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的萌芽源于望远镜和照相机的发明。第一次世界大战见证了航空摄影的出现,可以定位和量化的立体摄影测量学的建立,以及地图测绘技术的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出现了彩色航空摄影,扩大了定性分析的可能性,为自然环境和资源的调查打开了新局面。但由于当时生产技术的限制,能使用的电磁波主要是可见光。20世纪60年代初,遥感技术取得了飞跃。这一方面得益于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另一方面,由于红外和微波扫描成像技术的进步,它们拓宽了人们的视野。红外遥感可以日夜工作。绝对零度(-273.6438+05℃)以上的一切都有红外辐射。在可见光无法使用的情况下,向人们展示热像,包括永远看不到的月球背面。利用微波遥感,无论是云层覆盖、植被茂密的亚马逊热带雨林,还是冰冻千里的南北极基岩,都暴露在人们的眼前,1:1万地形、地质、资源图编制出版。目前,遥感技术不仅从可见光谱延伸到更长的近红外、远红外和微波波段,还延伸到更短的紫外线、X射线和α射线。激光全息成像也被引入遥感技术。简而言之,遥感仪器的发展从单一波段增加到24个波段;从物理光学到电子光学,从机械扫描到电荷耦合器显示,从真实孔径到合成孔径。有了这些新一代遥感仪器,人们可以从一个物体上获取各种电磁波信息,并同步记录在一套磁带或胶片上,大大提高了人们观察和识别自然界复杂物体的可能性。可以说,随着空间科技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进入了浩瀚的太空,正在改变地球科学、天文学等学科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