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古有岭南名郡,粤东门户之称。

从唐朝到近代的1000多年间,有480多位中国名人曾在徽州逗留。其中,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曾在徽州居住三年,孙中山和周恩来曾在此开展革命活动。廖、邓、叶挺、曾升等民主人士和革命家都来自徽州。

语言

惠州地区主要讲汉语方言,少数人讲瑶语或畲族语。

龙门县北部的蓝田瑶族乡也有一些说瑶语的人,但逐渐变成了汉语。惠东、博罗少数人讲畲族语。

客家话是惠州最大的汉语方言,这与该市固有的人文历史背景以及长期与梅州、韶关、河源等北方客家地区的密切接触有关。

东部的汕尾市主要说闽方言,所以城市东部也有人说闽方言(福佬话)。

西部的广州、东莞主要说粤语,所以西部也有人说粤语(白话文)。

此外,博罗、龙门等地也有人说“本地话”。

在目前的惠州市辖区内,除了常见的带有兴美、惠阳口音的客家话外,还有一群“地方方言”,其谱系至今仍有争议。

通过研究发现,近年来广东中部地区的"地方方言"大部分地方与分布在东江流域的惠州、河源、韶关三县的客家话不同。

根据刘树新和侯小英的收集,这种方言分布在:

1,惠州市区及郊区的李林、水口、马鞍、平潭、横沥、庐州。

2.博罗县:主要分布在南部东江北岸,如罗阳(县)、龙溪、龙华、湖镇、横河、杨村、公庄、观音阁等镇;

3.惠阳区:与惠城区相邻的平潭、镇龙等镇的少数村庄使用当地方言;

4.惠东县:分布在多珠镇三胜、明溪等少数几个村,大岭镇大埔、蕉田。

5.龙门县:当地方言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平岭、芦溪等乡镇;

6.源城区和东源县:当地方言为主流,主要分布在市区、灯塔、船屋、何康等地。

7.龙川县:南部,老龙(县)、沱城、涪城、宜都、四都、河市、通衢等位于东江两岸的乡镇。

8.紫金县:西部靠近河源市的临江、古竹、白蒲、易蓉、唐璜等乡镇有许多村民使用。

9.连平县:中新、尤溪、三交、胡大、绣缎、高湾、龙街、田原、西山等乡镇,南与东源县、新丰县相邻。

10,和平县:东南部林寨、东水镇大部分,翟鹏、古寨镇部分村庄。

韶关市新丰县11:当地方言(“水原话”)主要分布在东部的马头、石角、大溪镇,凤城、梅坑镇也有部分居民使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事物的出现,徽州的汉语方言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新词的引入和一些旧词的退出。

同时,客家话、福佬话、白话词也在交流中被吸收运用。

这使得几种方言的通用词汇有了一定的变化。

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和更多外地人(尤其是内地人)的进入,惠州的汉语方言和普通话的使用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惠城区。在公共场合,方言的使用率远低于普通话。

各县方言的使用率也有降低的趋势。

董祀文化是徽州独特的文化亮点,指东江、东坡、郑东和董重。

东江文化是指以惠州为中心的东江地区的主要文化资源。

其主体是客家文化,包括东江流域的自然地理、古代、民俗、宗教、革命历史等文化。

东坡文化是指苏东坡的惠民文化。

即苏东坡在徽州期间的社会文化活动、思想文化内涵及其巨大影响。

十字军文化是指孙中山领导的人民为实现国家统一而发动的两次十字军东征和工农运动。

董重文化是指中国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建立东江根据地的光辉历史,包括董重的发展和英雄事迹。

有人拍手反对“东江文化”的提出。后来虽然正式提出了“新东四文化”的概念,但学术界和官方还是有很多争议。

“新董祀文化”是指东江徽州民俗文化、惠东坡文化、东江革命历史文化和东桥宗教文化。

客家人从粤东、闽西、赣南迁到惠州已有400多年,但惠州客家人立足传统,博采众长,创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

徽州客家文化既有梅州、赣南、闽西客家的传统,又善于吸收广府、闽南文化的精华,形成独特的风格。

比如徽州民歌,起源于梅州,但受当地土著歌曲的影响,曲调没有梅州民歌那样醇厚柔和,而是高亢豪放。

东江菜也很独特,不同于梅州菜。

广东汉剧

汉剧、粤剧、潮剧并列为广东三大剧种。

汉剧又称外江剧,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素有“南方牡丹”之称。

惠阳汉剧团是1963龙川东江江汉剧团基础上组建的文化团体,吸纳了汕头、韶关、梅州等地的人才。曾成功演出《秦香莲》、《海瑞罢官》等汉剧。

1976年,剧团在惠州人民大会堂(现花都剧院)上演《秦香莲》47场,座无虚席,盛况空前。

1984团被撤销。

然而,许多艺术家仍然对客家传统地方戏充满执着的追求,并自愿成立了徽州汉剧音乐研究会,力求让这一精彩的客家艺术重现。

客家山歌

徽州客家山歌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的歌词基本是七个字四句。

通俗易懂、生动、真诚,反映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惠阳客家山歌“太阳升起半天,看牛姐姐好起来。如果没有食物,拿两个红薯和芋头”。

(包括曲调)被星海音乐学院温平教授收入《客家山歌揽胜》一书。

王是镇楼角村的一位客家人,44年间创作演唱了7200多首民歌。他坚持用民歌帮助农民少瞎,歌颂好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被群众誉为“民歌之王”。

黄红英,胡勇镇客家女歌手,是享誉海内外的“民谣明星”。她唱了一首《客家女孩爱唱歌》。

客家歇后语

惠州本土客家口语成语客家歇后语,大多是惠州人通过积累劳动创造出来的。

这种口头引用一般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句是谜语般的谜语,第二句是谜,最后一句也省略了。

如:“木匠戴枷——自作自受;床下碎木——打板子”;“牛过了水——每个照顾自己;和驼背睡觉――两头都没有座位;狗咬乌龟――没有办法咬;蜡杖打狗――少了一卷;一眼看到妻子――一目了然;“老公背着老婆看戏――出洋相”这句客家歇后语,很好地运用了比喻、双关、夸张等艺术手法,将客家方言形象化,既丰富又生动。

饮食文化

徽菜有三宝:东江盐水鸡(客家盐水鸡)、客家腐乳、梅菜红烧肉。

梅菜红烧肉闻名中外,是东江客家饮食文化的代表作。

惠州地域名优特产有龙门西溪的竹笋、蜂蜜;博罗酥糖、马贝肉丸、罗浮山酥脆发酵蔬菜、香草油、柴犬三黄鸡;惠东铁勇献生蚝,高坛明姜;惠阳的淡水梨、镇龙荔枝等等。

1990出土的一窝近30枚恐龙蛋证明,7000万年前这里是陆地沼泽。

截至2014年,惠州已发现山丘遗址、古洞穴遗址等28处。最古老的遗址是三东瓦窑岭春秋遗址,其出土文物表明,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先民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