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的由来和故事是什么?
寒食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节日。主要节日有祭奠、春游、游玩。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寒食节已经和清明节完全融为一体,很少有人记得这个节日。
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他国,流亡19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跟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炒股”。
重耳努力成为一代著名的君主“晋文公”。但是介子推并不想发财,就和母亲隐居到绵山。晋文公下令释放火烧山,以迫使他出山,但介子推决心不出山,最终死于火灾。
晋文公记住了他的忠义,把他葬在绵山,建了一座神龛,建了一座寺庙,并下令在介休之日禁止寒食,以表达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历法改革前,寒食节在清明节后两天举行,唐家法改革后,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天举行。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义沿用唐的,所以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
寒食节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的儿子重耳逃亡,过着艰苦的生活。他跟着介子推,从腿上割下一块肉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成了国君,也就是晋文公,并封了一个功臣。只有介子推拒绝接受奖赏。他带着母亲隐居在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开火烧山,逼他下山。谁知这对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建庙立碑。同时还下令,介子推死的那一天,“寒食禁火”,全国不准用火烤食物,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扩展数据:
寒食节的意义:
寒食节的活动主要以禁烟、禁冷食为主,逐渐演变为祭祖。其中蕴含的忠孝诚信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孝的传统道德内核,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
到了现代,寒食节已经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的重要形式。同时,寒食节期间,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回乡祭奠祖先,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
寒食节是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往往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就把寒食和清明结合起来了。唐末两宋以后,禁火寒食的习俗逐渐淡化、衰落。到了元代,很多人基本上不用这个习俗了。明清时期,寒食节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吃冷食。
百度百科-寒食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