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印刷佛经是什么时候?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刷佛经是在北宋太祖时期。宋太祖下令印制大藏经,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印制佛经。
自东汉时期佛经正式传入中国大陆以来,法显、玄奘等人前往天竺取经,鸠摩罗什等伟大翻译家来到东土翻译佛经。就佛经的种类和数量而言,早已达到相当的规模。但由于当时印刷的局限性和佛教的传播,佛经虽时有印刷,但未能达到印刷整部大藏经的水平。
五代十国时期,佛教在中国各地盛行,随着唐中后期雕版印刷的出现,印刷术实现了跨越时代的飞跃,这是宋太祖北部官方大规模印刷佛经的基础。
雕版印刷是指将需要雕刻的东西写在薄而透明的纸上,然后将纸贴在光滑的木板上,再由工匠将文字外的空白部分去掉,从而在木板上形成凸出的字(字是反的),整块木板就形成了一个雕版。将墨水涂抹在这些突出的字体上,然后将纸张覆盖在上面,轻轻拍打擦拭,字体上的墨水就会残留在纸张上,形成成品页面(文字为正)。一块可以重复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速度,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在雕版印刷的基础上,北宋初年,我国古代发明家毕升用泥块刻出单个的字,烧制后再根据印刷内容进行排列组合。这就是活字印刷,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与雕版印刷相比,刻有单个字符的烧制泥版更容易加工制造,出现错别字和破损时也便于更换,比雕版印刷更进了一步。这种活字印刷可以说是计算机普及之前(网络时代)世界上所有印刷工艺的基础。
但在佛经的印刷上,西藏各大印刷厂仍然使用雕版印刷。对于广大藏族同胞来说,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流传下来的古代木雕本身就具有非凡的加持力;其次,这些珍贵的刻本也是佛经的组成部分。像印刷品一样,一定不能随意丢弃,重复使用还会继续发挥作用。也是尊重佛经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