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忙忙。如何看待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将历史文化视为社会资源,是史学观念的重大变革,对我国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华民族历来有学术思想上的学以致用,提倡学以致用,济国利民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的历史学家都不是单纯的为了历史而研究历史,而是发挥了其潜移默化的意义。表达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可以帮助社会,繁荣国家。因此,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推进两个文明建设,不仅符合史学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国优秀史学传统的有规律的延续和发展。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概念和特征

文化资源是在市场经济过程中提出并受到重视的。因此,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及其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仍在探讨之中,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迄今为止,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提法仍有很大分歧,对“文化资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1]一般意义上的。不做作的人都是自然的。文化是通过人事、人工、人的方式使自然人性化而形成的人的世界。文化不是自然过程和自然过程的结果,而是人类创造性活动和这种创造性活动的产物。文化资源是指人类为开拓、发展和改善自身生存环境而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在维护社会规范、塑造人的长期实践中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文化资源包含许多方面,如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科教发展水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制度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在现代,信息技术也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以社会价值观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今天,文化人类学普遍接受将文化分为物质、社会和精神的“三分法”。与此相联系,“文化资源”是指人类在长期改造和利用自然、维护社会规范和塑造自身的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资源。文化资源是人们用于或能够用于文化生产或文化活动的各种资源。它们包括一切具有文化价值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文化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作为文化生产原料,为物质文化生产所必需的环境条件。文化社会资源主要是指人类在社会中通过各种劳动而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包括可用于文化生产和文化生活的社会、经济和技术因素的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教育、科学、文学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信仰等方面。

论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李志亮在《论郴州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中提到,历史文化资源是宝贵的财富,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位。"[2]

薛鑫在《河南省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抢救与开发研究》中说,历史文化资源可以用来签注历史、教化民众、创业,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历史文化资源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3]

王炳洛在《中国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资源》中提到,历史上形成的风景名胜区都是人们开发优美自然环境的结果,风景名胜区的文化资源包括:古代人类文化遗址、古代经济文化中心、文人荟萃之地。历史上经济文化繁荣,山川秀美。从崇拜自然到欣赏自然的过程中,人类在自然资源中留下的文化资源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古代的工程是科学的。

杨培军在《旅游发展要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提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命力的传承和延续,是一个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是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支柱,时刻影响着我们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源。[5]

许认为,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是:历史文化资源往往与名山、秀水相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在一些地区特别集中。[6]

王智涛认为,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悠久,在时间上是连续的;在空间上,分布广泛,但也相对集中;从内容上看,非常丰富;从规格上看,档次高,意义大;从保存的角度来看,地面遗迹很少。[20]

历史文化作为一种资源,一开始是有限的,即具有经济稀缺性。历史文化不仅是经济资源,也是社会发展的因素。历史文化资源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它的特点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挖掘,从而为人类提供更有价值的精神养料。

二,国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经验借鉴

与国外特别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很多不足,在立法、资金管理、公众参与等方面还没有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保护体系。要结合自身情况,借鉴国外保护利用的先进经验,更好地保护好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使之代代相传。可持续利用。对此,许多学者分析总结了国外的经验教训,为我国文化资源的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沈群辉在研究英国历史建筑和古城保护方面获得了成功的经验和启示:英国历史建筑和古城分为:古迹;登录大楼;保护区。本文以“切斯特和伦义城”的保护为成功范例,描述了其保护规划过程和实践特点,并分析了其对中国的启示。认为伦敦近年来开发码头区时,成功解决了保护历史风貌和发展问题,成为伦敦新的经济增长区,得益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特色环境空间的建立。英国成功的保护工作值得借鉴。学习。[7]黄其厚分析了泰国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措施,认为立法和强化政府的社会职能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起着关键作用;[8]阮、等人的研究借鉴了巴黎的经验。他们提出要坚持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历史建筑和环境,开发利用历史建筑,有机结合,引入公众参与机制,保护外滩地区的历史建筑。[9]陈淳等人从国际文物保护的角度,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现状,对现存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进行了比较和探讨。认为完善法律体系和加强公众教育是提高我国文化资源保护水平的关键。[10]王林比较了中、英、法、日四国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经费保障体制等方面的异同,认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制的构建需要注意解决体制、措施、观念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要加强公众的保护意识。[11]邵雍对法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制度发展过程的分析,[12]刘林安对意大利建筑文化资源保护的总体介绍,[13]焦义学对英国致力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非政府组织的介绍,[14]这些研究充分说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应完善立法、资金保障、行政管理等 并在自上而下的保护约束和自下而上的保护需求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从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第三,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保护原则等基本内容的研究

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它融合了多种功能价值。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好这种价值,传给后代,同时合理利用,使其价值得以体现,功能得以发挥。这也引出了对历史文化资源有什么样的价值,对其保护和利用应遵循什么原则和要求,应采取什么方法,经历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等问题的研究。研究角度涉及经济学、建筑学、地理学。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和特点。

邱敏指出,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存在价值、潜在经济价值和现实经济价值,与之相对应的有三个利益群体,即全社会成员、当地居民和开发管理群体,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存在的问题和误区。[16]孙敬、姚大力提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造就了历史文化资源品质的独特双重性。其旅游价值具有非常明显的双重性:旅游历史文化价值的双重性和旅游观赏价值的双重性。历史文化资源一旦形成,就相对静止,固化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存在。其价值不仅包括自身固有的价值,还包括后人根据历史文化资源对自身的有用性而赋予他的价值。因此,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并不具有永恒的价值。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17]苏佩、陈一元认为,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是历史文化价值、区位价值、旅游市场价值和其他价值的综合。[18]张建华、秦道刚以济南的历史文化为例,阐述了商埠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认为文化是人类历史和智慧的结晶,保护了历史文化的物质环境和自然环境。

(二)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原则研究

阮等人总结了世界和中国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原则,认为保护的广度和深度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保护的内容在不断增加和丰富。他提出了真实性原则对我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重大意义和重要性,以及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的最大敌人是各种片面的、错误的理解观念,并对当前的古迹修复进行了分析。重建和新建仿古建筑中的片面认识和问题。[8]杜、李丹以安历史古迹保护为例提出了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原则:1、保护原则:始终坚持在保护古迹的前提下开发利用,充分利用现代考古中保护古迹的手段,接受历史、考古、资源、环境等领域专家学者的指导。2.尊重历史原则:历史风貌的恢复可以通过连续的时间剖面进行重构,每个历史遗迹真实地反映出需要尊重不同时代的历史特征,突出不同时期的古迹旅游资源特色,以展现不同的历史风貌。因地制宜确定文化定位和旅游形象,恢复各类历史遗迹,规划营销旅游产品的基本原则。3.文物保护与周围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20]吴炼、董力在《尊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再现历史文化价值——雨花宫景区规划的思路与方法(唐代)》中阐述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原则:1,生态可行性。即“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保护生态多样性,尽可能少地使用不可再生资源。2.经济可持续发展,即经济发展是主要的,但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改善人类发展的生存环境。既要注重发展的数量,也要追求发展的质量。3.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创造人与自然共存的新文明。[21]王智涛认为尊重历史、保持特色是保护的重要原则,没有哪一座历史建筑能够完全保持原状。因此,历史城市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就是在适应时代需要的同时,保护自己的特色。不是禁止改变,而是控制发展。“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历史保护区和历史文化名城,要保持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和社会生活的连续性。[22]

第四,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城市建设和改造热潮,让很多城市“焕然一新”。在这种“大刀阔斧”的改造和“日新月异”的发展中,文化资源的保护不得不让位于所谓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导致相当一部分文化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留下了很多无法弥补的遗憾。幸运的是,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相关部门制定并颁布了相关的保护规则、规定和方法,专家学者对此做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期平衡城市发展和文化资源保护。陈明月认为,Xi在古代有着辉煌的历史,在新的时代,发展的步伐已经慢了下来。为加快Xi发展,Xi市总体规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倾斜:加快Xi与咸阳合并,整合城市资源,开发渭河流域,建设北郊新城,保护和复兴Xi古城,把Xi安建设成为著名的旅游文化影视城。如果按照这个规划的发展方向,多年以后,Xi古城的人们的交通将以步行为主,辅以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马车等,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走在具有中国唐代古典韵味的街道上,仿佛回到了一个曾经逝去但非常繁荣的历史时代,别有一番风味。这并不是为了完全还原古人,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研究者提出Xi安"帝都复兴"计划,旨在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有利于保护Xi安的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意义重大。[23]张兴龙分析说,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人文精神建设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的历史背景下,理清思路,破除旧观念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正在经历历史性变革的桥头堡城市的发展,同样需要在人文精神建设中反思历史资源。为城市发展补充新鲜血液。在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新城市的建设与传统遗存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杭州如何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从“旧城改造”的遗憾中总结经验,通过加快城市发展,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抓好“历史文化调查”和“规划”两个关键。运河环保通过加大政府投入,结合西湖,积极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景观。在城市道路改造中,历史文化“碎片”串珠成链。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斐然,让这座名城的历史文化再放异彩,“人间殿堂”再展风采。事实证明,只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城市现代化发展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矛盾是可以统一和互补的。双赢。[24]任从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海河文化带建设、文化环境的塑造与海河文化带建设、精神文化产品的精心打造三个方面入手。他提出人文历史景观是城市的动态视觉元素,是构成城市视觉形象的精神和灵魂。可以说,人文认同(相对于地理认同,包括历史、文化、习俗,民族等人文意愿的认同体系)是一个城市最持久、资源最丰富、文化最人类学的认同体系。人文历史景观最重要的元素是城市的文物,它们是城市发展历史形态的物质表现,是城市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25]李传义分析了现代城市文化资源保护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从重点历史街区和建筑、一般历史街区和单体建筑三个方面,提出了科学构建现代城市文化资源保护体系的思路。[26]文等人以旅顺太阳沟近代历史景区为例,探讨近代历史街区的保护方法和策略,提出整体性保护与原真性利用相结合的保护理念和基本思路。[27]

动词 (verb的缩写)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突出的和普遍的科学、历史、艺术等价值,同时也具有巨大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价值。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一价值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通过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旅游开发)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很多地方的通行做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由于思想认识、管理体制、立法滞后等问题,出现了许多破坏文化资源的现象,引发了一轮又一轮关于保护与发展的争论。这种争论一度在政界、工业界和学术界此起彼伏。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当前问题的实质不是要不要开发,而是如何开发、经营、管理文化资源,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让它们传承给后代永续利用。这方面的文献很多。主要包括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保护与利用关系研究、保护与利用的机遇与挑战研究、旅游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研究。郑分析了如何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他认为,“保护第一、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是目前国家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既定方针。要加强文物的抢救和重建,尽力恢复原貌,保存“历史”,开发成文化旅游基地。我们应该制定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尽快恢复被破坏的历史资源。加强对部分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建设构想,总结分析现实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如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完善立法、加强管理等。,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28]郭伟以福州古桥为例,从1、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和科学的保护规划、古桥保护经费严重不足、保护措施不力、重视交通功能而忽视旅游功能难以形成整体品牌优势三个方面分析了古桥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现状,并针对以上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1、增加古桥。建立科学的保护计划。具体措施是:(1)对古桥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和考证,建立古桥资源信息库;(2)将所有古桥列入保护名录并依法公布,受法律保护;(3)制定古桥及其周边环境的保护规划;(2)加强和重视古桥保护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全方位、多渠道筹集古桥保护和发展资金。具体措施如下:(1)积极申报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争取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设立古桥保护基金,加强宣传,弘扬民间路桥造福乡村的美德,吸引民间捐助;(3)积极申请重点古桥修缮专项资金;(4)利用民间资本雄厚的有利条件,精心设计古桥旅游开发项目,吸引民间投资。[29]俞敏洪从可持续发展、文化多样性、非物质遗产保护、公众意识和地方保护等方面阐述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0]通过对贵州旅游资源的研究,莫子刚认为要有效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除了继续采取发展交通、发展地方经济、加强宣传等措施外,还必须继续纠正把文化资源当作陪衬的错误意识和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树立文化资源是旅游发展的统帅和灵魂的观点。必须发展教育,广泛培养民族、历史等相关人才,提高旅游管理者的人文素质,强化人力资源。必须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研究与普及、投入与产出、专业化与低俗化、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等各种复杂关系,坚持科学、统一、有序开放的原则。[31]

综上所述,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途径是旅游业。虽然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不完全等同于旅游,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旅游密切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不仅可以增加旅游部门的直接收入,还可以促进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和就业的目标。同时,通过旅游开发可以合理利用资源。以彰显其内在价值,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达到更好保护的目的。第二,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必须结合起来。极端的政府主导开发或者市场主导开发都不可取。发展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不同阶段,市场和政府的调控力量也应该发生变化。第三,各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要结合旅游发展的历史、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地理位置和资源条件灵活运用。

六、中国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

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起步较晚。过去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历史文化没有被作为一种资源开发利用,只是作为宝塔顶上的文化知识被知识阶层享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两个文明建设中,不仅注重物质财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地,我们也注重精神财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使它们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出版大量历史著作,开发利用各种形式的博物馆、展览馆,建设微缩景观,认定命名历史文化名城,纪念重大历史事件和名人,开展各种文化节,整理研究地方志,在招商活动中开展“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对普及人民的历史文化知识,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也使史学走出书房,走进生活,走进民间。它在团结、教育、鼓舞人民、振奋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扩大各地知名度、将历史文化渗透到经济行动中、促进招商引资、营造旅游氛围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肯定,各地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总体效果是明显的。但是,不言而喻,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作为文化与经济的互补活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生事物。毕竟还是经验不足,再加上急功近利的心理影响,使得一些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走入了误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文化异质性现象的理解

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失真,忽视其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发展功能,迎合低级趣味,缺乏高雅性和科学性,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发展中的无序主要表现在历史文化资源重复开发、缺乏统一规划、相互竞争、争项目等方面。同样的问题,同样的人物被炒的团团转;节日名称太多,细节复杂,缺乏目的性;旅游的类型大同小异,各地都在争相建设民族村和民族公园,既不突出民族特色,也没有体现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民俗上,过于强调陌生和落后;纪念活动缺乏新意,年复一年都是同一个调子;一些历史文化的发掘,热衷于哗众取宠,不顾人力、物力、保护能力的限制,无节制、无节制地大量开发,没有达到变死宝为活宝的目的,反而造成了文物古迹的风化腐蚀;大量赝品冲击市场,降低了文化市场的品位,大量新建筑的出现破坏了原有的历史氛围。这些现象都表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否则会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的浪费和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文化也不可能真正渗透到经济活动中去,起不到促进两个文明建设的作用。

(B)决策中的非历史倾向。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必须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任何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都有一定的历史空间范围,各种历史现象都有其时空基础。历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级特征。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是宣传和展示其进步性和普及性,还是宣传其落后性和阴暗面?

七。摘要

总结国内外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其内涵也因研究者视角不同、目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而有所不同。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是非常广泛的,不应该局限于对有形的文物、建筑、遗址的研究。更容易灭绝的独特而珍贵的口头和无形资源也应包括在内。研究不仅要关注城镇和风景名胜区,而且要重视对散落在民间的地方文化的发掘、保护和利用。国内外越来越重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开发后的保护尤为重要。对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应结合中国实际,吸收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在基础理论不断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原则和策略上,更应关注具体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鉴于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涉及考古学、旅游学、建筑学、历史学、文化学、民族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知识的应用,涉及社区居民、地方政府、开发运营团体、国家和全社会成员乃至全人类的多层次参与,应从多学科的不同角度介入研究,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改变城市规划和旅游基本占主导地位的现状。研究形式可以拓宽渠道,争取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支持,有些问题可以与国外合作研究,多方参与,共同行动,推动研究的进步,增强传承感。

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持续的工作。一方面,它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持和大量科研人员的参与。另一方面,它的普及性和普遍性也不容忽视,需要全民意识的提高和公众的普遍参与。鉴于此,有必要将历史文化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普及全民历史文化资源知识,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保护技术研究和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我国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