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府区的历史沿革
秦庄襄王三年(前247年)“王牙乞攻党城,学画之,初置太原郡”归其管辖;
汉代遗址属并州太原县阳曲县管辖(在定襄县,就在这里);
东汉末年,袁绍父子占领了河北、燕、清、贺州,而贺州以北的郡县,由于连年战乱频仍,又有羌胡大之扰,早已民不聊生。
曹操灭袁绍后,建安十八年(213)并州纳入河北。很快就开始“招集塞下难民”;
建安二十年,建立新兴县,建都今(忻州市斗罗镇马辉)为治所。同时,将原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西北部,下辖九原等十县的五原县并入九原县,迁至忻州市。不久新兴县县长也搬来了。
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将移入并州腹地的匈奴分为五部,均称帅。
晋太康十年(289年),改五帅位、五校尉,命左刘保之子、南匈奴兰郡之子刘渊为北校尉,占据新兴郡一带,九原郡自然归其管辖;
晋明帝永兴元年(304年),刘渊称其为汉,并州之地几乎一切;
东晋后期改朝换代后,九原县先后被赵倩、后赵、颜倩、前秦、西燕、后燕占领(316~394)。北魏在三交镇(路斯县)建立三会县,在建平口县,置郡村(新县);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设齐村、辛庄四州。
北周灭北齐,复泗州至雁门光武;
隋开帝五年(585),因避讳太子,广武改名为代州。
文帝十八年(598)建立忻州(九原市),这是忻州国号产生的最早时间。同时,奇村地区的秀荣县将搬迁至此;
杨迪大业二年(606年),忻州被废,修容县划归雁门县(新兴县在皇帝登基之初被重新安置,但很快被废弃)。大业四年,修容县划归娄烦县;
隋公颐宁元年(616),复置新兴郡;
唐高祖李渊开国,武德元年(618)改忻州;
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定襄县。苏宗干元元年(758),复置忻州;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经历了后唐、后金、后汉、北汉的统治。
宋是忻州人。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天下分十五路,忻州属河东路。
金朝属河东北路;
元朝属河东北路,属太原府管辖,领秀容、定襄两县。至元二年(1265),秀荣省入忻州,四年迁都。至元三年七月,升九原郡,调彝、傣、台、建四州,四年再到忻州,领二郡。
明代忻州。洪以治国进省,领定襄一县;
明太祖永兴二年(410)在元帝设秀荣县、秀荣郡;
清代忻州。顺治、康熙时期,继续归太原府管辖;
雍正二年(1724),升任直隶州,统领定襄、静乐两县;
民国元年(1912),废州为新县。十九年,废道改省辖;
1950,设立新县署、辖新县等几个县;
1958 12 1丁鑫县合并辖新洲县,隶属晋北署;
1961年8月1日,丁鑫分而治之,新县隶属新县行政公署;
1983年9月24日撤县设市,仍属地区行政公署;
2001,1,撤地设市,原忻州市改为忻府区,划归地级忻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