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的邮政编码是多少?
地理位置:庆云县位于山东省西北平原北部,两省(山东、河北)三市(滨州、沧州、德州)之间。北以张伟欣河为界,与河北省盐山县、海兴县隔江相望,东邻无棣县,南接阳新县,西接乐陵市。地处华北、胜利、大港三大油田,连接华南和华北。全县总面积501平方公里。东距渤海湾50多公里,距北京340公里,距济南154公里,距德州123公里。宾达高速公路已开通,滨德高速公路正在建设中,国道205、省道315、246互联互通,县乡公路形成便捷的交通网络。
隶属沿革:夏属兖州,商属普古(博古、博古)。西有无棣城(今贾店村北),春秋时为齐北渔盐区。秦属齐郡。汉代至南北朝,郡为阳新县。汉属渤海郡,三国乐安郡,晋乐陵郡,南北朝乐陵郡。隋开帝六年(公元586年)建县。因古有无棣水、无棣城,故称无棣县。县治无棣古镇在庆云县于家店村以北。于家店古镇经历了隋唐、五代、宋初和三年后的金台河。除去中间迁都的时间,无棣县统治了530多年,是县的开始。北宋元年(1064),县令迁至宝顺军城(今无棣县新阳乡角园一带)。元二年(1265),无棣县并入乐陵县,1269年恢复无棣县。然后分为东、西两郡,郡府仍在原址。明洪武四年(1371年),无棣县废弃。洪武六年(1373)复郡,改名庆云,属沧州。县令迁至无棣古城西北(今河北省青云镇旧址),县名自此一路。庆云县属沧州300多年,属天津近200年。民国时期,又属沧州。建国后,先属山东德州,1953-1958属河北沧州。1958年,砚山、庆云、孟村三县合并,成为孟村回族自治县。后来改名盐山县,隶属天津。1961年恢复庆云郡。1964年,县由河北省划归山东省,县迁至此址。
疆域划分:西周时,宁晋、庆云、无棣属今无棣城。春秋时期,宁晋、乐陵、庆云、无棣、惠民、砚山、海兴、黄骅等都属于无棣。隋代,无棣县辖庆云、无棣两县及相邻的盐山、海兴、沾化一带。后周无棣郡辖青云全境,无棣中北部及沾化、燕山、海兴部分地区。金台和时,无棣郡辖青云全境及无棣、燕山、海兴一部分。元朝时,无棣县分东西两部,西部属沧州,称为西无棣县。明洪武六年(1373),改称庆云县,疆域为西无棣。全县分四个乡,户数12。清代全境东西宽45里,南北宽55里。全县分为四个乡,辖385个村。民国初年,疆域面积约560平方公里。该县有6个行政区,辖377个村。抗日战争时期,领土划分复杂。1943年,国土面积约610平方公里,有***512个村。1945庆云解放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与周边各县协商调整县、插花村、东道户之间的行政区划,疆域面积约588平方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隶属关系变动频繁,行政区划的划分和调整数不胜数。到1964年底,河北、山东两省调整行政区域,以张伟欣河(原思奴寺涧河)为省界,河右岸归属山东庆云县。到1970,领土面积为501平方公里。全县有16个公社,381个生产大队,358个自然村。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改乡镇制。1993年8月,16乡合并为11乡,2000年10月,合并为8乡。2005年,随着县城面积的扩大,增设渤海街道办事处。领土至今没有改变。
河道水流
河流和县都在渤海附近。在古代,九条河流流入大海。古代有四条河流,即金靖河、苏湖河、狗盘河和马家河。苏湖河和沟盘河已经淤塞。
无棣沟:距老青云北7.5公里。现在位于河北省燕山山脉。古称无棣水(河),是清河的支流。春秋以前就有这条河,是齐国的北界。秦朝时,方士徐福带领干儿(500个男孩,500个女孩)乘船出海,为始皇帝求长生不老药,后渡海至日本。隋末河道淤塞,唐朝贞观年间疏浚,修建水路码头,渔盐受益,为唐以后贸易的河道。今天是雨季早蓄水,早排水的通道。
马家河:古代川渝九河之一,水直沧海。这条河又宽又窄,像马的脸颊,因此得名。周鼎在位时,马桥沿河修建了长长的堤坝来防止洪水。到了秦朝,始皇帝断交补缺,民间流传着秦始皇骑马修堤的传说。黄河夺取马颊水道后,堤防被毁,古河道被淹。马家河其实是唐代疏浚的,经过几次转运到海槽的处理。旧志叫涧河或困河,乐陵旧志叫都马河。在过去,水箱淤塞,让水自行流动,造成沿河严重水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带领人民革故鼎新。65438年至0966年,马家河改道,现属海河水系,成为本县旱能灌溉排涝的河流,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要。
张伟欣古称渭津河:玉树九大河流之一。入渤海的水是一条古老的水道。元初,河边严家坞附近有一个炼剑营,是为了满足航运需要而冶铁建造的。新中国成立后,对河道进行了多次治理,修建了桥涵,使这条历经千年沧桑的古河道焕发了青春,现已属于海河水系。1956更名为斯努斯建和,1973更名为张伟信和。
古迹
无棣古镇:胡大乡在县城东北四公里,贾店村以北,是中国古城之一。西周初年(武王统治时期),当地的名字叫无棣,这些城市是何时建立的,不得而知,至今已有3000多年。隋开帝六年(公元586年)起,明初设无棣县,废无棣县。历经隋、唐、宋、元几代,元初毁于战火,元年重建,元末明初毁于兵。城方圆八里,北有江上城,城内四门,至今仍能看出一些端倪。在一个长约100米、宽约20米、高约11米的市场场地周围,地上仍有碎砖和瓦砾。据当地人说,市场现场曾多次出现“海市蜃楼”。
庆云老城:明洪武六年(1373),庆云县所在地。知县杨思怡迁县管辖金金(今张伟欣)北岸的青云乡,并修筑城墙。正统二年(1437),知县王恭大规模修缮,初具规模。“城内四门,东、西隧皆与螺旋有关,南北门皆关。”成化二年(1466),知县张彪重修。城墙四围,高一尺,宽五尺,水池加深,宽三尺,深一尺。桌子上有四个门,东边叫战岱,南边叫观澜,西边叫陈宫,北边叫望海,但是南北门还是关着的。后世要么改四门,要么建楼,修了不少,就不一一赘述了。到1964年,行政区划调整,建新县,天津河北岸庆云城由县治590余年。庆云县建立时,庆云乡位于境内,故移至县治。青云乡原名李太夫的家。往东二里,有一土堆,卧于富锦河中央,蜿蜒数里,形似卧龙,名卧龙岗。卧龙岗四面环水,上面有许多树和草,它的天空经常覆盖着五颜六色的祥云。据《史记》官书记载:“烟若非烟,云若在非云,阴郁困倦,谓之青云。”青云,我以为是吉祥。取其意,与清同庆,故名青云。咸丰四年出版的《庆云县志》中有“若地直云清,地在海滨,星危云怒,城以斯庆”之说。崔旭说:“无棣老青云乡在明初是忌讳的,因为它是永乐名县,后人把它附在明史上。”换句话说,青云之名至少是和武帝的建制同时产生的。
李太夫的家变成了青云街,后来搬到了四合村。1964年,庆云县划归山东省,县城迁至解家集,仍用庆云县名称。原庆云县改为盐山县庆云镇,俗称老庆云。
卫津河中游卧龙岗,在1956、1962三次疏浚工程中,已全部开挖完毕。
古代建筑
泰山行宫:位于今县城以北10公里处。目前,盐山县青云镇位于关西头西部,原富锦河北岸。建于明洪武六年(1373),占地4000多平方米。根据传说,姜太公包大周统一了世界,官员和他们的家庭大大小小被赋予神。泰山被封为毕夏亲王,毕夏皇后下旨,从西长安到泰山,每隔500里建一座宫殿,故称泰山宫。作为昔日青云八景之一,人称“西山夕阳笛”的人说“东光县青云阁、海风塔、铁菩萨”,泰山宫正殿,五间深室,三间宽室,四柱单檐。建筑建在1.2米高的桥台上,四周是低矮的花墙。青砖瓦,花滴,龙瓦。大脊两边各有一只大兽吞脊,上弯下弯,北承一剑。寺内六株朱布局合理。在东西山墙的南北两侧,有一组空心砖雕刻,都是神话人物。一组是“太后东游”,一组是“女神散花”,造型精致独特。山墙属于硬山小户型。寺内供奉泰山奶奶,东侧是视觉奶奶,西侧是松子奶奶,殿后是观音菩萨。
钟和钟亭:它是泰山宫殿的主要附属建筑。为楼阁式建筑,高17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寺庙式单檐山,四檐,18檐柱。因四面椽子处有108铃,檐角有四口大钟,细小的风铃在耳畔鸣响、萦绕,故称“编钟亭”。这座亭子是供奉玉皇大帝的宝座的。下层是砖拱券式通道,是通往泰山宫殿的大门。通道两边有拱门,里面有蜿蜒的踏板可以到达上层。编钟阁是老庆云县的三大景点之一,即小桂山、编钟阁和一步三孔桥。
大成殿(文庙):位于原庆云城的东南角,古称龚雪。明洪武六年建成,占地900平方米。大成殿屋脊铺绿,两个砖砌龙头,镀金瓦,四角飞檐。殿内有十二根开栏,粗如一圈。基础高出地面1.6米,修筑桥台边坡。庙里有一尊孔子的雕像。东西两侧的厢房,高台基,前楼,砖墙瓦顶,用于历代名人圣贤塑像。院内有一座清康熙五年重修的寺庙碑,70年代重修。
县政府二厅:在今砚山县青云镇政府。明洪武六年建成,是原青云崖的主要建筑之一。它有五个房间,宽度为16.5米,四个房间的深度为9.5米。坚硬的山顶,小规模的建筑。
卧龙岗
县境在古代是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卧龙岗和老屋山是由黄河及其支流的迁徙湍流形成的。卧龙岗位于张厚乡东洲村的北金金河,这里的土堆隆起,蜿蜒数里,像卧龙。树木葱郁,彩云缭绕的卧龙岗,是龙岗青岚老青云县八景之一。明洪武六年,庆云县设在县城附近,1965建新县城,庆云县统治590余年。自1956以来,金靖河被挖掘,一些海滩仍有遗迹。今天在马家河、德惠河三堤,中堤有卧龙岗之势。古堤(金堤和长城岭)位于县城南部,上塘镇和钟鼎乡范围内。西南从阳新县王坤溪进入,从西朗坞村向东蜿蜒,经大沟村南、西仓村北、彭戈王楠、李赤城村南、地南刘村北、仁和刘村南、后丁村北、文后旗村南、阳和寺村至梁家村,进入无棣境内,全长65438。据清代咸丰旧记,初一:神余古堤;第二:齐长城;三天:汉朝的黄金大堤;第四:宋陈耀佐所建。古语说,北建长城是为了挡住匈奴,南建细长城是为了防洪。
蛟塘
19世纪60年代,天主教和耶稣会传入我县,教堂相继建成。天主教堂有老青云城、常家、任家、黄花马、何家、大锅、纪王桥七座,都是法国人建的。耶稣基督教堂有三座:姚谦、后周寺和纪王桥,都是英国人建的。民间与宗教的纷争时有发生,清朝官员讨好洋人保护宗教,导致义和团运动在该县广泛兴起。1900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后,庚子赔款波及县城,法、英、美向县城索要铜钱23万枚。为此,县里每亩捐了600条。抗日战争爆发后,境内教会停止活动。我党利用常家教堂建立抗日小学,为革命培养了许多人才。后来,教堂经常倒塌或被拆除。现在只剩下常家教堂了。
寺庙寺庙
赵普寺塔: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塔共十三层,八角形,砖石结构。一楼南北各有一个拱顶门,其他楼层南面各有一个拱顶门。塔心内建有券状阶梯走廊,层层相连。后来改成了学园寺宝塔。这座塔原来建在范庵村前,地基已经建好。后来迁到了海丰,现在已经没有Di了。元朝时,武帝分县后,塔又分东吴郡。明初改名海风塔。1957因有坍塌危险,被拆除。1991 7月重建。
岛金山寺:位于分水王村西,隋代就有。该寺建筑宏伟,有10多排大殿和禅堂,占地1000多亩。和尚多,据说骑驴关山门。庙门以东是分水镇,位于两河交汇处。它是一个水旱码头,这里的游客和香客络绎不绝,商贾云集,每天都在争抢黄金。《金史·地理志》中仍有记载。唐僧出生被送进金山寺,去天竺取经的传说流传至今。到了明朝,寺庙的僧人胡作非为,寺庙被毁,废墟堆成瓦砾。时至今日,约100亩仍比平地高出半米左右,土壤中夹杂着古代陶器碎片。
石佛寺:位于县城西5公里处,建于元代。相传,龙源和仁风是住在马桥河畔的两对夫妇,住在一间小屋里。夏秋之交,大雨滂沱,洪水泛滥,两尊石佛和一座巨钟漂浮停驻岸边。龙源夫妇到处募集资金和物品,建了一座小庙来供奉石佛。后来香火越来越大,佛教弟子集资和社会各界捐款,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名为石佛寺。该寺占地12亩,有3座大雄宝殿和24座偏殿,供奉释迦牟尼佛及其祖父、祖母。有四五个和尚。前来祈福进香的人络绎不绝。58年,寺院改名为石佛寺中学。1993庆云县人民政府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开发旅游资源,决定修复石佛寺。目前,两位奇才任光和任莲从庐山纳诺塔来到这里主持施工。
天宫寺:辖老庆云县西南。建于唐代太和,相传有一大僧飞于锡中,四处游荡,东张西望,束缚了鲁栖,在此之后渐成巨寺,一阁满荣,钟与鱼在山水中相答,一会龙如固云。唐太和皇帝曾经给殿额。金末毁于战火。元四年、明成化四年、清乾隆四十五年重修。寺里的和尚洪秀,纪律严明,兼做诵经者。有“蒲团静坐千山一月,竹户住云”之说。弟子,顾称为师父,阅读并解释经文。邹元标,江西吉水人,明代名臣。他被指责为钦差大臣和太子太保。因为他敢谏,所以被贬到这个地方。他曾在庙墙上说三教(佛、道、儒)合一,人人敬仰。左都御史邹元标和小眼睛的法家寿平是外交伙伴。政党外交是驻外使节。
Seiryuji:位于县城东南3.5公里,大宗村以西1.5英里处。据说这座寺庙建于唐朝。该寺占地约3亩,寺内尼姑众多。明朝时,寺庙的尼姑被地痞欺负,搬到了贾凡安。这座寺庙因年久失修而倒塌。
阳和尚庙:位于县城东南18公里处。据传说,这座寺庙建于唐朝。明朝初年,有一个姓杨的和尚,庙名叫杨和尚庙。
泉林寺(洪恩寺):位于县城东9公里,陆家村东北角。相传建于唐代,名为天启寺,规模庞大,占地10亩。周围都是参天大树,院子里种满了奇花异草,风景很好。明朝郑德年间,该寺住持孔孟武功高强,弟子众多。他无恶不作,在江南偷走了刘月河的“千里小马”。他还与朝鲜叛徒刘进暗中勾结。刘瑾命孔孟招兵积粮,三百多名藏兵日夜练武,建正宗机关,以防谋反。被郑德皇帝的军队摧毁。其他被毁的寺院还有与泉林寺勾结的阳格山寺、清源寺、铁良寺和肖佳寺。
兴隆寺:位于县城东6公里,班达营街以北。据传说,它建于唐朝,重建于明郑德元年。占地面积10余亩,大雄有3堂,高1张,面积约3000平方米。殿内供奉伽蓝、文殊、普贤、观音、四天王、十八罗汉等祖师。和尚主持它,直到1937,有两个和尚,傅聪和宽伦。1939年,侵华日军在此设立据点,1945年,侵华日军全军覆没,寺庙被毁。
肖家寺:位于县城东北12km处,肖家寺村东半里处。相传建于唐代,庙原名无义,乃因明代迁此定居的萧而得名。据说寺院大,僧多。明代,寺内僧人与泉林寺、铁良寺僧人勾结,挖暗道而无所作为,作恶多端,引起众怒。群众把和尚埋在大道中央,用犁、犁、耙子打死。神庙被摧毁了。
铁良庙:位于县城东北23公里的严武村遗址上。据说寺庙所在的地方有一根铁梁埋在地下,因此得名。一百年前,铁梁还露在地下。相传该寺建于唐代,规模庞大,占地约10亩,僧人10人。明朝时,该寺僧人胡作非为,引起民愤,毁寺。
玉皇庙:位于县城北4公里,常墓上,北一里祁家村。在明朝,马和驴经常受到惊吓,人们失去了他们的粉丝。为此,修建玉皇庙,并使其成为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的庙会。1929年,这座寺庙被国民党拆除,现在是新建的金山寺所在地,是一座占地300多亩的岛屿。
王牧庙:位于县城东北23公里,后庄科村东南角。该寺建于明代,美丽壮观,占地约600平方米。祭祀西王母及众僧。清初,安百里教马开山大师曾在此讲经,讨伐清朝,恢复光明。为了方便活动,农历三月初三定为庙会,八极拳创始人吴忠设下擂台,聚集天下武林豪杰。非常繁荣。与此同时,派的王大师也在南林邑利用三月三庙会进行反清复辟活动,故称“南”,庙会则称“北”。1934年4月18日(农历三月初五),晋南特委发动对马家河的打击,震动了晋南和鲁北。
泰山庙:位于县城西7公里,东辛店街以北。建于明代,寺庙整齐壮观,正殿周围的方形花园长达80多米。该庙供奉毕夏·袁俊、祖母Eye和祖母Songzi的神。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有庙会。此寺重建于1935年,1941年,侵华日军在东信店设立据点,寺毁。
观音寺:位于县城东北13公里,邱村之间。据说唐代建造的寺庙整齐壮观,大殿周围的方圆有60多米。祭祀观音菩萨等神灵。在清朝,农历二月十九被确立为庙会。1929年,这座寺庙被国民党改成了学校。
王耀寺:位于县城东13公里,王千村北。相传明代修建的寺庙雄伟壮观,周围的方圆有80多米。献给药王偶像,四大使,镇馆将军,十大名医。两个院落都是和尚的佛堂,殿前二楼有钟鼓,东南角有魁星阁。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有庙会。1940年,侵华日军在此设立据点,1944年,侵华日军撤退,寺庙被毁。
白衣寺:位于县城东北4公里,后桥村前。该寺建于明代,整洁美观,供奉白衣大士雕像。1914年,大道王村陪审员王明洲提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庙会。因为与本县侯庄支局的“北亲会”时间上吻合,所以相对称之为“南亲会”。
铁菩萨庙:原庙位于青云镇张厚乡东洲村。铁菩萨庙是东周村的原村名,记载于咸丰四年的《庆云县志》。这个庙就在卧龙岗南边,村里种了几百亩梨树杏树。春天梨花杏花时,美如雪,五彩缤纷,是老青云八。因村里周姓人多,又叫铁菩萨周嘉,后改名东周村。铁菩萨庙香火鼎盛。解放后,炼钢时毁了四个菩萨,后三个菩萨也因为极左思潮毁了。梨树和杏树在20世纪80年代被砍伐。
三元寺(又名三官寺):位于县城东南15km大店村东端。据说建于西晋,清康熙二十八年重修。这座寺庙宏伟壮观,方圆环绕大殿约60米。三元素本尊“天官”的张角生于正月十五,称为“上元”。地方官张禄,生于七月十五日。“水官”张绣生于10月15日,取名“夏媛”。1929庙被扒。
宝泉寺:在县城以北8公里处。因为这个地区经常有冰雹灾害。在明朝,建了一座雹泉寺。这座庙宇整洁而壮观,它环绕方圆大约30米。献给主雹泉,两边有风、电、雷、雨之神。并将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定为庙会。1929年,此庙被拆。
古墓
雁翎台:位于县城以北4公里处。在祁家村的北面,从前的土府高隆起是吴的长子的墓。世界上有玉皇庙,现在是岛上的金山寺。延陵和玉皇庙古迹存在于岛上的金山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季札,春秋时期武王的弟弟,名叫“鄢陵”。季札被燕国招募,当他去燕国时,他的长子死了。为了不抬棺材,就埋在这里,古代叫“延陵台”,当地叫“高木台”。
张燕墓:位于县城以西10公里处。青云镇西南半里的贾岱村,据说是王的墓。王,智者,后唐人。少年从军,随朱温征战各地,屡立战功。他们以勇敢著称。这支军队叫王铁炮,是后梁为天下的主将。曾任周舟刺史、郑州国防公使,后被任命为国家元首,授北方副使。被诬陷后与后唐军作战,身受重伤被俘,劝后唐不要杀他。传说这个部门的每个士兵都有一把土,并成为一个高高的土堆,被称为“张燕墓”。还确立了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这里会有一次历会,一直到1937。至今仍有人说“有李存孝不显其玺”,王不能过村,即前仁寨、东仁寨、西仁寨、大孙寨、小孙寨、苟家寨、罗家寨、尹家楼(以上八村仍属乐陵市管辖)、石家寨,于1966年被灭。
老树
青云千年枣树:位于张伟新河南岸,周村和殷村之间。树干周长四米,高六米。树干腐烂开裂,大部分中空,一根主枝还活着。它的生长还算茂盛,每年能结100多斤枣。这种树代代相传,南北朝时就有种植。相传隋朝末年,罗成被绑在这棵树上,马燕北伐时,百姓在这棵树下避难,正是雾天,幸免于难。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砍伐了这一带的森林,群众聚集在这棵树下抗议,所以这棵树得到了保护。
巴固村的古枣树:树干周长3.5米,至今已有500多年。
邓黄秋、杜、万、蔡王等古塔已有数百年历史。
古北
三元寺碑: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现为大店。
延陵台碑:建于清康熙六十年夏,现位于岛上金山寺,另一桶在西湖岭。
干桥碑:清干隆三十一年立,在老青云。
郑敦北:建于清宣彤元年,县图书馆内。
蒋耀魁纪念碑:建立于民国二十三年,在吊皇丘。
北林寺碑:葬于后庄科。
古代烽火台
烽火台:古代边防军用烽火(即烽火)筑的一种高土台,用以发出警报,称为烽火台。狼粪常被用来烧香烟,又名狼烟台(今边防哨所)。县城内有烽火台三处,分别为陈村北一里、外柳树村北一里、阳上寺村南门外、闫家务村西北。
顾靖
刘:明初刘迁居此地,此井甘甜繁盛。在多年严重干旱的情况下,这口井没有干涸。很多不小心掉进井里的人都被救了出来,这口井今天依然存在。
阳庙:庙前的水井在明朝以前就有了,现在还在。
张才:村子的东北面有明代以前蔡二修建的水井,现在还在。
李小重:村子的东边有一口古井,里面有水。王艳向北扫的井被填平了,是在1983挖的。
大黄丘:村西北观音寺前的井,明朝以前就有,现在还在。
甘龙马殷井:位于崔口镇政府东南800米处,古井直径五英尺,深达数米。井台四周和井壁都用青石雕刻,井壁内到处都是青苔。相传清朝乾隆皇帝微服前往崔口,坐骑又渴又累,路途艰难,不饮所寻的水和马。打听彝族人“甜水在哪里?”答:“崔东南。”所以我找了找,找到了这口井。只见井水清澈透彻,马儿顿时精神抖擞,长空嘶嘶。甘龙呷了一口,尝了尝,果然香甜爽口。他不禁赞叹道:“好香,真的好香的水。”从那以后,它一代又一代地被修复。
清咸丰四年版《庆云县志》中的庆云村记载:东乡村104有——石家庄、陈家庄、张家庄、小张家庄、西杨家庄、东杨家庄、香坊、陈三里庄、王三里庄、东三里庄、齐家庄、李太福庄、大崔家庄、小崔家庄、前秦家庄等。贾家庄、刁家黄丘、郑家黄丘、邓家黄丘、撒家黄丘、小王家庄、西左二庄、王牧寺、前马家庄、于家店、前刘家庄、中刘家庄、小刘家庄、小魏家庄、李营古庄、张博家庄、关家庄、东左二庄、柴林庄、冯家桥、闫家务等等。张峰谢庄、刁家庄、纪家庄、小杨家庄、火烧铺(即十里铺)、周家庄、石家庄、张桥家庄、徐家庄、土库胡家庄(即大胡家庄)、小虎家庄、肖家寺、梁家庄、郑家庄、任家庄、刘贵家庄、牟家庄、马义庄等。东安家务、后安家务、斯皮道口、陈徐道口、霍家兜、胡家店、马古台庄、小杨家庄、孙家庄、郭家庄、田家庄、毕家庄、张培元庄、新立庄、苏家庄、徐家庄、李家庄、白家庙、小江家庄、段家庄、贾家庄、李家庄(以上三个村都是有名的)
青云的历史名人
李玉(?—935)字子辉,后唐渤海无棣县李太普家(今庆云县)人。因为对颜英的仰慕,他第一个名字叫颜平。在唐昭宗景福年间,他担任安陵郡主簿,卸任后派他到关中。唐朝(901)年冬,李煜参加考试,在河南省参军。第三年(903),梁帝即位后,拜李煜为左收遗骨,后迁崇政院学士。唐庄之后,梁被灭,他成了翰林学士。同光三年(925),以都督为判官,随王维西征蜀国。李煜认为蜀主王彦荒淫无情,政局不稳。仓促间难以组织防御,急行军为上策。西征军如火如荼,所到之处,纷纷投降。李煜以战功被提升为中书舍人。后唐天成元年(926年)六月,任太常卿。次年四月,侍郎任中书为平章堂、集贤堂大学士,后被任命为亲属。长兴四年(932年)生病,被明教宦官探视,只见房间四面墙壁,病榻上只有旧毡子残破。听了这话,明宗叹了口气,给了他一些东西作为报酬。盈顺元年(934),李煜被任命为左仆。同年五月,先帝即位,李为太慧宫使,厅大学士。因为与刘旭意见不合,讨论不欢而散。李煜仍然保留仆人的职位,刘旭继续罢工。清太二年(935)10,李煜去世。李瑜著有《白沙集》、《创业成功》。李渔为中国九经的传承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他的倡议下开始了雕版印刷,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
2021,1,山东省农业农村确定庆云县为2020年山东省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6月,庆云县被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县(山东地区)。
2019,10年6月,庆云县入选2019年度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排名第96位。
2019年6月,庆云县入选2019年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排名第92位。
2019,10庆云县入选2019年度全国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