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东区的历史沿革

夏朝,颍东区属禹州管辖。

殷商时,颍东区属美博国。

西周初年,颍东地区属国管辖。东周二十五年,即鲁15年(公元前495年),颍东地区的土地归楚。在河北岸建立的城市有沈(今颍上县江口镇为古城北部的一个自然村,现位于蓟河北、乌江以西),现颍东区杨楼、乌江、老庙三镇归沈管辖。

秦代的汝阴县位于阜阳市泉北(今颍泉区泉营街道办事处古城村),隶属于陈县(今河南省淮阳县),颍东区属汝阴县管辖。

西汉时颍泉区泉营街道办事处古城村置一姓汝银,颍上县江口镇古城自然村置莘县,属豫州刺史部汝南县(辖于此)(辖于河南省上蔡县)。今颍东区杨楼、乌江、老庙三镇归莘县管辖,其他地区归一个姓如印的管辖。

王莽建立新朝时,改汝阴为汝汾,莘县为申智,颍东区不变。

东汉时复建旧名,西汉时又在何英流域增加,但汝银和

沈阳仍属豫州刺史部汝南县(地方迁至河南省平舆县)。颍东区还是属于。

三国时期,流域属于魏。仍在禹州汝南县所属的汝阴、莘县等七县。颍东区还是属于。

汝阴县,位于西晋,辖8县,属禹州。太史元年(公元265年),司马燕立其叔司马钧为汝阴王,立陈文为神贤之子。汝阴与沈以乌江为界,今颍东区属汝阴王国管辖。

东晋十六国时期,战乱、纷争、民族分裂、割据、乱建。东晋南迁后,疆域属后赵。你荫之地是南北十字路口,又有淮颍交通之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由于频繁的战争和人口流亡,大约在咸和二年(公元327年),后赵政权保留汝阴县,县被遗弃。永和五年(公元349年),晋国大将褚左率三万大军攻打赵,收复了你黑土地,不久又失去了。

燕朝以前和赵朝以后,太和元年(公元366年)前后,境内只有汝阴县,县下无县。

在秦灭颜倩之前,太原七年(公元382年)左右,境内只有汝阴县,县下无县。太原八年(公元383年),淮南市八公山淮河脚下发生了一场战役。东晋收复了大片土地,包括汝阴、谷神驿。由于连年战乱,大部分人口流失,这里没有一个县。

南北朝时,汝阴之地属南宋。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华侨定居沈雨娄烦县(原属山西宁武县)(今颍上县江口镇,古城北一自然村),属禹州(今河南汝南)管辖。直到大明八年(公元464年),宋朝才收复汝阴县。太史三年(公元467年),北魏围攻汝阴城,被宋汝阴太守张景元击败。第二年,张景元死了,北魏占领了汝阴。泰-豫元年(公元472年),宋朝华侨在合肥设南汝阴县,同城华侨设汝阴县。华侨定居合肥东部梁园镇莘县。明朝第二年(公元478年),宋朝收复汝阴故里。南朝建元元年(公元479年),萧道成选宋为汝阴王。第二年,北魏进兵二十万南侵,占领汝阴。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拓跋袁弘封拓跋精河为汝银王。永元元年(公元499年),南齐攻北魏,收复汝阴。同年,北魏卷土重来,再次占领汝阴。

南朝梁监七年(公元508年),梁攻克汝阴故里,立刘端为汝阴王。华侨设“双头郡”——汝阳宜阳郡,辖汝阴县。又设颍川县,辖仅一个许昌县(今颍东区口字镇康桥行政村西古城子自然村)。所谓“双头县”,其实就是一个治地。一官分管两县,有时各县在同一个土城,如颍川县、许昌县,实际人口少,管辖区域有限。北魏西平元年(公元516年),北魏入侵汝阴。梁平通五年(公元524年),梁武帝北伐,收复汝阴,可谓战乱不断,政权更迭。

北魏孝昌四年(即五台元年,公元528年),北魏侵汝阴故里,改颍州,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颍州地名。

隋文帝在位第三年(公元583年),隋文帝在家乡汝阴设颍州。杨迪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而采县制,改颍州为汝阴县,辖汝阴、杨颖、清秋(今颍东区口字镇康桥行政村西古城子自然村)、颍上、蔡霞(今淮南市凤台县)。今颍东区下辖汝阴、清丘两县。

唐初称汝阴县,武德四年(公元621),知心州(阜阳市),青丘(今颍东区口字镇康桥行政村西棍子自然村),永乐(阜阳市西部文集镇附近),永安(阜南县永安店),高唐(临泉县高唐集),沈丘(今临泉县)。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忻州改颍州,高唐、永乐、永安三县撤至汝阴县。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撤销沈丘、杨颖、清丘等四县,并入汝阴县。同年,中国有10条道路。颍州属河南道,辖汝阴、颍上、蔡霞三县。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立李为郢王。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唐肃宗封他为郢公爵。开城元年(公元836年),唐文宗封李为王郢。两年后(公元902年),封李为郢王。

五代十国时期,这一地区先后属于侯亮、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唐朝建立后,统称为颍州。

宋开宝六年(公元973年),设颍州,治汝阴、万寿(今太和县原壁集)、沈丘(今临泉)、颍上,属北京西北道(治西京,今河南洛阳市)。今天,颍东区属于如茵县。清朝时,仁宗先后封赵从爱、崇基为应国公。至平元年(公元1064年),宋英宗封他的儿子为嬴王(后为神祗)。郑和六年(公元1116),瀛州因是蜻蜓之地(赵翔的封地),升为顺昌府。哲宗封赵为你的殷侯。

金天会八年(南宋建炎四年,即公元1130年),金兵南下,占领顺昌府。南宋绍兴六年(公元1136),顺昌府被收复。绍兴十年(公元1140),金攻顺昌府,刘琨被宋金兵败。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宋金议和,顺昌属金,改颍州,辖汝阴、太和、沈丘、颍上四县。属于南京路(南京所在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

宋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蒙古太宗窝阔台率军入侵淮西,占领颍州。蒙古元朝第二年(公元1265年),由于战乱和掠夺,人口分散,蒙古始祖忽必烈退出汝银、太和、颍上、沈丘等郡,郡入状态。至元八年(公元1271),蒙古始祖忽必烈改国号为元,颍州属元代行省汝宁府(治汝阳,今河南省汝南县)。辖沈丘、颍上两县。

元十一年(公元1351),刘福通在颍州东乡白鹿庄(在今枣庄冀北白木桥附近)发动农民起义,在颍州柳沟(治在公平集,枣庄集在今颍东区)组建红巾军,攻打颍州东门。然后破了颍州,再南下,烧了水影县(今阜南县地理市),攻占了朱高镇,分兵上蔡、罗山、确山、舞阳、叶县、汝宁、光州、息县等地,追随者数千人。1355年,刘福通收养韩林儿为王小明,彻底动摇了元朝的封建统治和民族压迫。由于元军的多次围剿,颍州各郡名存实亡,人口大量分散,农田贫瘠。

明代设立颍州,辖太和、颍上两县,隶属南京凤阳府(又称直隶)。颍东金口子镇、杨楼乡、老庙镇、乌江乡属颍上县,其余镇属颍州管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颍州设立军事组织颍川卫,隶属河南省会,形成军政两条线管理。洪武四年(公元1371),傅有德封应国公,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王佐封顺昌伯。景泰二年(公元1451),杨浩封为迎主,天顺元年(公元1457),朱子昆封为汝阴王。嘉靖年间,朱载堉封为迎王。

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军攻陷颍州,辖太和、颍上两县,属江南省凤阳府管辖。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江南左政使设安徽省,颍州归安徽凤阳府管辖。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颍州定名为直隶。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颍州升为颍州府,附阜阳县,直属安徽省。颍东区当时叫阜阳县东乡。但需要注意的是,清朝时期,只有老庙集附近的一些村落属于颍上县,是颍上县插入富阳县的属地(详见道光《颍上县志》),其余都属于富阳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阜阳县直辖于安徽省。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增设省级行政机构,阜阳县隶属安徽省槐泗路(道尹驻凤阳)。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安徽省第七行政督察署设在阜阳,辖阜阳、亳县、杨过、蒙城、颍上、太和六县。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更名为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署。1948年,阜阳全境解放,设立阜阳专员公署,辖阜阳、亳州、凤台、杨过、蒙城、颍上、阜南、临泉、太和9县,阜阳、界首、亳州3市,隶属皖北行署(驻合肥)。颍东区现属管辖,一直属富阳县管辖。当时,这个县被划分为区。今天,插花镇和冉庙乡属于王老仁聚集区,而中午乡、老庙镇、枣庄镇、口子镇、袁寨镇、杨楼乡和乌江乡属于刘辉聚集区管辖。

195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后,阜阳专员公署隶属于安徽省人民政府,辖阜阳、亳州、凤台、杨过、蒙城、颍上、阜南、临泉、太和、界首10县。现在归颍东区管辖,一直归阜阳县管辖。当时颍东下辖七八个区,包括慈河区(覆盖新桥、红山、东等周边村)、回流集区(覆盖袁寨集等周边村)、正午区(覆盖枣庄集等周边村)、口子区(覆盖杨楼子等周边村)、插花区(覆盖冉寺、、高集等周边村)、姬胡区(覆盖乌江、老庙集等周边村)。

1958年,阜阳县在颍东区设立城关、插花(辖冉庙、正午、等周边村)、老庙(辖枣庄集、王胡同等周边村)、口子(辖杨楼子等周边村)、元寨(辖回流集等周边村)五个人民公社。

从1961到1962,富阳县被划分为小公社,公社以上建区,公社以下仍分生产大队和生产队。

1965年建立利辛县和阜城镇,现颍东区分别归阜阳县和阜城镇管辖。

1969年,富阳县撤区并成为大公社。

1975,65438+2月,阜阳市(县级市)在阜城镇基础上成立。1979年,富阳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富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再次成立小公社,在社区上建区。除了原老庙区变成枣庄区,区政府驻枣庄纪外,其余同1962。

1983撤销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改为乡(镇)政府、村委会、村民小组。

1992年撤销阜阳县、阜阳市,重新设立阜阳市(县级市)。

1996年撤销阜阳地区,设立地级阜阳市。同时撤销县级阜阳市,设立颍东、颍州、颍泉三个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