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的演变

语文学科的演变如下:

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后,开始开办新学校。当时所有的课程和教材都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一科是语文,还教古代汉语,当时叫“语文”课。

五四爆发后,语文课受到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挑战,于是小学改为“国语”,教材具有鲜明的口语特色,全部是白话短文、儿歌、故事。中学还在教语文,白话文的比例也明显增加。鲁迅、叶圣陶、冰心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均有入选。

20世纪30年代末,叶圣陶、夏尊提出了“语文”的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不幸的是,他们被迫停止,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全国解放后,叶圣陶先生再次提出将“国语”和“汉语”合二为一,改名为“汉语”。这个建议被华北政府的教育当局采纳,然后推广到全国。从此,“汉语”成为中小学的一门主课,甚至扩展到其他国家。

借鉴西方经验后,新学校实行分科教学。语文教育逐渐从传统教育中分化出来,成为与修身、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并列的独立学科。其中,张焕伦于光绪四年(1878)在上海县梅溪街创办的正孟书院,最早开设了中国文科,其特点是“译经说”、“讲解与记忆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