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最」的古钱币?他们有什么特点和民族?
中国历代都有小钱。小钱有时被称为“劣币”,是货币贬值的一种表现。比如西汉的榆荚,一个鸡眼的五铢,董卓的一文不值的钱,都是很小的,但是最轻最小的硬币是南北朝刘松靖元年(465)铸造的鹅眼钱。这种钱“一千块不长三寸,不沉于水,易断,几十万块不赚。”由于它太轻太小而无法保存,1500年后的今天很难看到它的实物。
中国铸造了最早的带有人物形象的银币。
清末光绪年间,英印卢比大量流入西藏,渗透到四川、云南等地,严重破坏了西南边疆的经济。为了抵御印度卢比的入侵,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决定由四川银局正式铸造四川卢比。有三种花:一卢比,半卢比和四分之一卢比。中心花分直花和横花,横花较少。印度卢比正面有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半身像,四川卢比正面有光绪皇帝半身像。这是中国最早的人物铸造银币,也是唯一的皇帝铸造的官方货币。
中国最早的官方流通银币。
中国很早就开始使用货币,但在清朝之前,它只是作为一种奖励和储存,而不是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货币。中国官方流通的银币应该是清五十七年(1792)铸造的乾隆至宝。银币有三种,最大的重一元五角,中间的重一元,小的重五角,中间的是铸造最多的,只在西藏使用。硬币是手工制作的,钱体很薄,俗称“薄片”。钱的正面是汉字“乾隆宝藏”,背面是西夏文,也是“乾隆宝藏”的意思。币的中央有一个方框,象征着方孔,但没有被贯穿。投在边缘的年份有三种,分别是58年,59年,60年。
中国最早铸造银币的机器。
中国的银币铸造历史悠久,但既有铸造的,也有手工制作的。19世纪,世界各地机器工业蓬勃发展,机器铸币相继出现,中国原始铸币技术十分落后。清光绪十年(1884),高级工艺“吉林昌平”银币诞生。由吉林机器局监制,是中国最早的机器铸造的银币。
“吉林昌平”银币共五套,分为一币、三钱、半两、七币和一两、五种面额。正面中央有“光绪十年吉林机器局监制”12个汉字,字的两边各有一条龙,上端有一个篆字“寿”,构成了两条龙的长寿供品图案。背面中央方框是汉语言厂的平吉值,外圈是对应的满语,有云纹。这种银币铸造时呈献给清廷,但没有得到批准,所以没有发行,只有少量流散在民间,所以非常珍贵。
中国最早的杨龙。
清末,中国许多省份相继铸造了机制银币,有的背面有龙,俗称“杨龙”。中国最早的杨龙是广东杨龙,由张之洞发起。
光绪十三年(1887),两广总督张之洞见外国银币大量流入中国,充斥市场,扰乱经济,于是号召朝廷自制银币,以资抵抗。光绪十五年(1889),清政府批准广东袁茵局试铸银币。这种银币正面有“光绪元宝”字样,中间四个大字,也是“光绪元宝”,外围珠圈有“广东省”和“七钱三分”的英文字样,背面有龙纹,上下有“广东省制造”字样。此外,三钱还有六分五角、一分六角、七分三角和六分五角四种面额,钱币界称之为“七三范板”,后改为“七二范板”。这是中国最早铸造的龙纹银币。样币送到北京后,住建部下令正面的英文移到后面,背面的中文移到前面,就成了广东广为流传的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