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历史和发展。

豆腐是中国饮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副食品。考古研究表明,它在中国已有2000年的历史。中国文化中的很多谚语、民谣、歇后语都和豆腐有关。

豆腐在宋代风靡全中国,到了清代甚至成为皇亲国戚、贵族、穷人、小贩的日常食品。

豆腐在清代的老百姓中也是很常见的食物,体现了民族和地域的差异。用卤水做的豆腐,北方主要叫老豆腐,南方主要做石膏,叫嫩豆腐。明清时期,鄂西土家族有一句民间谚语“面米懒得吃,草鞋土布太难穿”。

清代豆腐生产发展迅速,豆腐制品种类繁多。据阿清王日臻《胡亚》卷八,有豆腐干、水豆腐、锅豆腐、豆腐花(脑)、千张(百叶帘)、白干、五香豆腐干、元宝豆腐干、蒸豆腐干、臭豆腐、油豆腐、半炖油腐、熏豆腐、豆腐衣(豆腐、腐竹)、豆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贫富的制作和烹饪方法千差万别,显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性和中华民族非凡的创造力。