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酿酒老字号——古铜春

瓯海梧田东屯路温瑞塘河上的百年谷屋林洪林摄

古铜春石雕招牌

顾同春的第三代传人顾,是其孙顾的传经人。

周文/摄

绍兴中国酱文化博物馆里有170家历史上全国各地的著名酱园,民国时期温州老字号顾同春酱园占据一席,可见顾同春在当时的影响力。可惜,往日的繁华已被风雨吹走。如今,能见证当年“古同春”繁华的,是温瑞塘畔的酱园旧址“古寨”,历经风雨剥蚀。

唐河畔的百年谷屋

瓯海梧田东阳路温瑞塘边,一座古宅静静地靠在河岸上。我默默地望向河对岸,她与周围年轻人的喧嚣格格不入。她像一个太阳穴结霜的老人,把所有孤独的沧桑刻在脸上。眼前的老房子是古寨,著名的老字号“古同春”酱园旧址。

我观察了她很久,发现很少有人从她门前走过,也没有人在她面前驻足。门前的江墩也已经无人问津,没有人在水面上激起一丝涟漪。古宅位于梧田街296号,为两层传统砖木结构,精致而不奢华。老门外的一层硬灰已经大部分剥落,看起来斑驳不堪。门台用青砖,两翼用青砖组成几何图案,使墙面看起来很有立体感。旧门阶上的砖雕已经破损了一点,但仍能看出当年的精致。屋檐上长满了杂草,但在秋日的阳光下,这种绿却折射出老房子的冷清。

老房子的门是开着的,铁丝做的腰门也是虚掩的。站在门外,你可以透过天井,透过中殿,看到最里面的墙。推开腰门,门内有一个天井,中间的过道铺着长长的石板,天井两边种满了各种花草,让整个院子看起来很凌乱,但也能看出老房子的主人很爱花草。内饰方面,左右两厢对称,中间是中幅。我觉得以前是最庄严的地方,挂着祖先的画像,现在全是碎片。

一位老妇人从右边的厢房走出来。通过交流,我得知她叫,她的丈夫顾是顾家的第六代传人。自从她结婚以来,她已经在这所老房子里住了54年了。她给我看了玻璃板下顾家的全家福。

当我从夏洛的厢房出来时,我发现两个人坐在老房子的中堂里。一个是老人,另一个是满头银发的老妇人。经过闲聊,我得知这位老人是顾同春第三代掌门人顾的孙子,今年已经68岁了。顾传敬说,这座古宅有105年的历史。记得爷爷还在世的时候,经常坐在中堂的石鼓上,说这房子是顾家在他13岁的时候盖的。如果爷爷还在的话,今年就118岁了。据此,这套房子应该是65,438+005。

说起“顾同春”酱园,顾传敬走到天井一角,把杂物搬开,掀开一块用塑料布盖着的石板。青石板上,“顾同春”三个大字赫然在目。祖先留下的旧石碑保存至今,实属罕见。见证了“古同春”酱园历史的古斋,是一位百岁老人。现在,“老人”已经奄奄一息,摇摇欲坠,只有顾佳后裔的记忆还如此清晰。

盛世传四代。

从《古传经》的介绍和《武从春秋》一书的记载中,了解到“古同春”酱园的历史变迁。古(1835-1932)“古同春”酱园创始人,出生于原武东区同社村的一个农民家庭。虽然他读书不多,但他天生聪明,善于提问和思考。

旧社会,梧田周围的村子都是水网。农闲时或早晚,农民去河边捉鱼虾。一些村民甚至以捕鱼为生。他们把梧田街的鱼虾卖了,用梧田街的钱换了米、酱油、酒醋等生活必需品。

谷在仔细观察下,发现梧田农民喜欢鱼虾,对酱油和醋的需求强烈,于是萌发了经营酱油和醋的想法。他用自己的余粮酿了酒醋,在梧田街卖。经过一段时间的经营,顾摸索出了做生意的经验,尝到了做生意的甜头。他在梧田街租了房子,开了店铺,卖酱油米醋,做米饭,取名“谷同春”。顾传静说,顾同春创立的时候,顾洪兰还年轻,充满创业热情。

顾做生意讲究信誉,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酱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他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强。到了民国时期,“顾同春”酱园已经成为温州内外知名的酱园。顾也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为了著名的实业家,受到了政府的赏识。1914年,顾80大寿之际,永嘉县政府赠“杆朝光园”牌匾。1931年,顾提前百岁寿辰,永嘉县政府赠送“庆未来”金匾以表感谢。可见《顾同春》在当时是有地方影响力的。

1917,古向浙江盐务部门申请将“古同春”酱园转为官方酱园。因为官办酱园不仅有官方许可,还可以从政府获得食盐等原料的经销和供应,有利于“古同春”进一步打开市场。费了好大的劲,在1917的末尾,省盐务管理局终于发放了一块烙有“浙江省盐务管理局”字样的金字车牌。顾把这张照片卡当成“宝贝”,平时妥善珍藏,只有春节时才挂在店里展示。“古铜春”成为官办公司后,生产规模日益扩大。酱油缸从10多口增加到20口左右,还生产出了质量好、受欢迎的“味木”酱油和名牌产品“古铜春顶醋”。同时,每年要消耗200吨左右的大米。

顾死后,“顾同春”由他的儿子顾介石和顾秀臣经营。为了进一步开拓市场,“古同春”着手开设分园,在温州鱼峰桥口设立“广同春”分园,在仓桥口开设“宁同春”分园。这两个分园不生产,只是“古同春”的门市部。

20世纪30年代,“顾同春”由顾长孙、顾颉士之子顾(1892-1971)继承。到了上世纪40年代初,顾秀臣和儿子顾冠初搬到瑞安塘厦,另起门户经营酱香酒业。作为“顾同春”的第三代传人,顾克勤克俭。他经常赤脚穿凉鞋,徒步去城里办事。他在生产经营上建立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使“古同春”进一步扩大发展。

1947年,“古铜春”建立了大烘房,取代了酱油生产靠自然阳光晒干的落后工序,大大缩短了酿造过程。为适应技术革新和生产发展,在梧田东阳(原区公所所在地)建了60个车间和两个五间平房,增加了新闻室、青石坛子、千斤等设备。落地式坦克仅从原来的20年增加到60多辆,坦克总数达到400辆左右。仅老酒全年产量就达到300到400吨大米。

新中国成立后,顾同春在第四代顾一清、顾一芬的主持下,苦心经营,基本维持了老规模。1956年,随着工商改造浪潮席卷城乡,“古同春”酱园作为私人股份并入永嘉酒厂。两年后,永嘉酒厂被拆分为温州水果酒厂、永春酒厂和省合作社五聪挂面厂。顾同春的股份转让给温州水果酒厂,原顾同春的员工全部成为该厂工人。

至此,老字号“古同春”淡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