的影响,吟诗作词不再是时代风尚。诗话的载体也由雅俗共赏,面对社会现实的发展。所以需求者增多了,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戊戌变法》(公元1898年)后,上海商务印书馆、机器造纸局等出版。使用机器制造的文具并大量生产。为了争夺利润,不断推陈出新,如上海商务印书馆印的《西湖十景》、刘画的《太师》、《白鹿原》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以“世界八大英雄”(哥伦布、英国的克林威尔、俄国的彼得、华盛顿、法国的拿破仑、意大利的加富尔、德国的俾斯麦、日本的西乡隆盛)为主题的信纸出现了。它打破了中国版画史上雕刻名人的传统,以教导人们尊重道德和仁恕之道。主张学习哥伦布探险、彼得大帝向南扩张、华府自立独立、俾斯麦强权外交、西乡隆盛主张改革...世界上各种不同时代的人。从这些小纸片来看,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此时的宣彤是封建社会的末代皇帝。在这一变革的前夕,天津文美斋出版了一部《百花诗话》,配有丁香、玉兰、菊花、万年青等植物花卉的图片。作者张兆祥,一号寺人,天津人,擅长画花鸟,色彩艳丽淡雅。张祖义序在前。《序》成书于光绪(公元1906年)丙午,刊于宣彤三年(公元1911元)五月。继《百花笺谱》之后,文美斋又将、沈新海、杨伯润、王、天津新印谱、陆炳文、黄华农等画家的人物、花卉、博古、山水等汇集成《文美斋笺谱》,并刊刻《七十二候鉴》(钱惠安制)。记谱法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