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其特征

闽南的地域文化特色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秦汉以前,福建土著与中原地区接触不多,土著民俗自成体系。历史上说,这一时期的越人依水而居,惯于水战,善用船,盛行原始巫术。到了汉代,中原人还认为闽中及其居民是“党外之地,文身之人。”从汉晋五代开始,中原汉族开始向东南沿海迁徙。随着汉人大量涌入福建,汉文化在闽中由北向南迅速传播,汉人的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生活礼仪、过年过节、宗教信仰等民俗逐渐取代土著民俗而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一些汉人与土人通婚,或者土人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环境而自动转化为汉人,闽粤人的一些风俗习惯及其人文特色也随之沉淀下来,成为闽南地域文化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是福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闽南地域文化特色形成和演变的重要转折点。在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条件下,福建经济在短时间内跻身发达地区之列。特别是宋代福建学的兴起,对包括闽南文化在内的福建文化和民俗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这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为保存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提供了良好的专门条件。经过唐宋时期的锤炼,闽南地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品格已经基本形成。元明时期,福建尤其是闽南经历了海洋社会经济文化的强烈冲击。明代中期以后,中国商品市场经济繁荣起来,士、农、工、商的界限逐渐模糊,传统农业经济更多地混合了多种经济成分。同时,思想文化界正在酝酿求新求变的思想冲动,对闽南地域文化特色的成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现在讨论的“闽南地区的文化特色”,无疑应该是以明清时期的闽南地区为背景的。

虽然闽南文化的形成和成熟是随着中原文化在福建的传播而发展的,但中国主流文化对闽南地域文化的形成和成熟具有主导性影响。但也要看到,所谓的中国主流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潜移默化地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百家争鸣”的时期。随着秦汉大一统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建立,儒家文化逐渐成为这一政治体制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家文化的排他性地位,对于维护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融合吸收多民族文化因素,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唐宋以来,中国的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日益走向极权主义,因循守旧、虚伪营私的官僚陋习逐渐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相应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也经历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变异。一方面空谈高调的道德标准往往遥不可及,而另一方面,迷信权力、唯利是图成为很多文人安身立命的行为准则。可以说,自宋代以来,虽然有一部分士人和知识分子试图坚守先秦儒家的道德规范,但总体上看,作为政治统治核心的中原主流文化却越来越虚伪和凝重。中原主流文化基本上是由北向南传播到各个边疆地区。相对来说,越是边疆,受中原主流文化的影响就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